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時,別演太多內心戲》︰用「4.2.6呼吸法」消除負面情緒,若靜不下來可試試「正念健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職業醫學科、精神科醫師井上智介,以長期輔導、診療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和專業知識,提出最切合當前需求的職場身心淨空術——「笑一笑+粗神經」的樂活哲學。
文:井上智介
【養成讓心更強韌的習慣 5】
用「4.2.6呼吸法」消除負面情緒
確認完內心的狀態,就要開始積極修復,主要有三個方法可以應用。
第一個方法是呼吸法,這也可以說是「正念療法」。
所謂的正念療法,就是不去思考痛苦的過往或朦朧的未來,而是把焦點放在當下,接受眼前所有的一切,讓內心處於平靜、安穩的狀態。
這種療法已經廣為人知,但可能還是有不少人表示質疑。其實,我自己也不很相信,但近年來它的效果確實陸續得到了醫學上的肯定,最常被提及的驗證,就是透過核磁共振(MRI)所檢測出的大腦變化。
- 練習呼吸法,理平紊亂的心緒
當人產生恐懼或負面的情緒時,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oid)會開始活躍,不斷發出「現在很危險」的警訊。
但是,只要進行某種呼吸法,就能降低杏仁核的反應。也就是說,呼吸可以減輕、甚至是消除恐懼或負面的情緒。
接下來,就要為大家介紹這種呼吸法——
❶ 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躺下。
❷ 將意識集中在呼吸上,保持一分鐘。
❸ 花四秒用鼻子慢慢吸氣,停止二秒,再花六秒用嘴巴緩緩呼氣。
❹ 進行約十分鐘。
有幾個重點再補充一下——
可以選擇躺下、盤腿或是跪坐的姿勢,哪一種都可以。
眼睛可以張開、也可以閉上,但要處於放鬆、平穩的狀態。
至於❷的步驟,有幾個方法可以讓意識更快速地集中於呼吸。例如,將意識轉向鼻腔,感受空氣從鼻腔吸入的感覺;或是將意識轉向腹部,感受它的上下起伏,如果將手放在肚臍下方隨著呼吸移動,會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進行❸的步驟時,不用拘泥於秒數的限制,重點是吐氣的時間要拉長。呼吸的節奏也沒有規定,只要適合自己就行。實在摸不著頭緒,就直接採用「4.2.6」這樣的節奏。
❹這個步驟所需要的十分鐘,也只是大致的感覺。
剛開始因為還不習慣,大腦裡會有許多雜念而難以集中心思,這樣也沒關係,其實也有人就是做不到。如果真有這種狀況,不一定要持續十分鐘, 可以試試習慣6、7所介紹的其他方法。
但在習慣之後,絕大多數的人都能輕鬆地堅持十分鐘,還有很多人覺得「因為很平靜,甚至想一直持續」。當然,想持續多久都沒有問題。
- 深長的呼吸能催生幸福荷爾蒙
那麼,這種呼吸法為何有助於修復內心呢?
基本上,當我們陷入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呼吸必然會跟著紊亂。大多數人的呼吸都會變得又淺又快,供應給大腦的氧氣量因而不足,於是遲遲無法擺脫糟糕的狀態。
而這裡介紹的呼吸法,就是藉由深長的呼吸來幫助大腦分泌血清素。血清素又稱為「幸福荷爾蒙」,與精神的安定性密切相關。
事實上,如果在醫療現場實行這項呼吸法,還可以減少用藥量。有的病人原本一天要吃三次抗焦慮藥物,但在這項呼吸法幫助下,最後減為一週吃一次,甚至不再需要依賴藥物了。
【養成讓心更強韌的習慣 6】
靜不下來的人,試試「正念健走」吧
呼吸法進行得不順利,或者實在很難靜下來的人,我則推薦「正念健走」 這個很簡單的方法——只要將五感集中在吹過臉頰的風和踏在大地上的鞋底,邁步往前走,這樣就行了。
不過,還是有幾個注意事項要提醒:
- 不能有特定目的地。像是在上班途中「順便」健走,這樣是不行的, 必須是為了走路而走路。
- 擾人的聲音和景色會攪亂內心,這時可以先暫停,整理好自己再重新出發(選擇安全的地方停下,深呼吸之後再開始)。
- 每天健走十五分鐘左右。
之所以稱為「正念健走」,是因為需要將意識集中在視覺或聽覺等特定的感官上。這可以使人不受腦中浮現的雜念影響,更容易專注於「當下」。
正念健走和先前介紹的呼吸法不同,不需要一直待著不動,人人都很容易實踐。張開五感的天線,將全副心力集中在眼前怡人的綠意、耳邊婉轉的鳥鳴和竄進鼻間的泥土芳香吧!
【養成讓心更強韌的習慣 7】
寫下「四行日記」,逐步累積自信
這個方法非常容易上手,效果卻出奇得高。
那就是在一天的結尾,寫下四行的日記——
❶ 寫下當天發生的三件好事(一行寫一件事)。
❷ 在第四行寫下對明天的希望和期許。
可以是任何無關緊要的小事。例如:
- 今天準時起床了。
- 中午之前把衣服曬好了。
- 悠閒地欣賞了滿月。
可以是值得自我稱讚的行動、或是舒適宜人的時光,總之就是寫下三件當天讓自己開心的好事。
一件不夠,四件也不行,一定要是三件。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可以避免每天出現不一樣的落差。
- 不要比較「昨天」和「今天」的自己
比方說,昨天幹勁十足、熱忱滿滿,可以寫下十件好事。但是,今天卻只能想出兩件好事……
如此一來,就會產生比較的心態,覺得自己「昨天明明那麼努力,今天就不行了」,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寫四行日記的目的,是為了養成自我肯定的習慣。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體驗,日積月累下來都能使自己萌生自信,進而修復受傷的內心。
所以,三件事剛剛好。一〜二件太少,四件以上又變得有點麻煩,因此以三件為最佳。
至於最後的第四行,則要寫下正面的訊息。你可以祈願「明天的會議順利進行」,只是這種狀況不會每天都有;因此,你也可以許下「希望明天笑得很開心」這樣的願望。
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戰友,給予自己最真誠的鼓勵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上班時,別演太多內心戲︰工作好累,是因為你的想法太耗電。放掉那些「不用想」的事,防堵情緒感染、隔離麻煩人物,與壓力和平共處》,仲間出版
作者:井上智介
譯者:楊詠婷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只想好好上班,為什麼那麼難?
最懂上班族心聲的職業醫學科醫師,
解析42種職場干擾源,教你啟動「心理節能」模式,
一鍵關掉腦中糾結小劇場,展開機智上班生活!
老被主管ㄉㄧㄤ,真是我自己有問題嗎……
要是比大家先下班,會被說成不認真吧……
和同事不合拍,還要笑臉相迎有夠累……
別人都在努力進修,我會不會太散漫了……
別再想啦!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少一點在意,讓心喘口氣。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