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勞工求職歷險記:逢年過節,返鄉人潮為何一路向南?

台灣勞工求職歷險記:逢年過節,返鄉人潮為何一路向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解決失業問題,最重要的是失業者能再就業,而失業者能成功再就業的關鍵,在於能經歷一個「成功」的勞工遷徙。

採訪編輯:林婷嫻|美術設計:張語辰

勞工遷徙研究

《冰原歷險記》動畫中,長毛象們為了生存而遷徙。現實世界的台灣,勞工們也為了謀生而離鄉背井。中研院人社中心的林季平副研究員,利用各類人口個體資料分析勞工遷徙(labor migration)的路徑,帶我們飛到1950-2000年代的台灣上空,鳥瞰勞工們在地表遷徙的求職歷險記,希望藉此找出不同遷徙路徑的就業對策。

1950-1970:戰後嬰兒潮變成做工的人

未曾擁有過一塊土地的你,可能在課本背過「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1950年代國民政府推行土地改革,台灣經濟活動以發展農業為主,此時有為數眾多的嬰兒呱呱墜地,一個家庭常有七八個小孩互相揪著頭髮、共穿一個麵粉袋。

戰後嬰兒潮,如颱風天的海浪般洶湧。後浪推前浪,嬰兒長大後,農村這些爆增的人力怎麼辦?

在此情況下,1960年代中期開始,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出口導向」的輕重工業政策,成立加工出口區、推行十大建設。雖然戰後嬰兒們普遍只有接受國小基本教育,但離開農村後,只要學習基本組裝或機械技術,就能無縫接軌變為大量勞動力,在生產線上奏出人力轉型的完美樂章。

做農的人,變成做工的人,觸發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與勞工流動,並長達10年之久。此時青壯年大多前往台北、高雄找工作,少部分前往台中;台灣呈現北高分流的勞工遷徙趨勢。「1970年代高雄的家戶所得排名全台第二,房價也跟當時的台北差不多!」林季平說明。

labor-mobility-lin-ji-ping-01-2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林季平)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35-1985年代,農村人口主要往台北、高雄分流,尋找輕重工業的工作機會。

1980-2010:做工的人變成失業的人

然而,1970年代末期,台灣外交失利、連帶引發政經結構劇烈變化,同時也面臨中國打破鎖國政策、東南亞諸國經濟體興起,台灣過往的傳統勞力密集產業漸漸失去競爭力。再加上第二次石油危機的震撼,政府部門將政策修正為發展技術及知識密集的產業,例如電子資訊工業、金融業等等。

此時南台灣地區受到石油危機影響,石化及重工業開始沒落;雖然官方沒有親口證實,美麗島事件等政治挑戰,也可能削弱了當時執政黨對南台灣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度。

種種人擇因素下,北部漸成為新興產業的大本營,例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等等。影響範圍甚至擴展到中壢桃園都會區,從1990年至2000年,此區人口增加了31.4% (行政院主計處,2000)。

從下圖不難理解,為何當今農曆過年前,台北車站、高速公路會湧現驚人的返鄉潮,而過年時,台北則唱著空城計。

labor-mobility-lin-ji-ping-02-3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林季平提供)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86-2000年代,勞工們主要遷徙至台北找工作,高雄自此式微。

在這個產業轉型、勞工往北遷徙的1990年代,你會聽見此時的青壯年唱著林強的〈向前行〉一曲:「親愛的父母再會吧!鬥陣的朋友告辭啦!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

然而,領取好康的通行證,僅限於高科技代工、金融業、資訊業等等勞工,傳統「做工的人」被眼尖的守門員踢除在外。

1990年代由於生產成本提高,台灣傳統工廠大規模關廠歇業,外移珠江三角洲或東南亞地區。這群被輕重工業釋放出來的勞力,是只有接受基本教育的戰後嬰兒一代(此時約為40-50歲),缺乏所需的專業知識,無法被新興產業吸收,就業問題持續累積至今。

因此,你可能聽過在工廠工作的長輩們,道出這句期許(或感慨):「好好讀書,長大後才不用像我們賺辛苦錢。」

「遷徙」是改變的開始,也是高度冒險的過程

了解這些勞工流動路徑有什麼用?林季平說明:「遷徙本身要付出很多代價,但常常被忽略。」

「解決失業問題,最重要的是失業者能再就業,而失業者能成功再就業的關鍵,在於能經歷一個「成功」的勞工遷徙。」

以勞工小明為例。首先,是有形的遷徙成本,當小明要從高雄到台北找工作,原先在高雄累積的區域性資本(人脈、房地產等等),必須通通砍掉重練。第二,是心理成本,到了台北人生地不熟,可能會遇人不淑、或是水土不服。

第三,也是最常被忽略的,是「資訊成本」。當小明決定要從高雄到台北找工作,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尋覓職缺、或打聽消息,但過程可能蒐集到錯誤資訊,直到遷徙至台北才發現「完了!跟我想的不一樣……」。這時小明又得再遷徙至別處找機會,或是沮喪地回老家。

因此,薪資水準、房價等各種生活資訊,應該要越來越透明;職缺內容、實質收入等資訊也要清楚明確,這樣才能降低遷徙求職的誤判機會。

林季平用數字舉例,假設一名「勞工小明」從高雄到台北的遷徙成本是台幣10萬元,包含租房子、適應、收入減少等等,當他發現在台北找工作不利,這台幣10萬元也就付諸流水。

「當社會上有40萬名這樣的勞工小明,就累積了40億付諸流水的勞工遷徙成本。但如果政府及公司行號,願意花個一兩億把這些社會資訊好好提供出來,幫助遷徙的勞工評估什麼地方找工作是最有利的,降低的社會成本怎麼算都划算!」林季平說明。

依照遷徙路徑,設計就業對策

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別的勞工,會發現找工作的遷徙路徑有其原因。

女性因結婚或家庭因素而失業者,傾向選擇「回流遷徙」,例如從台中到台北、又從台北回到台中。難道這是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離婚或分居,通常遷徙的是女方,這反映出父權體系國家的文化因素。」

林季平說明:「在東亞社會,女性的決定權不在女性本身。」結婚時要同住一個地方,至少有一方得變動工作和居住地點,通常會是女性搬遷,這個現象可透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俗語來映證。然而分析「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發現,離婚或分居時,搬走的也通常是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