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程結束後五年又復發,葉金川自述淋巴癌病史與治療新發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爆發之際,我開始出現頻繁的咳嗽,分別去了家醫科、耳鼻喉科、氣喘專科給醫師檢查,都看不出來是什麼問題,咳嗽也沒有解決。後來,我將檢驗報告給血液腫瘤科醫師看,他一看毫不猶豫的指出,是淋巴癌復發了。
文:葉金川(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
我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癌是在2015年1月,到2022年1月,與淋巴癌纏鬥已七年。我所罹患的淋巴癌是邊緣區B細胞淋巴癌(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屬於低惡性度,癌細胞較像正常的淋巴球,分化及增長速度較慢,相較於中惡性度與高惡性度淋巴癌,它可能比較不容易被防衛系統辨識出來,不見得比較容易治癒。
五年後,淋巴癌再次復發
發現罹患淋巴癌後,我從2015年3月開始進行治療,包括電療15次、標靶治療六次,2015年6月療程結束,經過檢查確認已無淋巴癌徵兆,算是癌症緩解了(remission)。
沒想到2020年1月,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之際,我開始出現頻繁的咳嗽,分別去了家醫科、耳鼻喉科、氣喘專科給醫師檢查,都看不出來是什麼問題,咳嗽也沒有解決。後來,我將檢驗報告給血液腫瘤科醫師看,他一看毫不猶豫的指出,是淋巴癌復發了。
這次發病距離第一次確診已超過五年,我原來認為,治療完成五年內沒有復發,應該是好了,不會再復發,但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標靶治療雖然可以殺掉癌細胞,然而沒有被辨識出來的癌細胞會躲起來,沒有被發現,因此實際上可能會延後復發的時間。
雙管齊下,癌症復發也獲緩解
淋巴癌復發,來勢洶洶,第一次罹癌被診斷是二期,受侵犯部位為眼窩及淚腺。第二次罹癌診斷則是第四期,受侵犯部位包括肺部(肋膜積水)、後腹腔膜及骨髓,主要問題是肋膜積水造成的氣喘、咳嗽症狀。
我從2020年5月開始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直到2020年10月,完成6個療程。第一次罹癌時,我接受了電療及標靶治療,沒什麼副作用,第二次罹癌則用化療及標靶治療,副作用就比較強烈。
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也會殺掉正常的造血細胞、幹細胞、毛囊細胞等,我沒有掉頭髮,但頭皮會癢、身體出汗也會癢、指甲變形、有傷口不容易癒合、貧血狀況,也容易瘀血及出血。整個療程中,也發生過三次的綠膿桿菌感染,是比較危急的狀況。慶幸治療結束後,淋巴癌終歸緩解。
台灣罹患淋巴癌的人數:每年3000多人
台灣罹患淋巴癌的人數每年大約有3000多人。淋巴癌類型有4、50種,不過依據癌細胞型態、生長及變化速度、預後狀況,主要可區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何杰金氏淋巴癌(Hodgkin's lymphoma),較容易治療,預後也較好,但是這類型癌症比例不多。
第二類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包括B細胞淋巴癌及T細胞淋巴癌;T細胞淋巴癌為中高惡性度,較難治癒,罹患者比例約占非何杰金淋巴癌的10~15%。其餘大多數是B細胞淋巴癌,濾泡性B細胞淋巴癌是較低度癌,例如知名企業家李開復罹患的是這種型,治療效果與預後最好;我罹患的邊緣區B細胞淋巴癌算是中低度型。
另外,也有比較難處理的B細胞淋巴癌,例如被套型淋巴癌、瀰漫性大細胞淋巴癌及Burkitt淋巴癌。

淋巴癌雖然區分為這麼多類,不過,治療方式大同小異,不外乎電療、化療及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指的是,癌細胞會生長出正常細胞沒有的抗原例如CD20,用基因合成的單株抗體可對抗有CD20的細胞,把癌細胞瓦解。
化療則是依據使用藥物劑量強弱區分,藥效強、殺死癌細胞力道強,但副作用也高;反之,副作用較弱,藥效就低,可能較容易復發。
淋巴癌治療的新發展──自體骨髓移植及免疫治療
癌症治療至今有了新發展,例如自體骨髓移植及免疫(細胞)治療。自體骨髓移植方式是在癌症復發前,先儲存健康的自體幹細胞,若是癌細胞復發,可進行較高劑量或是較強的化療,再將儲存的幹細胞植進身體(也就是骨髓移殖),讓身體能加速長出正常細胞,就像全身換血一樣。
第二次淋巴癌緩解之後,我也儲存了自體幹細胞,但是抽了兩天,只抽出100萬個幹細胞,離目標200萬個還差一半。雖然如此,至少自體幹細胞移植不會產生排斥,屆時挑戰的是移植入身體後生長的速度及數量,這也是和死神拔河的時刻,如果能在移植30天內長出新細胞,而且細胞數量足夠能夠產生免疫力,就算成功,這可以說是進行高強度化療的補救方法。
免疫(細胞)治療是癌症的最新療法,台灣目前已被核准進行的醫院大約只有十幾家,主要方式是先收集儲存病人的T細胞,再用基因工程方式「改造」T細胞,使其成為有能力對抗癌細胞的「殺手」細胞,這種技術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
原則上,我們體內的T細胞不會辨識「敵人」(癌細胞),一般有病源入侵,巨噬細胞先出動吞噬及分解異物,但是它的能量有限。下一步就是靠樹突細胞把關,辨識出癌細胞特徵,並將訊息傳送給T細胞,T細胞因此學會辨識,進而有能力殺掉癌細胞。
免疫(細胞)治療使用的方式,就是將能辧識癌細胞的抗體嵌合入T細胞,使其能夠產生辨識癌細胞的能力,治療時再將這些已嵌合辨識抗體的T細胞植入身體,就能自己啟動巡邏、辨識及獵殺癌細胞的功能。
癌症治療不斷進展
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治療癌症從早期的電療、化療,再則有標靶治療,及骨髓移植、自體骨髓移植,至今有免疫(細胞)治療。不光是治療淋巴癌或血癌,現在許多固體癌症的治療也都朝向免疫(細胞)療法發展。
我的一個朋友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他的治療史也跟著科技發展前進,一開始用化療,後來癌症復發只好用異體(他人的)骨髓移植治療,後來又出問題,剛好標靶藥物問市,也就是使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所提到在台灣被稱為「基利克」的標靶藥。就這樣隨著新治療方法發展,他和癌症奮戰超過30年以上,一直到現在,還是活蹦亂跳的過他的日子。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