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東協的「緬甸僵局」:不只對成員國的團結造成挑戰,更把東協長期存在的矛盾一一顯露

東協的「緬甸僵局」:不只對成員國的團結造成挑戰,更把東協長期存在的矛盾一一顯露
圖為2021年6月5日的緬甸曼德勒,一名反對緬甸軍政府的抗議者舉著批評東協) 的標語牌。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協雖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五點共識」的公開聲明,在形式上鼓勵與緬甸對峙的各方,可以停止利用暴力,經過談判處理爭議,找出各方可以接受的和平方式解決政治危機。但是這些做法,似乎對緬甸局勢沒有明顯的影響。緬甸在這一年內,情勢不斷惡化,看不出多少好轉的可能。

推翻緬甸民選政府的軍人政變轉眼間,已經過了一年。從和平公民抗命到武裝抵抗,局勢不但沒有穩定或好轉,反而繼續惡化。或許這也是連緬甸國防軍(တပ်မ​တော်,Tatmadaw,塔瑪都)及其將領都沒料到的發展。同一個時候,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簡稱東協)雖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五點共識」的公開聲明,在形式上鼓勵與緬甸對峙的各方,可以停止利用暴力,經過談判處理爭議,找出各方可以接受的和平方式解決政治危機。但是這些做法,似乎對緬甸局勢沒有明顯的影響。緬甸在這一年內,情勢不斷惡化,看不出多少好轉的可能。

緬甸兵變以及相關的次效應,當然給緬甸人民造成最直接的衝擊,不過也同時考驗東南亞國家協會在整合上和代表東南亞的能力。東協成員國在兵變發生後兩個月,與塔瑪都首腦敏昂萊(မင်းအောင်လှိုင်,Min Aung Hlaing)進行正式會面,也與反對兵變的政黨和團體所組的民族團結政府(အမျိုးသားညီညွတ်ရေး အစိုးရ,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NUG)非正式接洽,此外也發佈對緬甸的「五點共識」,希望能穩住政局。但由於「五點共識」沒有明確施政方針,不同成員國也仍試圖維護自己在緬甸的商業利益,導致東協的緬甸政策無法奏效。東協處理緬甸危機所遇到的困擾,更是凸顯東協在組織和提供公共財(public good)上的侷限。

yfai4lfn7wmaiz0wi6wo9ic8kpbr0v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緬甸國防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

緬甸這一年

從去年2月1日兵變起,緬甸基本上就陷入了癱瘓和暴力。這或許不是敏昂萊和塔瑪都原本預期的後果,不過在他們推翻翁山蘇姬(港譯「昂山素姬」)帶領的民選全國民主聯盟之後,緬甸全國基本上就發生大型公民抗命,而塔瑪都的回應是武裝鎮壓。

反對兵變的民間團體,以及部分向來與緬甸中央政府對立的不同地方和民族,也因此轉向武力對抗。在多方對峙下,緬甸上下經歷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暴力事件。據多方報導,塔瑪都為了控制局勢,進行了多次屠殺和虐待,侵犯人權,造成人道危機。在幾次軍事行動,也有報導指塔瑪都死傷慘重、面對軍隊和警察成員變節,投靠反對勢力。

過去一年內,緬甸經濟可說是一覺不振。緬甸民眾因為反對兵變,發起幾度全國性停工潮,希望對塔瑪都行為表示不滿,對也是緬甸最大商業勢力的軍隊進行自發型經濟制裁。即便塔瑪都設法迫使民眾回去工作崗位,當面對實質的個人經濟壓力,緬甸許多民眾和中小企業仍然沒有長期復工。在推翻合法政府和軍隊反覆侵犯人權的情況下,許多原本與緬甸有合作計畫和投資的國際企業,因為希望避免被世界輿論指間接支持兵變、鼓勵軍隊使用過當暴力,變成侵犯人權的幫凶,所以不是凍結在緬甸的業務,不然就是撤離緬甸市場,或低調處理在緬甸的國內事務。

話雖如此,也有一些國家政府和企業,包括緬甸的東南亞鄰國,疑低調與緬甸繼續進行商務、科技、金融、甚至軍售和軍事互動。由於這些利益往往離不開搭瑪都和附屬組織的網絡,即便這些往來在兵變後有所調整,假如事情曝光也還是可能造成尷尬場面,相關政府不願意或不敢針對兵變,採取更明顯和嚴厲的制裁措施。向來也不特別在乎國際形象的塔瑪都,可能也有瞭解這一點,所以對國際制裁和譴責的聲音,在外交上似乎置之不理,好像對以往的經濟互動和利益輸送,可以成功進行和持續充滿信心,頂多需要改變一下包裝。

當然,同時在全世界爆發的新冠狀疫情更讓緬甸局勢轉壞。因為疫情,許多一般會關心緬甸的國家、人權機構和國際組織無法引起足夠的國際關注,對塔瑪都有效施壓。

另外,許多醫護人員,除了到街頭和偏鄉,以技術和有限的醫療資源支持反對兵變的團體,成為軍方對付的攻擊目標。在有軍方色彩醫療單位工作的醫護人員,也幾度長期罷工,以表達對情勢的不滿。塔瑪都似乎也對管制疫情沒有太大興趣。據國外媒體和緬甸所剩無幾的自由媒體報導,以上情形使緬甸的新冠狀疫情特別嚴峻,深化緬甸已經面對的政治、經濟、安全和社會危機。

RTX8VGUW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21年2月3日,配戴紅絲帶、仰光總醫院的醫護人員在醫院外抗議軍方的政變行動

猶豫中的東協

面對緬甸一波多折的局勢,東協一整年都似乎猶豫不定,找不出恰當的應對方針。緬甸局勢生變,其實對多個東協成員國有直接影響。緬甸內部治安的崩壞,已讓犯罪集團有機可乘,進行和擴展如毒品製造和販賣等行為。這些毒品經常會流入鄰近的東協成員國。持續不斷的武裝衝突,也有可能越界,進入泰緬邊界。

2017年的羅興亞種族滅絕和難民潮,充分顯示緬甸境內的人道危機,很容易就可能變成區域的人道危機。當時東協成員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都經歷過難民潮和大型人道災難可能造成的壓力。緬甸局勢一日不好轉,更大規模的人道悲劇都有可能發生。

即使東協和其成員國對緬甸局勢和潛在風險都有一定的瞭解和掌握,但卻找不到有效的對應政策。兵變發生後,東協舉辦過多次緊急會議,不同成員國也公開和私下表達各方能自我克制的期望,但仍足足在三個多月後,才與敏昂萊會面,與塔瑪都達成「五點共識」,同意:

(一)緬甸各方應該立即停止使用暴力,自我克制

(二)各方為找出和平解決方案而進行有建設性對話

(三)以東協主席指定的特使經由東協秘書長協助協調對話

(四)東協經過人道協助中心提供人道救援

(五)特使及其代表團將訪問緬甸,與各方會面。

然而,直到2022年年初,「五點共識」仍無法落實,而東協在緬甸事務上,似乎還出現協調問題。

東協2021年主席國汶萊,8月初才指定第二外長爾裡宛・尤梭夫(Erywan Yusof)為特使。由於塔瑪都一再阻擋特使與翁山蘇姬會面,尤梭夫最終無法出訪緬甸。東協因為特使無法訪緬,而取消塔瑪都在東協峰會代表緬甸的資格,要求「非政治人物」代表緬甸,至少象徵上拒給搭瑪都少許國際正當性和認同。


“緬甸政變”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