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2008北京奧運到2022北京冬奧,中國人權持續倒退,打臉國際奧委會的一廂情願

從2008北京奧運到2022北京冬奧,中國人權持續倒退,打臉國際奧委會的一廂情願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受到大部分人權團體和非政府組織支持,因為他們當時認為,奧運作為一個全球文化的交流場域和媒體焦點,可以促進中國與歐美國家的彼此了解、化解分歧。很可惜的,十四年過去,這樣的期待沒有實現。

文:孫又揆(美國馬里蘭州陶森大學〔Towson University〕運動管理專任講師,研究興趣包括運動社會學、國族主義、運動文化研究)

冬季奧運2月4日將在中國北京開幕,在疫情、人權爭議、地緣政治不穩定等因素夾擊下,奧運呈現的風貌將和以往大大不同。儘管運動員的表現仍會是關注的焦點,場邊可能發生的風波和事件,很可能讓長久以來大眾認知的「奧運精神」和正面意義產生質變。

新疆維吾爾族集中營、西藏人民受到的宗教迫害、和中國政府對香港民主體制的侵害,都已是國際焦點,冬季奧運將更加放大這些議題的討論熱度,也註定這一屆的冬奧將會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國際賽事。不僅僅如此,媒體報導外國運動員須格外小心兩件事:

第一,不要觸犯中國的法律,尤其是中國政府對於言論自由的限制,在執法和認定上有很模糊的空間。

第二,中國政府可能藉由電子產品和強制須下載的應用程式監控參賽人員。美國、英國、荷蘭和澳洲都建議運動員將個人電子產品留在家裡,在奧運期間使用拋棄式手機,以防止個人資料被竊取。這些擔憂和爭議,很可能造成奧運多年累積的正面價值和社會觀感,受到國際社會的重新檢視。

中國人權紀錄持續倒退,國際奧委會一廂情願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2015年選擇了中國北京作為2022年冬季奧運主辦國,一來是因為沒有其他更適合的選擇(另一個選項是哈薩克阿拉木圖,而挪威奧斯陸中途退出競爭),二來也顯示了奧運憲章中的人道精神,已不是國際奧委會選擇主辦國的首要考量。

AP_22012391334915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2001年,當北京在爭取主辦2008年奧運的時候,人道考量曾是國際奧委會做出決定的主要依據之一。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劉淇曾說,主辦奧運會不僅僅會幫助中國在經濟和社會上的進步,也會「促進人權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席話,在之後被中國主辦方和國際奧委會廣泛引用,賽會主辦時的奧委會主席羅格(Jacques Rogge)在辯護這個決定的時候,也指出中國應可以藉著主辦全球注目的國際賽事來實現對人權精神的尊重與承諾。

回過頭來看,中國政府近年持續倒退的人權紀錄,明明白白地嘲諷了當時國際奧委會的一廂情願。

有趣的是,在面臨西方國家對於人權議題的質問時,中國政府一如在2008年的反應,批評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干預體育活動,將奧運「政治化」。

事實上,政治與體育的糾纏,由來已久,而奧運賽會更是從來就脫離不了政治。從最基本的運動員代表「國家」參賽,獎牌榜的數字投射著對不同國家國力強弱的想像,將國族主義具象化,到更直接的例子如主辦國藉由賽會進行國力宣傳,都是政治。

1936年的柏林奧運,納粹德國試圖利用主辦體育競賽來宣揚亞利安人的種族優越,是奧運史上黑暗的一頁;而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美國非裔田徑選手史密斯(Tommie Smith)和卡洛斯(John Carlos)在頒獎台上高舉拳頭,抗議黑人受到的不平等對待,則被視為奧運史上最震撼人心的畫面之一。

這兩個事件,也只是諸多政治事件中較為人注目的例子,事實上奧運賽會從籌劃到結束,政治力量和角力,從來就沒有缺席。

SMITH CARLOS NORMAN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面對多國外交抵制,奧委會主席仍表示「國際社會普遍支持北京辦奧運」

到目前為止,已有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明確表示,對本屆冬奧進行「外交抵制」,不派高級政府官員參加賽會,但運動員不受影響。也就是說,本屆冬奧不會像冷戰時期的莫斯科奧運和洛杉磯奧運,共產國家與民主國家相互大規模全面抵制,奧運相當倚賴的轉播權收入,也仍然會照常實現。

然而,當中國政府和國際奧委會沆瀣一氣,將奧運僅僅視為政治宣傳與賺錢的工具,奧運的和平、平等、反歧視等正面價值被任意拋棄之後,也就變成了一個空洞的資本主義和國族主義展演場。在國際奧委會的默許下,奧運甚至可能成為獨裁政權的傳聲筒,盡可能打壓、限制任何對中國政府的批判。

研究中國體育的人類學學者布朗奈爾(Susan Brownell)在她對2008年北京奧運的研究中指出,儘管中國和西方世界對「人權」的解讀不同,舉辦奧運最後也無助於改善中國的人權問題,在當時的歷史脈絡下,由北京舉辦奧運仍然受到大部分人權團體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

因為他們當時認為,奧運作為一個全球文化的交流場域和媒體焦點,可以促進中國與歐美國家的彼此了解,進而化解分歧。很可惜的,十四年過去,這樣的期待沒有實現。

奧運再回到北京,人們討論的話題從奧運精神和人權進展,變成了運動員的安全和隱私疑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奧委會主席巴赫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國際社會普遍支持北京辦奧運,只顯得荒謬可笑了。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