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寫作公開課》:同學們,下次如果在校園或街上遇到我時,請不要喚我「國文老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媒體時代」讀寫能力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在科大任教、擁有商管證照的跨領域國文老師王文仁,從高教現場的觀察出發,模擬一學期十八週的課堂,設計出兼具「實用性」與「即戰力」的閱讀、寫作指導專書。
文:王文仁
【第7堂 我們教的不是國文,是人生】
從日常生活裡的「語言癌」,到新聞、影音節目中層出不窮的錯別字與怪句子,真的不難理解,搶救「爛中文」,為何已成為國家級任務!
走在幅員不算遼闊的校園裡,三不五時就會遇到以前教過,或現在正在修課的學生。和以前的熱情與純樸相比,這幾年學生已經不太流行跟老師打招呼。如果有學生佛心來的跑來跟我問好,通常也都是稱呼我為「國文老師」,而不是我的名字。
作為一個大專共同科的本國語文教師,我並不喜歡學生這樣稱呼我,因為這會讓我覺得自己教授的科目,不過是中小學「國語」、「國文」課程的延續;而學生是因為以前沒有學好,上了大學才不得不繼續補上這門課。可是,我也很清楚,在學生跟許多社會大眾的心目中,好像真的就是這樣認為。
國文課程的「有用」與「無用」
儘管這些年來,各個大學中文系或是國文科,都不斷努力的在進行課程改革。簡單一點的,把課程改一個更具應用性,或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名字;進階一些的,努力翻轉內容,讓它往閱讀、寫作或思辨的方向前進,在傳授學生知識與智慧之外,也讓他們擁有「真正帶得走的能力」。
目前可以看到的改革成果,其實已然相當豐碩,也做出一番不錯的成績,然而在許多學子或其他科目老師的心目中,那還是讓人聽起來不會怎樣喜歡的「國文課」。
當前的現實是,儘管多數的大專院校,還是把國文課列為「校共同必修」,要求大一乃至於大二的學生非修不可。但也開始有學校把本國語文課程與通識課程相結合(可以互相取代),或者改列為選修。原因就在於,在教育部要求大學整體畢業學分下修的過程中,大家也在通盤檢討,大學是不是還要繼續上「國文」?這樣的課程擺在那邊,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
指稱其「無用」者,多半認為學生從小到大,已經學了這麼多年的本國語文,實在沒必要上了大學,還繼續被這樣的科目「荼毒」。甚至有些專業科系的老師,認為這會排擠到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時間,想要掄起大刀除之而後快。
相信它「有用」的,也不免強調其「工具性」,認為現今學生的國語文能力確實需要補強,或者應該跟專業科目、職涯發展等等相互配合,教授寫報告、簡報口說、企劃案、產品說明書、求職履歷自傳等實用性技巧。
上面這兩種說法,與國文老師們的認知,普遍有著不小的差距。
搶救「爛中文」已成國家級任務
對許多大專本國語文授課教師而言,他們要教的理應是文學,是人生。基礎語文的任務,在中小學的階段早就應該完成;進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後,學生學的應該是進階的閱讀與寫作,以及衍生而出對現實人生種種課題的觀察與思辨。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十幾年來,整個大環境中文能力的嚴重崩壞,早已讓搶救「爛中文」,成為國家級的緊急任務。
日常生活裡的「語言癌」,從不斷使用「然後……然後……然後」,「這個部分……、那個部分……」,到開口閉口必稱「做一個XXX的動作」,用語不是囉唆累贅,就是沒有邏輯可言。打開電視新聞,看到大量的錯別字與怪句子,也常讓人懷疑記者是不是根本沒校對。就連前幾天,在某付費影音平台上收看韓劇《Voice》(奪命殺聲),都會看到譯者把「千斤頂」翻譯成「截肢器」的嚴重謬誤。只能說,這種對文字、語言的輕忽,實在是誇張的澈底!
在這個社群網路時代,我們的確大量仰賴影像、聲音的傳播,但也不可否認,諸如元首、意見領袖乃至於平民百姓,在媒體上短短的一則文字貼文,都可能引起國家、社會極大的震動。語言、文字用對了,可以創造出良善的正向循環;用錯或用壞了,卻也可能像漫威(Marvel)電影裡的大反派薩諾斯(Thanos)一樣,毀掉二分之一的宇宙。
在台灣,一九八○、九○世代出生的青年們,都還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到紙本,二十一世紀之後出生的學生,完全都是在影音、手遊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的生活裡,若摒除掉考試的因素,幾乎就沒有閱讀、寫作可供置喙的餘地,也因此,語文能力下墜的情況,比高山上的雪崩還要恐怖許多。
「語文」、「文學」並重的大學國文課
舉例而言,以前要一位大專學生寫一千五百字的文章,基本上不會是什麼難事;但現在要他們寫超過五百字,就開始會有人耍賴皮、鬼打牆。在學生們經常出沒的Dcard與PTT版上,更是經常看到許多寫了一堆文字,卻不知道是在說什麼的貼文。
這樣的「爛中文」,常逼得大學端的老師,不得不再幫學生補強基礎的語文能力,讓大專的本國語文課程,真正成了中小學的延續。就這樣,大學國文科的教師們,同時承受著「語文」與「文學」的教學重擔,在已經或即將遭受刪減的鐘點裡,努力撐起不那麼被重視、卻其實很重要的一片天。
這幾年,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上,除了對語文的某些堅持外,也努力讓學生在有餘裕的閱讀和寫作中,重新愛上文學;而後,才能夠在作者、作品視角的帶領下,重新核對與思考自己的人生。這麼多年來,我始終深信一個道理:「如果所學的東西,不能跟自己的生活或生命連結起來,那些學習最終都成了無用而浪費的。」
所以同學們,下次如果在校園或街上遇到我時,請不要喚我「國文老師」。記得老師的名字,真的一點都不困難。
【國文課(7):那年,無法被遺忘的〈穿山甲人〉】
- 閱讀文本:〈穿山甲人〉,柏楊撰文。
-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關注罕見疾病,了解報導文學、影像的特質與社會影響力。
- 延伸閱讀:〈最長壽魚鱗癬患者 張感謝台灣〉,《聯合報》影像報導。
那天,當你把袖子捲起來的時候,我的眼眶竟不自覺濕潤了起來。反倒是你安慰了我:「老師,沒事的。謝謝你。」
就算已經過了十多年了,我依然非常懷念,那一年在台東教書的日子。那是我博士班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貼近「後山」土地。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