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福島食品要來了!檢驗怎麼做,標準夠嚴嗎?10個QA看台灣準備好了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抽驗頻率來看,如果都沒來過,第一次來台的進口食品都會百分之百抽驗,通常會連續查驗至少3批都要合格;如果驗了5批都合格,就可能會調降抽驗頻率。
不過專家對此解釋,對輻射殘留的標準設想的其實是「總量」,因為這幾個區域,過去曾受車諾比核災影響,所以當地居民可能已經有吃喝到含較高輻射量的食品、飲水。此外這些地方的居民大部分都食用國內的食品,所以累積輻射的機率就更高,政府才會把標準設的比其他國家更嚴格,降低「總量」的累積。

台灣地區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約為1.6毫西弗。除了上述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現今人們面臨最大劑量輻射來源就是醫療輻射。2021年11月衛福部健保署公布國人每年放射線檢查的醫療輻射量,從2016年的3.11毫西弗,略微成長至今年1至9月的3.44毫西弗。但這些體外輻射是否會和吃進身體內的體內輻射,累積起來對健康造成威脅?放射師則認為,兩者性質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Q4. 這些年,我們吃的食物有經過檢測嗎?日本進口食品檢驗結果合格嗎?
食藥署每個上班日會公布前一日的檢測結果,自2011年3月15日至,檢驗逾18萬件產品,並未檢出輻射超標產品,僅236件檢出微量輻射,但並未超出台灣及日本標準;2016年起檢出微量輻射的日本食品,食藥署皆勸導進口業者退運或銷毀,未流入市面。
Q5. 為什麼要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
日本在311發生之後,各國都對日本進口食品加強管制;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核災已發生11年,各國陸續放寬限制,而台灣採取的「針對地區管制」並不符合國際趨勢,因為從輻射檢出產品件數比例分析,台灣管制的福島5縣食品僅涵蓋約49.3%至61.1%,顯示輻射超標產品不限於分布在福島5縣。有研究報告就建議,以食品安全角度思考,台灣的管制措施應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高風險品項管制」。
另外加上台灣積極想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這樣的貿易協定組織,當中的成員國都已經開放福島食品進口;日本也多次提及此事,希望台灣能調整進口限制。
2018年台灣以779萬同意票通過「反核食」公投,維持對福島食品的進口禁令,日本政府在公投後以罕見的嚴厲言詞表達對台灣公投結果的不滿,並表示不排除循WTO爭端解決機制,同時提到維持「五縣食品全禁」將是導致台灣無法加入CPTPP的主要原因。
Q6. 只有台灣和中國不開放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各國開放進口的標準是什麼?
目前僅有台灣和中國是以地區限制來禁止進口,各國則陸續程度不等的開放,有些國家針對日本福島地區以及車諾比地區有特殊的要求。

Q7. 台灣有沒有對福島食品做風險評估?結果為何?
食藥署曾委託學術單位進行研究,從2016年到2020年,每年都有相關的研究,其中也有兩個研究計畫曾經派人實地到日本福島進行食物取樣查驗。當中「受核事故影響食品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計畫,該研究將日本厚生勞動省每月公布的食物監測資料,扣除野生肉類、野生香菇等不能進口的食品,與2016年國家攝食資料庫的食品品項進行配對,共評估50幾萬筆資料,以台灣民眾攝食量計算癌症機率與健康風險。
研究顯示,若日本食品在台流通販售,多數年齡層的台灣人,暴露量都小於百分之1毫西弗,而且2017年的暴露顯著比前2年更低。研究也指出,未來若開放日本食物,對全台多達97.5%以上民眾造成的額外輻射暴露遠小於1毫西弗,甚至低至千分之1到萬分之1毫西弗,低於世界平均背景輻射2.4毫西弗,以及巴西、伊朗等地至3到15毫西弗。
另外食藥署最新的研究報告,由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主持,對日本食品輻射風險蒐集國際間檢驗數據,並配合108年國家攝食資料庫,評估相關食品對於各年齡層民眾健康的影響。評估結果顯示,各年齡層每年平均增加的輻射暴露量極低,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部分各年齡層皆低於10的負6次方;依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S EPA)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等級,可以歸類為「可忽略的風險」。
Q8. 針對不同的食品和族群,會如何分類和分級管理?
- 福島五縣風險較高的品項包括野生鳥瘦肉、菇類和漉油菜:禁止輸入。
- 福島五縣其他可輸入產品:雙證+入境時採逐批檢驗。
- 原先日本其他地區九大類食品生鮮冷藏蔬果、冷凍蔬果、活生鮮冷藏水產品、冷凍水產品、 乳製品、嬰幼兒食品、礦泉水或飲水、海草類及茶葉:從逐批檢驗改為按比例抽驗,依風險調整查驗頻率。

另外有人擔心嬰幼兒,及孕婦腹中胚胎/胎兒是否需要強化管制。在醫院擔任醫事放射師的「放射一妹」解釋,這兩者的共同點在於「細胞生長期」,在生長的過程中細胞對輻射是相對敏感的,所以才會建議盡可能避免輻射。但吳志毅也說,「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中已有明確且嚴格的關於嬰兒食品容許量的上限,理應無須再額外制訂限值。
Q9. 目前邊境查驗食品的人力和量能足夠嗎?有什麼可能的漏洞?
吳志毅強調,其實值得台灣借鏡的不是訂出最嚴格的標準,而是如何籌得經費和資源,進行有效的(方法與頻次都要正確)長期採樣監測。
行政院表示,邊境檢驗食品的人力這幾年來,從45人增為82人,另外有認證的輻射檢驗實驗室,從1間擴充為7間,包含原能會核研所專屬實驗室加上其他認證實驗室,每年可檢驗6萬9200件日本食品。去年邊境檢驗達1.7萬件,假如加上福島五縣未來可能進口的食品1年約8000到1萬件,不超過3萬件,實驗室量能足夠因應未來的檢驗需求。
不過新北市府衛生局有豐富稽查經驗的稽查員受訪時表示,若業者有意「狸貓換太子」或標示不實,第一線稽查員很難查出。2015年時就曾發生日本產品被進口商更改產地標籤蒙混過關的事件。
他在日本旅遊時曾有當地導遊告訴台灣旅客,有日本業者因應台灣禁止福島5縣市食品進口,會將當地農產原料移往東京、大阪等外縣市生產,「查不到福島5縣市食品不稀奇,應大量檢驗日本食品並公布數據,讓人民對食安有信心」。
Q10. 檢驗方式為何?原料轉為加工品查得到嗎?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