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是完美的「借雞生蛋」故事,通膨或將戳破這場被隱藏的噩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的經濟年度報告出爐了,作為依然的世界頭號經濟體,美國經濟的未來走向自然會有全球性的影響。中國經濟學者沈凌繼續幾年來的習慣,對比一下中美之間的差距,展望一下未來的發展趨勢。
文: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疫情後的兩年,許多國家的經濟走勢都是先抑後揚,所以單純地看2021年的表現非常容易誤導人們的視線。比如美國的2021年經濟增長率非常好看,名義增長率9.8%,實際增長率5.7%。但這絕大部分是因為2020年的基數很低。所以,如果把2019年作為基數,拿出來的數據就比較可靠和客觀。
美國2021年的GDP總量是23兆美元,比2019年增加了1.57兆,兩年的增長率是7.5%。而中國呢?2021年達到17.7兆美元,比2019年多了3.4兆美元,增長率23.8%。這其中一方面是中國的實際GDP增長率比較高,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匯率大幅度的升值。由此,中國GDP佔美國的比重達到了77%。
所以,想預期未來的中美經濟走勢,除了關注實際的經濟增長率,匯率的變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因為它就像是全世界資本對兩個經濟體的估值。
美國的年度經濟報告中第二個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國債,剛剛突破了30兆美元大關。兩年來增加了差不多7兆美元。那麼美國的聯邦政府收入情況如何呢?只有差不多7兆美元,佔了GDP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靜態來看,美國可以說是債台高築了。很多人疑惑:用債務總額佔GDP的比重來講,美國早就超過了100%,為什麼還不像當初的南歐國家一樣信用破產?
這兩年疫情期間,中國的外貿順差差不多是1.2兆美元,但是官方外匯儲備大約只增加了1500億美元。那麼還有一兆美元去哪裡了呢?即使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歐元和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比例基本是一比一,那也有5000億美元的現金被中國私人持有啊!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累計計算近20年來的中國外貿順差總額,已經差不多達到了6兆美元,是官方外匯儲備的兩倍。面對聯準會的大放水和美國國債的大幅度上升,那些持有美元的人怎麼沒有喪失信心呢?或許是因為美國還是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持有美元還是一個別無選擇的選擇。所以聯準會敢於大放水,壓低美元利率,使得美國政府每年的國債利率反而走低。照這樣下去,萬一實現了負利率,100兆國債也不怕啊!
如果更進一步,美國政府用國債的籌資搞基礎建設和科技創新,拉動真實的經濟增長,未來稅收收入增加更加會減少國債的還本壓力。這是一個完美的借雞生蛋故事。
但是故事總不會任人一廂情願地演繹。貨幣發行量的持續增長導致通貨膨脹,購買力下降會減弱大家持有美元的動力。尤其是相較於人民幣,有完整穩定的產業鏈做後盾,其購買力更加穩定,那麼美元的匯率就會下降,世界貨幣的地位岌岌可危。
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斷走高,就是一種警告。當然,現在就說人民幣會和歐元一樣,和美元分庭抗禮,還有點危言聳聽。因為人民幣本身的貨幣管制和美國的技術打壓,還暫時不能作為世界貨幣廣泛使用。
美國噩夢:財政貨幣雙收縮
在美國國內,如果通貨膨脹率持續走高,利率也會走高,將會導致資本市場大幅受挫。宏觀經濟不穩定會導致資本外流或者下降,不利於真實經濟的增長,那麼對未來的政府稅收收入也很難有增加的預期。而且高息新債代替低息舊債,政府的國債利息開支也會急劇增長。
舉例來講,現在美國的國債整體利息支付率是大約1.2%,甚至低於疫情前的2%的水準,總量大約3600億美元。如果未來國債存量規模保持不變(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意味著聯邦開支在現有基礎上減少三兆),利率增加到通脹水準,比如5%左右的話,那就是1.5兆左右。這又要求聯邦政府節約其它方面的開支1.14兆美元,合計縮減支出四兆多美元。這樣一來,美國經濟就會面對財政和貨幣的雙重收縮,經濟前景更加黯淡。
如果聯邦政府繼續每年三兆美元的赤字水準,那麼10年後,僅僅國債的利息支出就會在大約三兆美元。當然這是更加不可能的情況,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實際上原來聯邦政府需要用赤字來維持的開支項目,就沒有資金來源了。
所以,在整個升息過程中,無論是財政赤字還是利息率,都是一個互為因果螺旋上升的過程。大量的發展中國家都經歷過這個過程,美國想例外,除非在這其中出現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稅收的大量增加的情況。這就是美國政府希望迅速結束疫情措施,並用擴張性財政去支撐所謂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打算。但這是不是需要具備完整產業鏈和巨大生產力的中國的配合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能問經濟學者了。
-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經濟、疫情拖垮拜登政績,民主黨年底期中選舉恐遭共和黨「紅潮」滅頂
- 關鍵一票推翻1.75兆美元《重建美好未來法案》,來自紅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曼欽為何與拜登唱反調?
- 美參院驚險通過提高債務上限、避免金融危機,桑德斯譴責共和黨:令人難以置信的不負責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債券躍升通膨時代投資顯學,國內3大美債ETF單日交易破10萬張受矚目 3月前
-
美國國債違約危機落幕,6/5最後期限前兩黨合力避免「災難性」經濟崩盤 6月前
-
美財長將債務違約大限推遲至6/5,兩黨獲額外喘息空間,協商出現些微進展 6月前
-
美國舉債上限將到期引發市場恐慌,美企不願坐以待斃自行發債籌資 6月前
-
葉倫警告美國聯邦債務上限危機迫在眉睫,美債違約將導致哪些災難性後果? 6月前
-
美債恐違約全球剉咧等,國庫最快6月枯竭,拜登與共和黨領袖5/9會談 6月前
-
中國連續減持美債,美國財政部宣布2000年以來首次「國債回購」計劃 7月前
-
美國恐在6月債務違約:財政部長籲調高舉債上限、拜登邀眾議院議長商討債務僵局 7月前
-
矽谷銀行破產動搖美元霸權,中國連續7個月減持美債,規模降至13年新低 7月前
-
麥卡錫將訪白宮商議美債違約,拜登拒絕「削減開支換取調高上限」, 為何美兩大黨無法取得共識? 10月前
-
美國財政部採特別措施,將從兩筆退休基金取得資源,避免政府債務違約 10月前
-
聯準會是否真的嚴重誤判高通膨?2021年底突然收緊貨幣政策是亡羊補牢嗎? 1年前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