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灣製造」15張年度專輯回顧(下):音樂會一直存在,關於真實的一切可以流傳下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現在已是數位串流單曲、EP當道的時代,我們仍想讓「專輯」受到更多注目。這份名單,全部以專輯整體性、美學為考量,希望聽覺裡,關於一張作品的認識,能被更多的觀點理解。
延續上一篇文章,此篇文章繼續討論2021年度台灣專輯,本文評析另外八張專輯,增添一張「特殊榮譽獎」。
I Mean Us 《Into Innerverse》
關於流暢與細節之間的調和,I Mean Us的新專輯在所有台灣樂團發行裡,說是第一名也不為過。
流暢,來自band sound與合成器(聽得出硬體的部分,而非全憑電腦軟體)之間的對話;細節,在於編曲裡每一分寸都佈滿樂理安排的玄機。至於調和,則是上述兩者皆備後,即使聽覺訊息很多,仍不叫人疲乏。
在I Mean Us的專輯裡,搖滾樂器跟合成器的編法可以分開看,搖滾樂負責較多性格塑造,合成器則仔細地把音符給熟成,邏輯不互搶,但靈魂是分進合擊的。也就是這樣,聽覺訊息裡,有清晰的線條,好似線索很多,卻又能收納在一首一首歌曲裡。
寫歌還是很重要,這並不只是說「悅耳」,仔細聽專輯,裡頭有許多不和諧的音調轉換,尤其是段落與段落間的銜接,並沒有只是順順的過去,而是一心多用,同步進行很多音色的嘗試,卻因為仍重視「寫歌」,編曲始終沒有跨過歌曲本質,試想著裡頭每一首歌即使不插電,仍會是好作品,該如何擺盤,就是適宜與否的提問。
在合成器跟搖滾樂已經緊密結合的時代裡,需要一些專輯,提供「聽覺訓練」,至少對我自己來說,這部分很重要。我們都清楚「搖滾樂裡頭有合成器」不是新鮮事,但怎麼去聽見其中的「用處」與「說明」,或者音樂上的語彙,要做到份上,就不是加減的事情而已。
很感謝這張專輯裡每一個段落與細節,我至今仍覺得還沒享受完。往往聽著細節的同時,就被更強烈的音波流動與旋律色彩帶走,好聽到會被帶走。I Mean Us從旋律命題裡破繭而出,如海浪一波波湧上心頭,腦海仍醉心於上一段音域,另一波漸層又打來⋯⋯冷冽與炙熱間,這語彙即使似曾相似,也是極美的既視感。
當然會想到許多外國樂團的迷幻、電音影子,但同時也在腦中自己證實,即使放在同類型的國外樂團裡,美學上也不會落居下風。
柯智豪《雨季》
柯智豪近年創作多張電影、影劇原聲帶,已從實驗性十足的音樂人「轉型」,當然,對於聲響上的企圖與追求,沒有就此停擺。《雨季》劇場配樂,讓我這老鐵粉,又驚又喜,好像「找回」了什麼,但其實,柯智豪的根本,一直沒變。
自由爵士的丰采,在柯智豪的光影調製之下,色彩獨斷而鮮明,輕/重音與和諧/不和諧音,伴隨著使我沈溺不已的鼓點節奏,具備實驗感性,又能在短篇幅的歌曲之中,創造不同的況味區別。專輯走到〈南方〉時,旋律與異國感襲來,我已完全被說服了,旋律與聲響,絕非只能擇一而為。
《雨季》原聲帶,縱然只是柯智豪多種創作樣式的其中一種,其中的絕對性,卻如此強烈,柯智豪的作品,我每張必聽,雖未必通通喜歡,那份絕對性卻總能在美學上挑戰、駕馭我。
對我而言,這不是一張爵士樂專輯,也不是一張原聲帶,它展現了創作者的自在與決心,這就是「柯智豪的作品」,在創作脈絡中,再劃下一刀,繼續帶著這份血脈與命題,走向更多可行性。

陳建年《人之島》
20餘年的職業歌唱人生,陳建年唱過許多project,包括電影原聲帶、現場專輯,但個人錄音室專輯,這僅是第三張,且離《海洋》、《大地》時隔近二十年,是「員警退休」後,第一次端出完整意念的音樂作品。
作為「國家寶藏」,聽眾可能不會期望陳建年有太「破格」的表現,那的確也不是這張專輯需要表述的事情,但格局本身的大小,仍回歸歌手詮釋與說服力。當我們習慣陳建年之於台東,他心中與音樂中的蘭嶼,又是怎麼樣的島嶼生活呢?那肯定與過往陳建年所闡述的海洋、土地景物,有所不同。
有時候,我們似乎太習慣陳建年的存在與地位,忘記了陳建年擁有一種難以企及的音樂高度——越是靠近個人情感的作品,越能帶出秘境世界觀,而那份世界觀,總是充滿歡迎意味的。
不避諱的在歌曲名稱裡,直觀面向蘭嶼,歌詠吟唱是表達,他彷彿帶我們去到了一個「可能是蘭嶼」,也可能是某一個你理想中的生活:在那裡,沒有觀光與景點、不需shopping,可確實有那麼一片寧靜與回歸生活的地方,其實一直藏在你的心底。蘭嶼其實是一個投射,讓眾人能夠以看見一種生活敘述與歸處,對陳建年而言是蘭嶼,對聽眾而言,可以是任何一處心所嚮往。
藍調風味、小調民謠、耆老獻聲、特色樂器、acoustic感⋯⋯必須要佩服陳建年在歌曲之間的鋪陳安排,非常有道理與音樂邏輯,是全年聽下來,最為流暢且富含巧思的順序(一如序曲般卻又各自有神情的演奏曲,絕對居功不小)。
聽見了嗎?那不只是關於某個歌手的蘭嶼,也是「人之島」,等待著耳際與心情一親芳澤,一旦聽完愛上,你也有了自己的蘭嶼,自己的人之島。這份淡泊的召喚,只有陳建年做得到。
珂拉琪《MEmento.MORI》
每年總有一兩張專輯,無法用樂風道盡。
珂拉琪能創造話題,除了音樂上有奇花脈絡、綻放有理,也表示台灣樂迷所渴望的,是趣味又有料的詞曲咬合。光是把歌詞抽出來看,本身已是生活語言的新世代表述,不宜僅以獵奇視之。
用自然而然的方式,「破解」語言的合宜,以及台灣、華語音樂究竟是否該被語言限制、規範的老題目。該使用日語時就使用日語、該使用族語時就使用族語,該是河洛語就用河洛語,該交錯使用時,就交錯吧!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