趙立堅調職是否戰狼被「拔牙」?專家否定:中國外交政策與風格仍由習近平決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外交政策》雜誌副編輯巴默說,從一個非常顯赫和有趣的職位轉去一個乏味、相對不重要的位置,「其實就是降職」;德國《明鏡週刊》駐中國記者法里恩形容「戰狼一號趙立堅的尖牙似乎被拔掉了」。趙立堅的人事異動引起外界諸多猜疑,特別是在作風相對溫和的秦剛甫接任外交部長之際,更令人有想像空間。
趙立堅遭調職,中國外交部:工作需要交流任職
(中央社)趙立堅近日被調離發言人一職,引起外界熱議中國戰狼外交路線是否改變。中國外交部發人汪文斌10日稱,趙立堅是「根據工作需要,交流任職」,強調中國外交官對原則問題「堅決維護」。
據中國外交部官網,《路透社》記者在10日下午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提問,昨天,外交部網站顯示,趙立堅已履新。趙立堅為何轉任新職?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改變此前政策?
汪文斌答覆稱,趙立堅是根據工作需要,交流任職。
他說,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
汪文斌還意有所指稱,「同時,在事關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等原則問題上,我們從不含糊,堅決維護」,並稱這是中國外交官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
趙立堅調職非否決戰狼,分析:習近平定外交政策
(中央社)秦剛接任中國外長後,隨即傳出發言人趙立堅調往邊界與海洋事務司任副司長,引「拔牙」猜疑。分析稱趙立堅失勢不等同戰狼外交遭否定,因為中國外交政策與風格仍由領導人習近平決定。
趙立堅被視為中國「戰狼外交」的代表人物之一,常常在公開場合發言攻擊西方國家與媒體。大量的民族主義言論使他獲得為數可觀的中國民眾擁戴,同時也引發不少的批評與爭議。
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趙立堅日前已經從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調任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此舉引起外界猜測,中國是否要放棄戰狼外交。
根據《美國之音》報導,《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副編輯巴默(James Palmer)指出,這項人事異動無法認定是對戰狼外交政策的直接否定,但這無疑會被中國體制內的人解讀為「戰狼外交已經不再是通往職業生涯成功的道路」。
巴默說,從一個非常顯赫和有趣的職位轉去一個乏味、相對不重要的位置,「其實就是降職」;德國《明鏡週刊》駐中國記者法里恩(Georg Fahrion)形容「戰狼一號趙立堅的尖牙似乎被拔掉了」。
趙立堅的人事異動引起外界諸多猜疑,特別是在作風相對溫和的秦剛甫接任外交部長之際,更令人有想像空間。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秦剛過去在擔任外交部發言人期間,不乏以尖銳言論捍衛中國,並與記者辯論。
然而相比於經常使用挑釁性言論主動發起攻擊的趙立堅,秦剛被視為在講話時更加謹慎和有分寸,在嚴肅政治議題外也更加溫和。疫情期間,他也鮮有如同趙立堅一般針對疫情的爭議性發言。
《自由亞洲電台》(RFA)引述中國民主轉型研究所所長王天成分析,中國的戰狼外交策略並不會因外交部人事變動而有所改變。
他說:「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不是轉向,不是由外交部長說了算的,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來決定它的風格和走向。」
王天成進一步指出,趙立堅失勢的原因和他妻子湯天如的發言有關。
據公開資訊,在2022年上海封城期間,湯天如在個人微博連續發布赴德國旅遊的照片,引發眾怒;同年12月,在中國全面鬆綁管制造成疫情大流行之際,疑似在微博上發布貼文抱怨「買不到藥」,雖然隨後就刪除文章,仍然引發議論。
旅美政治學者王軍濤同樣認為趙立堅職務變動是受他妻子的「不當言論」影響。但他對於中國未來外交路線調整的看法則有不同。他認為趙立堅卸任發言人可能暗示中國強硬的戰狼外交政策會有鬆動。
《美國之音》引述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和亞洲問題學者何瑞安(Ryan Hass)分析,把趙立堅調離發言人的職務,有助於為秦剛掌管的外交部奠下新基調。「因為秦剛堅稱自己不是戰狼,調走趙立堅有助於突顯這一點」。
何瑞恩在個人推特上指出,秦剛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清理趙立堅製造的外交爛攤子。秦剛將以他的領導方式降低和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在未來幾年裡的緊張關係。調走趙立堅可能是為這些努力所付的「頭期款」。
雖然趙立堅以「戰狼外交官」的身分為人所知,然而從基層科員一路做到副司長,外交資歷完整。
據公開資訊,趙立堅於1996年進入中國外交部,先後曾在外交部亞洲司、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任職。
期間曾兩度派往巴基斯坦,駐巴基斯坦時間總計約8年。2020年,調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成為外交部發言人。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秦剛破格提前接任中國外長並與布林肯通話,王毅轉任「外交一把手」開啟戰狼2.0時代
- 習近平二十大後連忙「外交補課」:同步開展雙邊與多邊外交,基本特徵是「微笑」
- 北京「戰狼外交」升高恫嚇,華府智庫專家:南海恐成「中國湖」
- 認為北京有意改變「戰狼外交」路線,恐怕是西方媒體的集體誤判
- 中國搞「戰狼外交」是為了回應民族主義嗎?資料顯示因果關係是反過來的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