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年輕人看總統大選:無力解決經濟與就業問題,兩大黨「都不想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兩個都不想選」的中間選民可能比以往大選來得要多,原本支持度最高只到3%的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在兩大黨候選人屢傳醜聞之下,支持度竄升到雙位數,雖然仍不敵兩強,但中間選民的猶疑態度可見一斑。
文:廖禹揚(中央社駐首爾特派員)
「這次大選你想投誰?」韓國總統大選將在3月9日登場,與當地朋友聚會不免談及這個話題,但問到想選誰,大部分的人都面露難色認為很難決定,或直接表示「都不想選」。
「韓國人本來就是變來變去的」,不只一名韓國友人這樣告訴我,雖然韓國政治體系也是以兩大黨為主輪替,但與台灣不同的是,在面臨選舉時,時常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政黨板塊變動,小如黨員出走、引入黨外資源,大如政黨分裂、合併或更名,進步、保守兩大陣營看似不變,其中組成卻是變化萬千,其中所代表的是各種理念的分歧與妥協,或是戰略聯盟、切割。
傳統上來看,受到過去民主化進程的影響,韓國選民受出生、居住地傾向的影響大,例如帶著民主化運動光州事件回憶的湖南地區居民,對保守派反感強烈;過去保守派執政時受惠較大的嶺南地區則偏向支持保守派。候選人的出生地,也可能是影響選民觀感的因素。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與政黨輪替,18至39歲的年輕選民明顯較不在乎這些因素,而更重視議題與政見,這也使得18至39歲族群在韓國輿論中幾乎被視為本屆總統大選的主戰場,且2020年舉行的第21屆國會選舉中,該族群選民占比達34%,僅次於40至59歲族群的38.7%,影響力不可小覷。
在五年前總統大選時,前總統朴槿惠因閨密干政案狼狽下台,給了進步派相當優勢,尤其受到深感「階級不公」的年輕選民支持。不過,上任時高喊革新、承諾住房安全的文在寅政府,施政結果卻不如預期,也讓下屆總統候選人的政見支票可信度打折。
一次餐敘中與年約30的韓國朋友談到各年齡層對兩黨的看法,他指出,對於韓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最有感施政績效的就是就業跟買房,「如果我一出社會就找不到工作、房價高到一輩子都買不起,那我當然不會支持執政黨」,反過來說,稍微年長一些、在保守派執政時期出社會的族群,對保守派政黨的評價就更低一些。
這也使得本屆大選政見幾乎像是在比拚撒錢,兩大陣營候選人爭相祭出「小確幸」、「心動」政見,希望藉由福利政策爭取到近年深受就業困難、物價飛漲感到未來無望的年輕人支持。
不過,一張張新支票能否洗刷過去的失望感還有待觀察。目前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在多數民調中落後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尹錫悅,使李在明陣營不得不再次拋出「革新」口號,承諾改革共同民主黨,試圖挽回「對進步派失望,但也不太想選國民力量黨」的選民。
這次「兩個都不想選」的中間選民可能比以往大選來得要多,原本支持度最高只到3%的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在兩大黨候選人屢傳醜聞之下,支持度竄升到雙位數,雖然仍不敵兩強,但中間選民的猶疑態度可見一斑。
不可諱言,大黨優勢仍在,想支持小黨候選人還是得有一定的「覺悟」,就有一位朋友表示,「如果只看政見,我想選許京寧(國家革命黨候選人),但現實來講,可能還是會投李在明吧」;但也有人說,「既然李在明跟尹錫悅都不怎麼樣,可能想想要不要給安哲秀一個機會。」
韓國年輕選民對這次總統大選想法百百種,唯一的共通點是當要預測這次勝出的候選人時,大家的回答都是:「太難預料了!」
新聞來源:特派專欄 韓國年輕人看總統大選 就業、買房政見影響政黨觀感(中央社)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2韓國大選”的相關議題
- 2022-01-27 韓國年輕人看總統大選:無力解決經濟與就業問題,兩大黨「都不想選」
最新發展:
-
尹錫悅當選與打「反中牌」無關,韓國人對文在寅失望才是政權輪替的關鍵 1年前
-
韓國女性選民的心聲:看到尹錫悅當選,接下來五年好像都會活在憂慮與絕望中 1年前
-
從政八個月就當選韓國總統,尹錫悅能否解決三大內政難題? 1年前
-
2022韓國總統大選:尹錫悅以史上最小差距勝出,帶領保守派時隔五年重返青瓦臺 1年前
-
「史上最惹人厭」的韓國總統大選,兩大黨政見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 1年前
-
2022韓國總統大選全解析:盤點經濟、住房與外交等政策,誰能成為青瓦臺新主人? 1年前
-
韓國總統大選倒數階段震撼彈:在野黨合作力拚政黨輪替,安哲秀宣布退選助尹錫悅上位 1年前
-
韓國反覆無常的防疫政策,是否為3/9總統大選的結果再添變數? 1年前
-
韓國大選倒數:尹錫悅、李在明比誰更惹人厭,安哲秀拋「在野整合」恐另有所圖 1年前
Tags: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