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國債是完美的「借雞生蛋」故事,通膨或將戳破這場被隱藏的噩夢

美國國債是完美的「借雞生蛋」故事,通膨或將戳破這場被隱藏的噩夢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的經濟年度報告出爐了,作為依然的世界頭號經濟體,美國經濟的未來走向自然會有全球性的影響。中國經濟學者沈凌繼續幾年來的習慣,對比一下中美之間的差距,展望一下未來的發展趨勢。

文: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疫情後的兩年,許多國家的經濟走勢都是先抑後揚,所以單純地看2021年的表現非常容易誤導人們的視線。比如美國的2021年經濟增長率非常好看,名義增長率9.8%,實際增長率5.7%。但這絕大部分是因為2020年的基數很低。所以,如果把2019年作為基數,拿出來的數據就比較可靠和客觀。

美國2021年的GDP總量是23兆美元,比2019年增加了1.57兆,兩年的增長率是7.5%。而中國呢?2021年達到17.7兆美元,比2019年多了3.4兆美元,增長率23.8%。這其中一方面是中國的實際GDP增長率比較高,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匯率大幅度的升值。由此,中國GDP佔美國的比重達到了77%。

所以,想預期未來的中美經濟走勢,除了關注實際的經濟增長率,匯率的變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因為它就像是全世界資本對兩個經濟體的估值。

美國的年度經濟報告中第二個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國債,剛剛突破了30兆美元大關。兩年來增加了差不多7兆美元。那麼美國的聯邦政府收入情況如何呢?只有差不多7兆美元,佔了GDP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靜態來看,美國可以說是債台高築了。很多人疑惑:用債務總額佔GDP的比重來講,美國早就超過了100%,為什麼還不像當初的南歐國家一樣信用破產?

這兩年疫情期間,中國的外貿順差差不多是1.2兆美元,但是官方外匯儲備大約只增加了1500億美元。那麼還有一兆美元去哪裡了呢?即使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歐元和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比例基本是一比一,那也有5000億美元的現金被中國私人持有啊!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累計計算近20年來的中國外貿順差總額,已經差不多達到了6兆美元,是官方外匯儲備的兩倍。面對聯準會的大放水和美國國債的大幅度上升,那些持有美元的人怎麼沒有喪失信心呢?或許是因為美國還是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持有美元還是一個別無選擇的選擇。所以聯準會敢於大放水,壓低美元利率,使得美國政府每年的國債利率反而走低。照這樣下去,萬一實現了負利率,100兆國債也不怕啊!

如果更進一步,美國政府用國債的籌資搞基礎建設和科技創新,拉動真實的經濟增長,未來稅收收入增加更加會減少國債的還本壓力。這是一個完美的借雞生蛋故事。

但是故事總不會任人一廂情願地演繹。貨幣發行量的持續增長導致通貨膨脹,購買力下降會減弱大家持有美元的動力。尤其是相較於人民幣,有完整穩定的產業鏈做後盾,其購買力更加穩定,那麼美元的匯率就會下降,世界貨幣的地位岌岌可危。

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斷走高,就是一種警告。當然,現在就說人民幣會和歐元一樣,和美元分庭抗禮,還有點危言聳聽。因為人民幣本身的貨幣管制和美國的技術打壓,還暫時不能作為世界貨幣廣泛使用。

美國噩夢:財政貨幣雙收縮

在美國國內,如果通貨膨脹率持續走高,利率也會走高,將會導致資本市場大幅受挫。宏觀經濟不穩定會導致資本外流或者下降,不利於真實經濟的增長,那麼對未來的政府稅收收入也很難有增加的預期。而且高息新債代替低息舊債,政府的國債利息開支也會急劇增長。

舉例來講,現在美國的國債整體利息支付率是大約1.2%,甚至低於疫情前的2%的水準,總量大約3600億美元。如果未來國債存量規模保持不變(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意味著聯邦開支在現有基礎上減少三兆),利率增加到通脹水準,比如5%左右的話,那就是1.5兆左右。這又要求聯邦政府節約其它方面的開支1.14兆美元,合計縮減支出四兆多美元。這樣一來,美國經濟就會面對財政和貨幣的雙重收縮,經濟前景更加黯淡。

如果聯邦政府繼續每年三兆美元的赤字水準,那麼10年後,僅僅國債的利息支出就會在大約三兆美元。當然這是更加不可能的情況,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實際上原來聯邦政府需要用赤字來維持的開支項目,就沒有資金來源了。

所以,在整個升息過程中,無論是財政赤字還是利息率,都是一個互為因果螺旋上升的過程。大量的發展中國家都經歷過這個過程,美國想例外,除非在這其中出現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稅收的大量增加的情況。這就是美國政府希望迅速結束疫情措施,並用擴張性財政去支撐所謂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打算。但這是不是需要具備完整產業鏈和巨大生產力的中國的配合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能問經濟學者了。

  •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