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土著的迷思》導讀:馬來菁英看似自省的「懶惰的馬來人」,實為複製殖民者的意識形態

《懶惰土著的迷思》導讀:馬來菁英看似自省的「懶惰的馬來人」,實為複製殖民者的意識形態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阿拉塔斯對《馬來人的困境》一書的引述與轉述不難看出,在馬哈迪的想像世界裏,他所謂的馬來人的困境主要肇因於外來移民——尤其是華人。在馬哈迪看來,刨根究底,當下馬來人的困境華人難辭其咎,自然得負起相當的責任。《馬來人的困境》表面上是一本自省的書,實則其整個論述反而是諉過他人居多。

從阿拉塔斯對《馬來人的困境》一書的引述與轉述不難看出,在馬哈迪的想像世界裏,他所謂的馬來人的困境主要肇因於外來移民——尤其是華人。在馬哈迪看來,刨根究底,當下馬來人的困境華人難辭其咎,自然得負起相當的責任。《馬來人的困境》表面上是一本自省的書,實則其整個論述反而是諉過他人居多。

與《精神革命》的眾多作者一樣,馬哈迪整個論述計畫的出發點無非也是為憲法有關馬來人地位的規定張目。這一點早就被阿拉塔斯戳破。他一方面痛斥《馬來人的困境》書中「有許多與史實不符之處」,並且以不少篇幅在細節上質疑馬哈迪書中的許多舉例,認定「馬哈迪所談論的馬來人的負面特質若非誇大其詞,就是在判斷上有所偏差」;另一方面他也承認,「整體而言,這本書可說是為馬來人的憲法保障所作的論述詳盡的辯護」。換句話說,在馬哈迪的認知裏,馬來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對移民步步退讓,犧牲不少,他對馬來人的處境不論是自艾自憐,或者是憤怒指控,其用意不難揣測,特別在五一三種族暴動之後:憲法對馬來人地位的保障是協助馬來人走出困境的重要設計,不容其他族群置喙或挑戰。

RTXG4MS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1995年4月12日,時任首相馬哈迪在為來臨的全國大選推廣2020先進國宏願的宣言。

1981年,距《馬來人的困境》出版十一年後,馬哈迪終於得償夙願,在第三任首相胡先翁(Hussein Onn)辭職之後繼任大位,至2003年缷任,呼風喚雨22年。2018年在離職十五年後,他捲土重來,以92歲高齡再度拜相,成為第七任首相,儘管這次任期不到兩年。馬哈迪左右馬來西亞歷史進程數十年,馬來西亞國家發展的功過成敗,他要擔負很大的責任。他的執政理念,在《馬來人的困境》一書中早已形塑,一旦大權在握,當然要將理念付諸實踐,因此在他任內,固打制雷厲風行,尤其在教育領域,不少華裔與印度裔學子淪為犧牲者,成績優異卻被排拒在公立大學志願之外,種族不平等與社會分化日益嚴重。馬哈迪在工商企業方面刻意扶植馬來人,甚至還因此造成朋黨主義橫行,至今尾大不掉。

註解:像某些歷史事件一樣,五一三種族暴動至今真相難明,官方與民間各有說法。官方將事發原因歸咎於反對黨因大選後挑釁遊行造成的後果;民間則多視此為執政的巫統內部權力鬥爭的陰謀設計。歷史學者廖文輝甚至認為「這是場有計畫的政變」,當時以副首相敦阿都拉薩(Abdul Razak)為首的巫統少壯派刻意藉暴動逼迫開國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讓出政權。見廖文輝,《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臺北:聯經,2019),頁409-410。另請參考王國璋,《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8),頁39-41。有關五一三事件的英文著作請參考Kua Kia Soong, May 13: Declassified Documents on the Malaysian Riots of 1969 (Petaling Jaya: Suaram Komunikasi, 2007); Leon Comber, 13 May 1969: The Darkest Day in Malaysian History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2009);有關五一三事件的口述歷史則請參考五一三事件口述歷史小組編,《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八打靈再也:文運企業,2020)。另外,有關涉及五一三事件的文學作品研究,請參考李有成,《五一三的幽靈》,《思想》43期(2021年9月),頁329-353。這一期的《思想》即以「五一三的幽靈」為題,推出五一三事件五十週年紀念專號,收入多篇於「後五一三馬來西亞文學與文化表述國際會議」(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9年5月13-14日)發表的論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懶惰土著的迷思: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賽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
譯者:陳耀宗(Tan Yau Chong)

內容簡介

不賣命工作,就是懶惰?
懶惰的究竟是不屈服於殖民資本主義的土著,還是一旁坐享其成的西方殖民侵略者?

《懶惰土著的迷思》是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討論去殖民東南亞研究和亞際研究的經典社會科學著作。該書探討16世紀至20世紀間,西方殖民者將殖民地土著視為懶惰民族的意識形態建構。在卡爾・曼海姆和知識社會學的基礎上,阿拉塔斯分析西方殖民者如何構建殖民地土著形象,以及這些迷思的塑造如何加強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

這部發表於1977年的經典之作,旨在解構這個「懶惰土著的迷思(神話)」,並替這個形象除魅,是系統性批判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知識的早期典範。用阿拉塔斯自己的話說,這本書的課題便是:「糾正單方面加諸於亞洲土著及其社會的殖民觀點⋯⋯對馬來西亞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則歷史研究習題: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迫切需要被糾正,因為這個形象依然在部分有影響力的非馬來人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影響了部分馬來知識分子。此形象只要繼續存在,就會損害民族融合的努力。這個形象也導致馬來人在就業上遭受一定程度的歧視:一些雇主避免聘用馬來人,因為他們認為馬來人懶惰。許多人也認為,馬來人天生不具備經商能力。這一切觀念都是源自於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

本書的討論對象涵蓋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尼,超越現代民族國家界限和藩籬,思考群島(nusantara)共有的豐富多元文化、思想和傳統,以及這些文化如何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遭到扭曲。在殖民主義依舊魅影幢幢的現在,本書作為一本「去除殖民心靈」的經典,具有深刻的解放意義,歷史地回顧與批判殖民主義的來龍去脈,並檢視殖民統治賴以存在的前因後果。

9789865470197(01)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