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立陶宛國父:台灣不僅是「潘朵拉盒子」,也是邁向另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大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中國以「台灣代表處」獲允設立,「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由,持續對立陶宛外交及經貿強力施壓,維陶塔斯分析,他不認為立陶宛「反中」;事實上,立陶宛希望中國變得更好。
文:陳韻聿(中央社記者)
立陶宛1990年脫離蘇聯、恢復獨立後第一任元首維陶塔斯・藍斯柏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接受中央社專訪說,「台灣」是實質獨立的政治實體,所謂的台灣問題不僅掀開內含風險的「潘朵拉盒子」,也可以開啟邁向另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大門。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2021)年11月18日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揭牌成立。雖然代表處未正式舉行儀式,立陶宛政治圈幾位「台灣之友」卻主動前往致意,最受矚目的就是高齡89歲的維陶塔斯・藍斯柏吉斯,立台雙方皆肯定他的出席「意義重大」。
音樂家出身,立陶宛國父為台獻奏
中央社記者一月上旬前往維陶塔斯在維爾紐斯的住家,了解這位以過人智慧、毅力和勇氣領導立陶宛重獲自由獨立、見證國際政治風雲的前領袖如何看待立台關係及台灣的處境。維陶塔斯是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的祖父。
在維陶塔斯樸實的住家環境內,除了牆上和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品與獎章以及家族成員照片,最吸睛的就是靜靜依偎客廳一隅的平台鋼琴。
維陶塔斯在專訪空檔特別為台灣演奏兩首立陶宛樂曲。他是音樂學家,在1980年代踏入政治前,是著作等身的音樂學院教授,妻子是一名鋼琴家。
他也是西洋棋高手,年輕時曾打入立陶宛國內冠軍賽。他卓越的戰略思考能力或許可歸功於西洋棋,但最愛的仍是音樂。維陶塔斯說,他希望能更常彈琴,但他實在太忙了。
確實,記者在維陶塔斯家中不過一個多小時,他的手機就響了超過3次。他雖已駝背,步行時偶爾需手杖輔助,心思卻依然活躍,不僅持續發表政治、社會評析及出席公眾活動,去年11月還飛了一趟荷蘭,出席紀錄片《藍斯柏吉斯先生:摧毀邪惡帝國》(Mr. Landsbergis)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DFA)的頒獎典禮。 他目前正寫作新書。
不走順風路,革命基因深植家族成員
1980年代已在文化學術圈享有聲譽的維陶塔斯或許可選擇走相對安全的路線,在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企圖挽救帝國而提出改革口號時,他原本可以不挑戰黨國機器存在的正當性,發表不具殺傷力卻能在進步人士之間博得美名的主張,以便在較以往「開明」的帝國順風而行。
不過,反抗與革命的基因似乎是藍斯柏吉斯的家族特色。
維陶塔斯的兩位祖父在帝俄時期都是立陶宛民族復興運動的重要人物,還曾因此遭流放;母系一方的祖父亞布隆斯基斯(Jonas Jablonskis)是現代立陶宛標準書面語的奠基者,為當時被壓抑的立陶宛文學建立發展基礎。
1980年代末的維陶塔斯也不甘受制於蘇聯「改革開放」的議程。他始終堅持立陶宛是被占領的獨立國家,莫斯科與立陶宛不該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立陶宛要拿回被剝奪的權利,也只有恢復獨立,立陶宛才能真正自由。
1989年,在蘇聯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期間,身為立陶宛選出的代表,維陶塔斯提案要求調查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莫斯科當局多年來否認存在的附隨密約,他是打破政治禁忌在蘇聯全國層級公開談論對德密約的第一人。
立陶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甚至在1920年代即被蘇共秘密劃入新領土版圖。戈巴契夫後來在1989年12月公開承認蘇德密約存在並予以譴責,理論上相當於承認蘇聯非法占領立陶宛,立陶宛並非「自願」加入蘇聯。
在維陶塔斯積極運作下,立陶宛最高蘇維埃1990年3月11日通過「復國宣言」。此時,西方國家普遍相信「有教化可能」的蘇聯黨國機器開始顯露真面目:蘇聯在1990年4至7月經濟封鎖立陶宛約80天;1991年1月11日至13日軍事鎮壓獨立運動,造成1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其中有兩人死於坦克車履帶下。參與鎮壓的特種部隊直接聽命於戈巴契夫。

走過強權陰影,對台處境感同身受
「西方判斷錯誤是常有的事,他們寧願相信自己的錯覺。」維陶塔斯一邊說著,一邊看著掛在牆上諷刺戈巴契夫的政治漫畫。
蘇聯是坐擁核武的龐然大物,維陶塔斯說,立陶宛爭取恢復獨立時,西方有許多政治人物認為立陶宛獨立恐違反更重大的利益、破壞「穩定」和所謂的大局。
「但我們的目標其實是改善與蘇聯的關係,讓關係正常化」,維陶塔斯眼中閃過一絲靈光說,「台灣的處境讓我想到立陶宛當年。」
他回想,立陶宛當年也期待協助蘇聯更符合人性和正義,作法包括讓立蘇關係成為正常與對等的國際關係;他寧可相信中共政權並非無可救藥,而可以更具人性與理解力。
對於中國以「台灣代表處」獲允設立,「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由,持續對立陶宛外交及經貿強力施壓,維陶塔斯分析,他不認為立陶宛「反中」;事實上,立陶宛希望中國變得更好。
「立陶宛像是在敲醒世界各地人們的理智」,維陶塔斯反問,台灣代表處改名或許如部分人士所言將有助緩解立中緊張,「但這麼做又是為了什麼?」他說,立陶宛猶如要各界直接面對根本問題:「到底要重新思考某些事,或是要永遠這樣僵下去?」
「武力就算能摧毀現實,也無法改變現實,堅決否定現實只會製造更多問題。」維陶塔斯說,立陶宛的獨立性也曾被蘇聯當局否認,但蘇聯最終承認立陶宛獨立,台灣的處境也不會永遠不變。
世界經歷巨變,台灣開啟邁向更美好世界大門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