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即將面臨性少數族群老化問題,LGBT長者在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各方面有何需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性別認同的歧視與老化所帶來的影響下會讓老齡的同性戀長者邊緣化,其中「孤立」是最常發生在高齡同性戀的議題。可想而知的是朋友與伴侶是許多同性戀者在社交網絡中重要成分,然而家人的部分則會相對的缺乏;極度少數的同性戀表示與家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並且認為家人是他們重要的社交網絡。
文:陳威澄
2005年由台灣大導演李安所指導的電影《斷背山》相信還讓人印象深刻吧!兩位牛仔因為工作的關係在民風保守的鄉村發展出一段令雙方無法自拔卻又極其痛苦的感情,其感情之深厚虐心無不令觀眾心碎。但是各位讀者有想過,如果當時他們真的在一起,而且一起變老了,會遇到什麼問題嗎?
2019年5月時由總統公布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也對全世界宣告了台灣對於多元文化的保障與支持。社會風氣逐漸的開放,願意表達自己真正的性傾向的人也越來越多,不論是何種性傾向都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與國家的保障,在台灣的社會風氣相對自由下;可想而知的是,未來將會有更多勇敢的人向社會表達自己。
隨之而來的便是許多挑戰,未來台灣社會也將面對這群性少數族群的老化,可想而知的是,LGBT族群的長者所需要的醫療系統與長照系統將會有別於一般的長者,因此筆者想在這邊做一個開頭讓大家開始意識到,並且試著討論相關的議題。
一開始先介紹LGBT這個名詞,每個字母代表一個族群,分別是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aul),變性者(Transgender)。有些人或許會希望用LGBT+來呈現,但是由於目前的學術研究幾乎都使用LGBT來代表所有非異性戀的族群,今天筆者就沿用目前的主流名詞來介紹接下來的內容。今天將利用Davies博士等人 (2006)的回顧性研究來做為主軸跟大家介紹有關LGBT老化會遭遇到的幾種議題。
- 生活型態
根據研究表示女同性戀者有較高的身體質量而且對於蔬果的攝取也較缺乏。另外在酒精攝取方面,女同性戀者也有較高的比例攝取過多的酒精;另外女同性戀在使用大麻的頻率也要異性戀的女性還要高。
- 性方面的健康議題
根據研究,性別認同不能夠成為預測性行為的依據,有些女同性戀也會與異性戀發生性行為。因此,女同性戀也會承受跟異性戀相同的性疾病危險,例如: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性傳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人類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HIV)。由於社會大眾對於女同性戀有錯誤的假設,因此往往會讓女同性戀者錯過接受相關的健康檢查,而高齡女同性戀接受相關檢查的機率會更低。綜合以上的結論可以推知,對於性少數族群的不了解可能會導致評估醫療需求上有錯誤的判斷,進而影響性少數族群的就醫與確診機率。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議題一直都是性少數族群需要長期奮鬥的部分。長期接受社會的歧視導致性少數族群的憂鬱、自殺傾向與物質濫用情況大增。根據研究,有高達30%的男同性戀長者感到憂鬱而且相當高程度的情感不被接受,此外,同性戀者有著更高的比例罹患憂鬱症、藥物濫用與酒精濫用的情況。超過四分之一的男同性戀與三分之一的女同性戀表示自己曾經嘗試過自我傷害。
- 人際關係
根據研究顯出同性戀者相較於異性戀者有更多的朋友,這些朋友也傾向於屬於同性戀族群;然而根據研究指出,年長的同性戀者有著對生活更高的滿意度,較低的自我批評還有比較少的身心症。年長的同性戀者會利用在同性戀圈的活躍表現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滿意度與調適老化的過程。
雖然如此,在性別認同的歧視與老化所帶來的影響下會讓老齡的同性戀長者邊緣化,其中「孤立」是最常發生在高齡同性戀的議題。可想而知的是朋友與伴侶是許多同性戀者在社交網絡中重要成分,然而家人的部分則會相對的缺乏;極度少數的同性戀表示與家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並且認為家人是他們重要的社交網絡。
- 居住
不意外的是,年長的同性戀族群相較於異性戀者較容易獨居;然而根據研究高齡的同性戀者雖然獨居但是往往還是有伴侶但只是跟伴侶分開居住,因此雖然在居住的情況是獨居的,但是在生活上的協助與支持並不一定缺乏。在入住機構的層面來說,研究顯示性少數族群的長者有延遲送到機構入住的問題;此外,多數機構宇機構的工作人員對於性少數族群往往呈現不是相當了解的狀態,在沒有所謂的家屬陪同下,性少數的長者更有可能在機構遭受到歧視、忽略與生理和性的虐待等等議題。
- 歧視的影響
性少數族群的歧視充斥在他們的生活中,不難想像高齡的性少數族群更是承受更多歧視,其中包括:年齡歧視、性向歧視與恐同的情況等等,這種多重的歧視往往會導致性少數長輩變成極度邊緣化的一個族群。在社會整體的異性戀氛圍下,性少數的長輩更容易經歷恐同的事件;此外,根據調查,性少數長者因為歧視的緣故比起年輕的性少數長者更不願意向醫療人員表達自己的性向,這也間接或是直接造成他們在醫療上的供需不對等。
結論
全球邁向高齡的議題不斷地被提及,許多國家與企業接紛紛投入人力物力處理相關的議題;然而在我們專注於處理「老化的議題」時,千萬不能忘了那些弱勢的少數。性少數族群本來就是社會的弱勢族群,雖然我國已經相對友善,但是仍然需要喚起社會大眾對於該議題的重視。
參考資料:Davies, M., et al. (2006). "The health, social care and housing needs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older people: literature review." Cardiff University, Centre for Health Sciences Research.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