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知道什麼是「Emoji」,但你知道那個國家最愛「送愛心」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早期文字導向,到如今視覺化為主流,我們愈來愈仰賴圖形化的閱讀形式。Emoji的發展與時下社會、文化、語言和科技的脈動難分難捨。
文:江子揚
從早期文字導向,到如今視覺化為主流,我們愈來愈仰賴圖形化的閱讀形式。在語言的使用上,以「表情符號」(emoticon)、繪文字(emoji)或貼圖(sticker)等方式來表達所欲呈現的內容,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常見,而且不分長幼老少,打開你的Line或Facebook看看便可略知一二。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第五季第三集:皇后Margaery Tyrell與皇太后Cersei Lannister的對話以網路世代的方式表達。)
紐約時報作者Mike Isaacy在文章中表示,他自認是千禧世代(millennials)的一員,但他有一種老派堅持:「我不喜歡在對話訊息中使用emoji。」
出生於英語文學專業,他對文字和字母依然有著特別的偏愛與執著。他無法忍受在與女友的簡訊中,用一個帶著太陽眼鏡笑臉的圖示來表達他過了一個舒適的午後。
話雖如此,他也承認在他與朋友、女友和父母的對話中,時不時地都會用到emoji。而事實上,他自己Twitter的暱稱就是使用一個顏文字:ಠ_ಠ。

Photo Credit: chrisjtse @ Flickr CC BY AN 2.0
自成一格的emoji語言?
不論你多麼的討厭這個現象,就如同長輩討厭我們使用「就醬」、「好惹」或「好der」一樣,這正是這個時代的特質。而這個時代的特質之一就是,emoji已經自成一套語言,一種超越原生母語的時空限制,讓我們可以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華盛頓郵報報導,現任美國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的數據長Fred Benenson,早在2009年就將經典名著《白鯨記》(Moby-Dick)翻譯成《Emoji Dick》,一本完全用emoji呈現的故事書,該書更在今年正式納入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的館藏。
如今,Benenson將他的眼光放在更大更遠的「Emoji翻譯計畫」(The Emoji Translation Project)上:一種如同Google翻譯引擎,透過資料庫建立與演算法方式讓英語與emoji可以互通有無。
「我堅信只要越來越多人使用它,一個特定的emoji語言將會形成。」Benenson如此說到。

Emojitracker.com追蹤Twitter上emoji使用的即時變化。Photo Credit: mroth @Github
驚人的使用率
Emoji的興起或許可以從一個即時統計Twitter上使用emoji的程式Emojitracker上看出端倪。隨著不斷跳動的數字與不規則的反綠,在寫下這行文字的當下,哭笑臉已經被使用超過7億次,其他如愛心、帶著愛慕的笑臉、無趣的臉、大哭臉等16個emoji也都被使用超過至少1億次。
Twitter只是其中一個社群媒體平台而已,其他如Facebook、Google+、WhatsApp或Snapchat等服務中,emoji的使用率也逐漸上升。根據NPR報導,在亞洲,微博、微信甚至Line的用戶使用emoji的數量也不容忽視。
2012年以10億美元被Facebook收購的Instagram,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圖片社群媒體,據統計,其活躍用戶數至今已超過3億。
以視覺主導的Instagram對emoji有格外的偏愛。4月底,Instagram進行了一次更新,在這次更新中,用戶可以用單獨的emoji作為「標籤」(hashtag)。「標籤」在社群媒體中是一個定義範圍或設定主題的重要手段,而Instagram的更新似乎意味著emoji離真正的語言又更近了一步。
Instagram工程師部落格一份研究指出,自2011年10月蘋果iOS推出emoji鍵盤後,使用者在Instagram描述圖片的文字或評論中使用emoji的比例,在短時間內快速飆升,使用率大約有10-20%。2013年7月,在多數Android設備支援emoji鍵盤後,emoji的使用率一直維持著上漲的趨勢。文章指出,截至今年3月,接近半數的Instagram描述文字或評論中包含emoji。

Instagram中emoji使用變化。Photo Credit: Thomas Dimson @Tumblr
Emoji能準確表達語意嗎?
Emoji圖形化是其最大的特質,不過emoji在多大程度上能取代語言?其準確性又為何呢?
Instagram工程師通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方法對emoji進行了語義學分析,繪製出了一個100維度空間的語義地圖(semantic map)。不過為了呈現方便,他們用 t-SNE演算法保存emoji之間的關係,並將其壓縮成平面圖。

t-SNE 演算法下,Instagram中emoji使用的語義地圖。Photo Credit: Thomas Dimson @Tumblr
研究指出,與食物相關的emoji集中在圖片的左下角;與工作相關的emoji則出現在右上方;臉部表情的emoji聚集在圖片正中央。許多具有關聯性的emoji會緊連出現,例如鞋子和包包、海洋活動和比基尼、球類與獎盃、保齡球和啤酒等,而能表現家庭、婚姻的emoji則分布在快樂與愛的emoji附近。這種關聯與自然語言的使用有很高的相似性,這表明了人們使用emoji時並非完全隨機和情緒化的,而是有明確的關聯或意義。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