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佛洛姆《愛的藝術》:在愛無能的世代,這本經典小書喚起大家投身於愛、相信愛的勇氣

【書評】佛洛姆《愛的藝術》:在愛無能的世代,這本經典小書喚起大家投身於愛、相信愛的勇氣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佛洛姆指出,真正「在愛中」的狀態,乃是「體驗對方人格的無限性,對方便永遠不會這般熟悉,而克服阻隔的奇蹟也許可以每日重複發生」。換言之,以一種不熟悉的眼光觀看自己的伴侶,而非用「我已經很瞭解他」自以為是的態度去認識伴侶,便得以讓關係產生嶄新的生命。

甚至,我們常聽到有人說,正因為我們愛特定的個人而不愛其他人,因此顯示愛之偉大與濃烈。然而,佛洛姆認為,不懂得愛其他人的戀人,其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共生性的依戀,或是擴大的自我中心主義。為何如此呢?佛洛姆指出,真正的愛,乃是先肯定人類整體的生命,才與特定的對象發展關係;對人類的愛並非一個抽象觀念,而是愛一個具體之人的「前提」。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如果我能夠對某個人說『我愛你』,我必然也能夠說:『我愛你之中的每個人,我透過你愛世界,我愛你之中的我自己。』」【註10】佛洛姆也提到,情人間的愛之所以有排他性,並不意謂著與其他人疏離,而是因著自身的有限性,只能完全地與一個人發生融合。

確實,我們常看見彼此相愛的戀人,只是「互相認同」的兩個人。他們建立關係的方式,是尋求認同、尋求被理解,卻不願意向外界開放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其他朋友進入他們的關係(並非指介入,而是指廣義的締結關係)。他們自成一個封閉的小宇宙,持續用既有的邏輯來經營感情。然而,正因為人類享有共同的人性,與其他人疏離,意味著與自己疏離。隨之而來的關係,便是一成不變的僵化、封閉,失去保持活潑與更新的動力。

但是,這樣是否意謂著愛的對象不重要?佛洛姆認為,愛的弔詭之處就在於它既肯定人類的一體性,又肯定關係需要某些特定、高度個人化的實踐方式。因此,愛的對象既重要,也不重要。重要,是因為我們只能以極為獨特的方式去愛一個獨特的個體;不重要,是因為我們都是一體,愛在本質上是出於一種意志與決心,而非選擇一個特定的對象。

愛是一同行動,一同成長,一同工作

第三,大家認為「墜入情網」就是「在愛中」。對很多人而言,談一段感情,就是要有心醉神迷的感受。他們將親密關係建立在性吸引上,期待克服因分離帶來的孤獨感。雖然性吸引力可以在短時間創造合一的感覺,但缺乏愛的性接觸,只會讓兩人間的隔閡跟原本一樣大。建立在肉體親密基礎上之感情,往往讓彼此的熟悉,轉變成失望與厭煩。他們不再有神奇的感覺,因而索性退出關係,尋找下一個墜如情網的對象。

佛洛姆指出,真正「在愛中」的狀態,乃是「體驗對方人格的無限性,對方便永遠不會這般熟悉,而克服阻隔的奇蹟也許可以每日重複發生」【註11】。換言之,以一種不熟悉的眼光觀看自己的伴侶,而非用「我已經很瞭解他」自以為是的態度去認識伴侶,便得以讓關係產生嶄新的生命。

佛洛姆生動地描述愛的動態特性:「愛乃是一項不斷的挑戰。它不是一個歇息之地,而是一同行動,一同成長,一同工作。在愛中,兩個人是從他們生命的本質去體驗自己,是透過與自己合一,而不是逃離自己去和對方合一……愛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關係深邃,雙方各有活潑和強壯的生命力。這是愛的果實,也是愛賴以被辨識出來的標誌。」 【註12】

如果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是愛自己與愛人類的能力,是一個不斷挑戰與行動的能力,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實踐這門藝術呢?我認為佛洛姆提到的「專注」與「信仰」,頗能給予讀者一些啟發。

專注,真誠的在場;信仰,相信愛的可靠性

專注意味著做每件事情時,全神投入。愛需要專注,因為專注帶來對自身生命的敏感度。透過專注地傾聽他人與自己內在的聲音,我們更有能力去理解焦慮、憤怒與沮喪背後的深層原因。專注要求雙方的在場,而非以其他瑣碎事情的託辭,逃避面對關係中真正的問題。

另外,佛洛姆也告誡我們,要避免瑣碎的談話。哪怕內容關乎國家大事,只要談論者沒有專注、沒有用心、沒有傾聽,就會是沒有意義的陳腔濫調。這樣的談話有害身心,因為它扼殺了真誠傾聽與回應的能力,也毫無疑問是浪費生命。

愛也需要信仰,這裡指的不是信仰一個人、觀念或宗教體系,而是「我確信他的基本態度、他的人格核心和他的愛是可靠的、不會改變的。這不是說一個人不會改變意見,而是說他的基本動機是不變的。例如,我確信他對生命和人性尊嚴的尊重是他人格的一部分,是不會改變的」【註13】

一方面,有信仰,意味著有能力做出承諾,堅信自己與他人的同一性(identity)不會改變,堅信大家的人格深處有不變的核心。對我而言,這即是愛與被愛的能力。因此,儘管人每天都在改變,而這些改變會帶來驚喜、歡笑、沮喪與衝突,但這背後不變的是,我們對於愛的渴望乃是共同的人性基礎。另一方面,有信仰,意味著對另一個人的潛能有信心。

佛洛姆認為,就如同母親對孩子的信心一樣,我們也應相信只要人獲得適當發展的條件,就能建立一個充滿平等、愛與正義的社會。正因這樣的秩序尚未完成,因此我們需要信心,需要對人類的愛產生信仰。「與愛相關的是,我們應該要信任自己的愛:相信這愛有能力喚起他人心裡的愛,相信這愛的可靠性。」【註14】

最後,佛洛姆也指出信仰與勇氣、冒險的關聯。「有信仰的前提是有勇氣、有去冒險的能力,隨時準備好接受痛苦和失望。任何堅持生活的第一要務是安全穩定的人,不可能有信仰。任何人如果把自己關在一個防禦體系中,以保持距離和占有作為安全措施,都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囚犯。要能夠愛和被愛需要勇氣:斷定某些價值無比重要的勇氣,把一切押注在這些價值上的勇氣。」【註15】

失去靈魂的獨特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