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的農曆節氣未盡適於台灣,未來農曆春節「年味」只會日益淡薄

中國的農曆節氣未盡適於台灣,未來農曆春節「年味」只會日益淡薄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時代變遷數十年來,台灣農曆春節的「年味」,已愈來愈淡薄,如果不是疫情仍未見止歇,國人不再熱衷出國「過年」,否則「年味」將「蒸發」得更加迅速。

文:陳文瀾

數十年來,台灣農曆春節的「年味」,已愈來愈淡薄。若非武漢肺炎疫情仍未見止歇,國人不再熱衷出國「過年」,否則「年味」將「蒸發」得更加迅速。可以確定的是,從現在到2032年,農曆春節的節慶感仍將逐年下降,愈來愈像是純休假的「黃金周」。

是否廢農曆年正反方在拉鋸

每逢農曆春節,必定有人以日本為例,呼籲政府「下修春節休假節日,與世界秩序接軌」。否則,從西曆新年到農曆新年,短則半個月,長則約一個半月,大多數國家已進入新的年度,台灣卻仍然停留在上個年度,時序錯亂、人心浮動;而春節休假節日短則六日,長則近十日,嚴重影響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更是台灣現代化的絆腳石。

反對者主張,農曆春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且許多自雇者、自由工作者、社會新鮮人,與若干中小企業的員工,除了農曆春節,根本沒有長假可休,且農曆春節是餐飲業、觀光業的重要檔期,何必下修春節休假日數,為難普羅大眾。

其實,國人對曆法存在眾多誤解,因誤解而導致偏執、爭執。例如,農曆並非陰曆(lunar calendar),而是陰陽混合曆,如24節氣,便是根據太陽的方位來計算;因此,清明節、冬至雖是農曆的節日,每年在西曆的日期,相差不到一、兩日,不像春節在西曆上的日期,可相差約一個月。

曆法一直在改變,並非寂然不動

在科學史領域,曆法研究因牽扯政治、文化因素,是最困難、最龐雜的主題之一;其中,關於農曆的討論,最容易引發對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農曆屢次更迭、「因時制宜」,不同時代的節日也有所差異,也曾參考印度、歐洲、阿拉伯國家的曆法,連古人都不守舊,今人實無捍衛傳統之必要。

其實,不獨春節如此,農曆節日存在感愈來愈低,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除了春節、清明節、冬至,尚有存在感的農曆節日,僅存端午節、中秋節,與道教眾多神明的誕辰等,前兩者若非被納為國定假日,節慶味必將如元宵節、春分、秋分般快速散逸。

然而,當台灣社會的主流曆法,從農曆轉換為西曆時,許多農曆的習慣逐漸式微,初期也有人感嘆、哀鳴,但完全消失後,除了歷史學家,無人再有記憶。例如,西曆以周,為日、月的中間單位,但農曆卻以旬(十天)為中間單位;在日治時代,台灣雜誌多為旬刊,今日已不復見。

雖然,國人不再以旬為作息的時間單位,但旬仍保留在台灣社會的日常語言中,如一個月的第一、二、三個十天,為上旬、中旬、下旬。若干農曆的語彙,如元旦、守歲,已被挪用至西曆,若非歷史研究者,壓根無感。在漢文中,旦有多重涵義,其中一義指「首日」,每個月的第一天稱月旦,每年的第一天,則稱為元旦、歲旦;當下,國人跨年、守歲,跨的都是新曆年,而非舊曆年。

中國中原的農曆節氣未盡適於台灣

況且,因農曆以中國中原地帶為天文觀察基地,而台灣經度、緯度、地理環境、天文圖像,皆與中原地帶大不相同,農村農事雖仍依循農曆節氣,但農民自有一套修正機制,故有人編纂台灣版的農民曆,但乏人問津。

除此,在昔日的台灣社會,農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於命理,與預告吉凶。只是,隨著星座學、塔羅牌勃興,農曆的命理版圖已大幅萎縮,除了生子、搬家,罕有青年世代再翻閱農民曆。

1872年,日本捨棄與農曆系出同源的天保暦,全面採用西曆,農曆春節不再放假。但因民眾不適應,此後大多數日本曆書,皆天保暦、西曆兩者並陳,一如今日台灣的日曆、周曆、月曆般;直到1909年,日本曆書才停止備註天保暦。

少人提及的是,日本的國定假日中,雖不再有農曆春節,其他農曆節日也不放假,迄今仍保留了春分、秋分兩個農曆節日。在1895年後,台灣進入日治時代,日本政府也在台灣推動西曆,但並未強制,一般人到了農曆春節,仍自動放假;直到1909年,日本政府禁止清帝國曆書進口,並在台灣各地,發起「廢舊正月」活動。

此後,舊曆春節雖非假日,仍得上班、上課,但多數人陽奉陰違,想方設法請假。當時,在台灣人眼裡,西曆新年是「日本人的新年」,農曆春節才是「台灣人的新年」,農曆春節自主放假、慶祝,正是對抗日本政府的一環。

1945年後,中國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農曆除夕到正月初三被定為國定假日,70餘年來未曾更改。下修農曆春節休假日數,有不少反對者是中國國民黨的支持者,他們認為此舉,目的在加速「去中國化」;他們不知,在20世紀20年代,蔣介石主導的中國國民黨,曾仿效日本,試圖在中國,取消農曆春節放假,後因阻力過鉅,且爆發中日戰爭,最終功敗垂成。

也曾長期使用農曆的韓國,農曆春節依然是國定假日,雖只放除夕到正月初二,若前後適逢星期六、日,則可串聯成五日的長假。除了農曆春節,韓國法定的農曆假日,還有佛誕節(農曆4月8日)、中秋節;中秋節亦放三天假,是下半年最重要的長假。

至於中國,農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依然是法定的「公共假期」,2022年農曆春節放假日與台灣相同,皆為九天。但每年10月1日,中國為慶祝國慶,一連放假一星期,若前後適逢星期六、日,連假即可長達九天,被稱為「黃金周」,歡樂程度較農曆春節,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考慮受薪階級的想法

台灣大多數受薪階級不一定在意農曆春節的節慶感濃淡,節慶感愈淡,代表愈來愈多人選擇自己的度假方式,不再從眾、因循舊習;但農曆春節可能是他們一年中最長的有薪假,若下修農曆春節休假日數,等同剝奪其有薪假,自然不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