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提早來拜年?馬來西亞虎患頻傳,伐木活動恐加劇老虎瀕危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虎出沒事件在馬來西亞吉蘭丹州頻傳,威脅居民安危。原住民指這與非法伐木活動有關,但政府卻表示老虎傷人只是零星事件。
馬來西亞吉蘭丹州頻頻傳出老虎襲人事件,部分媒體報導指出老虎的出沒是因為過度伐木活動造成,但吉蘭丹州林業局局長阿都卡林(Abdul Kalim)表示,伐木活動實際上「對老虎有利」。該言論遭到各界指責,環保組織更批評他:「無知」。
吉蘭丹州話望生縣(Gua Musang)多次發現老虎出沒。去年7月5日,一隻名為「Syamilla Bihai」的馬來虎將一名原住民咬傷。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局(Perhilitan)在村落附近設陷阱,四天後便捕獲全身是傷的老虎,並將它送往國家野生動物救援中心接受治療。
今年1月8日,一名原住民男子在住家附近被一隻約120公斤重的老虎咬死,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局接獲消息後趕到現場將老虎殺死。該局主任告訴記者,老虎正向他們跑來,團隊被迫開槍,「這個(開槍)決定符合2010年野生動物保護法第52條文,因為動物威脅人類生命。」
一群特迷雅族原住民在事後前往首相辦公室遞交備忘錄,促請政府停止當地伐木活動。原住民代表納希爾(Nasir Dollah)向媒體表示,「當森林面積越來越小,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跟著減少,它們沒有足夠食物時就會來到我們村莊。」他也說明備忘錄的主要內容是希望聯邦政府支付吉蘭丹州石油開採稅,他們才不必依賴伐木為主要收入。
吉蘭丹州政府卻否認老虎出沒源自於伐木活動,「這起事件是零星個案,不要因為一個人被老虎襲擊而死就把錯誤怪罪於伐木活動。」政府也表示,衰老的老虎沒有能力追捕獵物,導致跑不快的人類容易成為目標。
話望生在24日召開有關老虎出沒記者會,阿都卡林表示伐木活動有利於老虎繁衍,「根據專家研究,伐木活動可以讓小樹生長,從而吸引其他小動物如鼠鹿來,成為老虎的獵物。」他也指出,伐木活動不允許在森林保護區內進行,只能在森林生產區,而吉蘭丹州一直都有遵守年度採伐量。
根據《今日自由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自然遺產保護組織(PEKA)主席沙立法(Shariffa Sabrina)斥責阿都卡林的言論十分不負責任,他認為只有野生動物與國家公園局有資格發表相關聲明。根據他的說法,吉蘭丹州政府沒有提供採伐量相關數據,因此州政府的說法令人懷疑。
1月21日,馬來西亞首相伊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在第四次老虎保育大會上建議有關當局接納「老虎保育吉隆坡聯合聲明」,在東南亞老虎保育行動(STRAP)範疇內採取行動,恢復東南亞老虎在棲息地的數量。他提到,政府已透過生物多樣性保育生態財政轉移(EFT)撥款馬幣1億3千萬令吉(約新台幣8億6千萬元)到老虎保育工作上。
沙比里聲稱,馬來西亞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及《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IES)》,也與野生動物執法工作組(AWG CITIES & WE)、國際刑事警察組織(Interpol)等國際機構合作,積極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WWF調查顯示,2020年馬來西亞野生老虎數量低於200隻,被列為幾度瀕臨絕種物種。沙比里更說,老虎是馬來西亞實力和韌性的象徵,若不立即採取行動,老虎將在短短5到10年內絕種。
新聞來源:
- ‘Ignorant’ forestry director slammed for comments on logging and tigers(今日自由馬來西亞)
- Tiger shot dead after mauling Orang Asli(今日自由馬來西亞)
- 各界斥森林過度開發破壞棲息地 丹森林局:伐木有利老虎繁衍(光明日報)
- 伐木致老虎闖村咬人 原住民不怪動物怪政府(光華日報)
- 恢復增加東南亞老虎數量,首相呼籲接納隆聯合聲明(馬新社)
延伸閱讀:
- 減少85~99%路殺:從「老虎通道」到「樹懶橋」,全球還有哪些成功的生態廊道?
- 「猿」來如此!從馬來西亞部長「人猿會殺人」論,看當地棕櫚油產業與人猿保護
- 曾經全球只剩下18隻:科學家利用基因復原,拯救瀕危的「黑腳貂 」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駱芷萱
核稿編輯:杜晉軒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