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福島食品要來了!檢驗怎麼做,標準夠嚴嗎?10個QA看台灣準備好了沒

【圖表】福島食品要來了!檢驗怎麼做,標準夠嚴嗎?10個QA看台灣準備好了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抽驗頻率來看,如果都沒來過,第一次來台的進口食品都會百分之百抽驗,通常會連續查驗至少3批都要合格;如果驗了5批都合格,就可能會調降抽驗頻率。

不過專家對此解釋,對輻射殘留的標準設想的其實是「總量」,因為這幾個區域,過去曾受車諾比核災影響,所以當地居民可能已經有吃喝到含較高輻射量的食品、飲水。此外這些地方的居民大部分都食用國內的食品,所以累積輻射的機率就更高,政府才會把標準設的比其他國家更嚴格,降低「總量」的累積。

核食進口調整-QA用圖表-碘_v2

台灣地區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約為1.6毫西弗。除了上述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現今人們面臨最大劑量輻射來源就是醫療輻射。2021年11月衛福部健保署公布國人每年放射線檢查的醫療輻射量,從2016年的3.11毫西弗,略微成長至今年1至9月的3.44毫西弗。但這些體外輻射是否會和吃進身體內的體內輻射,累積起來對健康造成威脅?放射師則認為,兩者性質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Q4. 這些年,我們吃的食物有經過檢測嗎?日本進口食品檢驗結果合格嗎?

食藥署每個上班日會公布前一日的檢測結果,自2011年3月15日至,檢驗逾18萬件產品,並未檢出輻射超標產品,僅236件檢出微量輻射,但並未超出台灣及日本標準;2016年起檢出微量輻射的日本食品,食藥署皆勸導進口業者退運或銷毀,未流入市面。

Q5. 為什麼要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

日本在311發生之後,各國都對日本進口食品加強管制;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核災已發生11年,各國陸續放寬限制,而台灣採取的「針對地區管制」並不符合國際趨勢,因為從輻射檢出產品件數比例分析,台灣管制的福島5縣食品僅涵蓋約49.3%至61.1%,顯示輻射超標產品不限於分布在福島5縣。有研究報告就建議,以食品安全角度思考,台灣的管制措施應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高風險品項管制」。

另外加上台灣積極想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這樣的貿易協定組織,當中的成員國都已經開放福島食品進口;日本也多次提及此事,希望台灣能調整進口限制。

2018年台灣以779萬同意票通過「反核食」公投,維持對福島食品的進口禁令,日本政府在公投後以罕見的嚴厲言詞表達對台灣公投結果的不滿,並表示不排除循WTO爭端解決機制,同時提到維持「五縣食品全禁」將是導致台灣無法加入CPTPP的主要原因。

Q6. 只有台灣和中國不開放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各國開放進口的標準是什麼?

目前僅有台灣和中國是以地區限制來禁止進口,各國則陸續程度不等的開放,有些國家針對日本福島地區以及車諾比地區有特殊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7. 台灣有沒有對福島食品做風險評估?結果為何?

食藥署曾委託學術單位進行研究,從2016年到2020年,每年都有相關的研究,其中也有兩個研究計畫曾經派人實地到日本福島進行食物取樣查驗。當中「受核事故影響食品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計畫,該研究將日本厚生勞動省每月公布的食物監測資料,扣除野生肉類、野生香菇等不能進口的食品,與2016年國家攝食資料庫的食品品項進行配對,共評估50幾萬筆資料,以台灣民眾攝食量計算癌症機率與健康風險。

研究顯示,若日本食品在台流通販售,多數年齡層的台灣人,暴露量都小於百分之1毫西弗,而且2017年的暴露顯著比前2年更低。研究也指出,未來若開放日本食物,對全台多達97.5%以上民眾造成的額外輻射暴露遠小於1毫西弗,甚至低至千分之1到萬分之1毫西弗,低於世界平均背景輻射2.4毫西弗,以及巴西、伊朗等地至3到15毫西弗。

另外食藥署最新的研究報告,由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主持,對日本食品輻射風險蒐集國際間檢驗數據,並配合108年國家攝食資料庫,評估相關食品對於各年齡層民眾健康的影響。評估結果顯示,各年齡層每年平均增加的輻射暴露量極低,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部分各年齡層皆低於10的負6次方;依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S EPA)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等級,可以歸類為「可忽略的風險」。

Q8. 針對不同的食品和族群,會如何分類和分級管理?

  • 福島五縣風險較高的品項包括野生鳥瘦肉、菇類和漉油菜:禁止輸入。
  • 福島五縣其他可輸入產品:雙證+入境時採逐批檢驗。
  • 原先日本其他地區九大類食品生鮮冷藏蔬果、冷凍蔬果、活生鮮冷藏水產品、冷凍水產品、 乳製品、嬰幼兒食品、礦泉水或飲水、海草類及茶葉:從逐批檢驗改為按比例抽驗,依風險調整查驗頻率。
___________________4

另外有人擔心嬰幼兒,及孕婦腹中胚胎/胎兒是否需要強化管制。在醫院擔任醫事放射師的「放射一妹」解釋,這兩者的共同點在於「細胞生長期」,在生長的過程中細胞對輻射是相對敏感的,所以才會建議盡可能避免輻射。但吳志毅也說,「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中已有明確且嚴格的關於嬰兒食品容許量的上限,理應無須再額外制訂限值。

Q9. 目前邊境查驗食品的人力和量能足夠嗎?有什麼可能的漏洞?

吳志毅強調,其實值得台灣借鏡的不是訂出最嚴格的標準,而是如何籌得經費和資源,進行有效的(方法與頻次都要正確)長期採樣監測。

行政院表示,邊境檢驗食品的人力這幾年來,從45人增為82人,另外有認證的輻射檢驗實驗室,從1間擴充為7間,包含原能會核研所專屬實驗室加上其他認證實驗室,每年可檢驗6萬9200件日本食品。去年邊境檢驗達1.7萬件,假如加上福島五縣未來可能進口的食品1年約8000到1萬件,不超過3萬件,實驗室量能足夠因應未來的檢驗需求。

不過新北市府衛生局有豐富稽查經驗的稽查員受訪時表示,若業者有意「狸貓換太子」或標示不實,第一線稽查員很難查出。2015年時就曾發生日本產品被進口商更改產地標籤蒙混過關的事件。

他在日本旅遊時曾有當地導遊告訴台灣旅客,有日本業者因應台灣禁止福島5縣市食品進口,會將當地農產原料移往東京、大阪等外縣市生產,「查不到福島5縣市食品不稀奇,應大量檢驗日本食品並公布數據,讓人民對食安有信心」。

Q10. 檢驗方式為何?原料轉為加工品查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