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前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請了解情況。」4年後仍回不了家的災民,311的悲劇真的結束了嗎?

「我們目前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請了解情況。」4年後仍回不了家的災民,311的悲劇真的結束了嗎?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核災發生的時候,我是應該留在學校照顧我的學生,還是回家照顧我的小孩?」這是核一廠旁一間學校的老師,過去卻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在311之前,所有人都覺得核災不會發生。

文:西紅柿非主流放映

《核能之國》:悲劇之後的悲劇

這是一個公民意識崛起的年代,一個靜坐、示威、遊行成為家常便飯的社會,不少人認為公民運動是興風作浪的盲從,有人認為熱切的參與者總是無知地被媒體操弄,有人更認為思想、精神上的宣導並無實際作用。然而,各種倡議的背後總有受益人與受害者,因此正反雙方總是帶著對自己有利的數據,試圖去影響民眾對於熱門議題的認知,「核能事件」便是如此。

透過最直接的紀錄片、最實際的長期蹲點記錄,呈現福島核災的結果,導演舩橋淳的《核能之國Ⅰ》與《核能之國Ⅱ》讓你不用親身經歷卻能窺見他人苦痛,不用身處其中但卻能領受教訓。你可以不認同核安問題,但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更了解核能與核災,以及核災之後的事……。

想在有生之年搬回家,這樣實際嗎?(遠離雙葉町天數:1111)

「為什麼我們要遭遇這種痛苦?我很不甘心,我們過去所相信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努力振興鎮上?利用政府的補助款,努力興建各種公共設施,但現在還棄置在原地,難道我們把錢花錯地方了嗎……?當初你們(核能委員會)來鎮上做說明,跟我們保證核能有多麼安全,然而,信以為真的我們,為什麼會失去自己的家園呢?」

——《核能之國Ⅰ》雙葉町前町長 井戶川克隆於「全國核電廠所在鄉鎮協議會」發言

雙葉町居民從2011年3月11日後,因輻射污染被迫遷離家園。由於核電事故被評估洩漏出大氣的放射性物質,「銫」的釋放量相當於1945年廣島原子彈的168倍,而目前雙葉町的輻射量,仍是事故前的60倍以上。日本政府表示:「我們要從錯誤中學習,向前進。」因而在2013年末,由環境部宣布建造核汙染中期儲存設施,福島雙葉郡八個城鎮所清除的汙染土,就被裝成一袋一袋地置於雙葉町與大熊町「暫時」保存。

當地居民對政府官員的大聲控訴與抗議都是枉然,面對町長的質疑,官員僅表示:「我們目前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請了解情況。」這也暴露出日本政府、電力公司及社會大眾都沒有足夠的準備和應變措施來應付核災。

福島縣有將近2900萬立方公尺的土壤遭受輻射污染,需清除30至120公分的地表土層,如此一來產生的放射性殘餘物將超過400萬噸。但未來要如何把這麼多「暫存污染」移離福島?且真的只需刮除地表泥土就能除淨了嗎?再下層的土呢?地下水呢?森林裡的植物與生物呢?建築物呢?

前往東京參加抗議的雙葉町民,口裡雖嚷嚷著「讓我們回家」、「還給我們更好的雙葉町」,事後的感想卻是:「其實已經回不去了,還說著想回家,我們這樣也有不對!」

日本的悲傷寓言:荒煙、蔓草、廢墟與若無其事的海

那些紅色的雲,都是鈽239,一千萬分之一克就能導致癌症;黃色的雲是鍶90,這些化學元素進入人體後會導致白血症;紫色的雲是銫137,會影響生殖系統,導致畸胎,會讓我們生下畸型兒。輻射現象是肉眼看不到的,正因為它這麼危險才會加上色素,但這樣也只能讓我們知道自己因何者而死,這是死神的名片。

——《夢》黑澤明

記得日本大導演黑澤明於1990年執導的奇幻之作《夢》(ゆめ),其中第六段〈紅色富士山〉正是描述日本核電廠爆炸以後,最後幾位生還者逃到海邊充滿恐懼的對話。背著兩個孩子的母親聲嘶力竭地控訴:「他們說過核電廠很安全,危險的並不是核電廠,而是人為疏失,不會發生意外,不會有危險!」但核能事故發生後,再怎麼憤怒也都沒用了,大家只能緊掩口鼻,全力逃生、盡量躲避紅色、黃色、紫色的「毒霧」。

就今日更具「國際認證」的說法,福島核電廠爆炸應稱作「氫爆」,而輻射塵也不是五顏六色像Color Run一樣的沙塵暴,而是無色無味的恐怖污染。

舩橋淳導演在《核能之國》Ⅰ&Ⅱ兩部電影的片頭,都拍攝有如靜照般的死寂場景——寧靜無言的海、鋼筋外露的建築物,不知情的人或許還會被廢墟破敗卻詩意的氛圍所感動。但接下來的四年之間,關於福島雙葉町流亡的居民,他們的真實遭遇才是導演要告訴觀眾的事。

在黑澤明預言似的《夢》中,電力公司的倖存者難忍良心譴責,跳海自盡,然而,現實中的東京電力公司,卻在福島危機兩年多後申請重啟核反應爐。

dreams

黑澤明《夢》中的〈紅色富士山〉。

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核電廠事故是從天而降的禮物?

「那些非常贊成核能的技術者們,把福島核災看作是禮物,上天的禮物。他們說,因為發生了核災,所以我們就知道核能電廠的缺點、瑕疵在哪裡,因此就能克服這些問題,既然知道了就不會再發生同樣的問題。」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若要撇開數以萬計家破人亡的受害者,去討論核災是不是上天給人類的「禮物」,那是極驚人也挺冷酷的。但仔細想想,針對許多沒有直接受到危害的地區與國家,嚴重的天災人禍似乎都可以當作借鏡,成為反觀自身景況的鏡子,也是再一次堅固自己立場的論證。

訪問長年致力於反核運動的崔愫欣,她坦白告訴我們,就算是反核人士也從沒料到自己在有生之年會碰上核災。然而,這個不可逆轉的嚴重災禍已深植於當代人心中。對反核者來說,國家與核電廠的「100%安全宣告」再也不可能被接受,福島核災的夢靨將持續影響好幾代人,核電廠是不定時炸彈的憂慮似乎難以被翻轉;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擁核人士則堅稱「絕對不會再有下一個福島事件」,因我們已學取了經驗、教訓,未來不可能重蹈覆轍。

然無論人們如何判斷此事,杜絕核電廠的危害、防止環境步向不可承受之毀滅,即為決策者的重責大任。環境與能源政策和人民的生活有著緊密關聯福島人受惠於核電廠的補助費四十年,他們也曾把核能看作人生的轉機和希望,但現在看到片中的出現「核能建設富裕的社會與城市」與「核能為鄉土帶來富裕的未來」這兩個依然矗立在雙葉町的牌樓,令人感到很心痛、很糾結。

國家的能源政策,原來關係著我們一生的命運,這是一個嚴肅的議題,不應該被輕率地處理與對待。

關於核能,你所相信的是……?

「核災發生的時候,我是應該留在學校照顧我的學生,還是回家照顧我的小孩?」

崔愫欣秘書長在巡迴演講時曾被這樣提問。提出這個問題的,並非遠在他方的陌生人,而是近在新北市金山,核一廠旁一間學校的老師。儘管一切生活距離核電廠不到五公里,這位老師過去卻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在311之前,所有人都覺得核災不會發生。

貼身記錄雙葉町居民震後生活的紀錄片《核能之國》,在311災後四年來到台灣上映,希望能讓這個被四座核電廠包圍的小島上的居民,思考核電的真正代價。而你,是不是該多認識核能一些呢?

《核能之國》特映與講座前導片: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