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或許知道什麼是「Emoji」,但你知道那個國家最愛「送愛心」嗎?

你或許知道什麼是「Emoji」,但你知道那個國家最愛「送愛心」嗎?
Photo Credit: Fred Benenson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早期文字導向,到如今視覺化為主流,我們愈來愈仰賴圖形化的閱讀形式。Emoji的發展與時下社會、文化、語言和科技的脈動難分難捨。

文:江子揚

從早期文字導向,到如今視覺化為主流,我們愈來愈仰賴圖形化的閱讀形式。在語言的使用上,以「表情符號」(emoticon)、繪文字(emoji)或貼圖(sticker)等方式來表達所欲呈現的內容,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常見,而且不分長幼老少,打開你的Line或Facebook看看便可略知一二。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第五季第三集:皇后Margaery Tyrell與皇太后Cersei Lannister的對話以網路世代的方式表達。)

紐約時報作者Mike Isaacy在文章中表示,他自認是千禧世代(millennials)的一員,但他有一種老派堅持:「我不喜歡在對話訊息中使用emoji。」

出生於英語文學專業,他對文字和字母依然有著特別的偏愛與執著。他無法忍受在與女友的簡訊中,用一個帶著太陽眼鏡笑臉的圖示來表達他過了一個舒適的午後。

話雖如此,他也承認在他與朋友、女友和父母的對話中,時不時地都會用到emoji。而事實上,他自己Twitter的暱稱就是使用一個顏文字:ಠ_ಠ。

Photo Credit: chrisjtse @ Flickr CC BY AN 2.0

Photo Credit: chrisjtse @ Flickr CC BY AN 2.0

自成一格的emoji語言?

不論你多麼的討厭這個現象,就如同長輩討厭我們使用「就醬」、「好惹」或「好der」一樣,這正是這個時代的特質。而這個時代的特質之一就是,emoji已經自成一套語言,一種超越原生母語的時空限制,讓我們可以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華盛頓郵報報導,現任美國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的數據長Fred Benenson,早在2009年就將經典名著《白鯨記》(Moby-Dick)翻譯成《Emoji Dick》,一本完全用emoji呈現的故事書,該書更在今年正式納入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的館藏。

如今,Benenson將他的眼光放在更大更遠的「Emoji翻譯計畫」(The Emoji Translation Project)上:一種如同Google翻譯引擎,透過資料庫建立與演算法方式讓英語與emoji可以互通有無。

「我堅信只要越來越多人使用它,一個特定的emoji語言將會形成。」Benenson如此說到。

Photo Credit: mroth @Github

Emojitracker.com追蹤Twitter上emoji使用的即時變化。Photo Credit: mroth @Github

驚人的使用率

Emoji的興起或許可以從一個即時統計Twitter上使用emoji的程式Emojitracker上看出端倪。隨著不斷跳動的數字與不規則的反綠,在寫下這行文字的當下,哭笑臉已經被使用超過7億次,其他如愛心帶著愛慕的笑臉無趣的臉大哭臉等16個emoji也都被使用超過至少1億次。

Twitter只是其中一個社群媒體平台而已,其他如Facebook、Google+、WhatsApp或Snapchat等服務中,emoji的使用率也逐漸上升。根據NPR報導,在亞洲,微博、微信甚至Line的用戶使用emoji的數量也不容忽視。

2012年以10億美元被Facebook收購的Instagram,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圖片社群媒體,據統計,其活躍用戶數至今已超過3億。

以視覺主導的Instagram對emoji有格外的偏愛。4月底,Instagram進行了一次更新,在這次更新中,用戶可以用單獨的emoji作為「標籤」(hashtag)。「標籤」在社群媒體中是一個定義範圍或設定主題的重要手段,而Instagram的更新似乎意味著emoji離真正的語言又更近了一步。

Instagram工程師部落格一份研究指出,自2011年10月蘋果iOS推出emoji鍵盤後,使用者在Instagram描述圖片的文字或評論中使用emoji的比例,在短時間內快速飆升,使用率大約有10-20%。2013年7月,在多數Android設備支援emoji鍵盤後,emoji的使用率一直維持著上漲的趨勢。文章指出,截至今年3月,接近半數的Instagram描述文字或評論中包含emoji。

Instagram中emoji使用變化。Photo Credit: Thomas Dimson @Tumblr

Instagram中emoji使用變化。Photo Credit: Thomas Dimson @Tumblr

Emoji能準確表達語意嗎?

Emoji圖形化是其最大的特質,不過emoji在多大程度上能取代語言?其準確性又為何呢?

Instagram工程師通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方法對emoji進行了語義學分析,繪製出了一個100維度空間的語義地圖(semantic map)。不過為了呈現方便,他們用 t-SNE演算法保存emoji之間的關係,並將其壓縮成平面圖。

 t-SNE 演算法下,Instagram中emoji使用的語義地圖。

t-SNE 演算法下,Instagram中emoji使用的語義地圖。Photo Credit: Thomas Dimson @Tumblr

研究指出,與食物相關的emoji集中在圖片的左下角;與工作相關的emoji則出現在右上方;臉部表情的emoji聚集在圖片正中央。許多具有關聯性的emoji會緊連出現,例如鞋子和包包、海洋活動和比基尼、球類與獎盃、保齡球和啤酒等,而能表現家庭、婚姻的emoji則分布在快樂與愛的emoji附近。這種關聯與自然語言的使用有很高的相似性,這表明了人們使用emoji時並非完全隨機和情緒化的,而是有明確的關聯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