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那些說「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的人,看看中國如何利用北京冬奧做統戰

那些說「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的人,看看中國如何利用北京冬奧做統戰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似乎輕忽了中國統戰的無所不在,從中國媒體頻道吃豆腐稱台灣「中國台北」,對照我國選手穿上中國制服的嬉鬧影片,這早已成為中國對台的宣傳樣板,而不是簡單「在運動界裡沒有國籍之分」可以帶過,而洪秀柱的發言,更有如利用體育之名,向中國輸誠。

北京冬奧在過年間正式開幕,外界都在關注中國如何透過這場全球性活動展現國家形象與實力。沒有意外的,在多數西方國家缺席的狀況下,與會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高層代表,大多是未獲邀參加美國去年主辦「民主峰會」(Summit of Democracy)的國家,其中又以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最大咖,顯見中俄兩國關係匪淺。

不僅如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藉此機會和普亭會晤,更發表了聯合聲明,普亭不但做足了面子給習近平,重申支持中國對台政策,習近平也禮尚往來,表示支持「反對北約(NATO)擴張」的立場,面向西方國家的圍堵,習普兩人猶如上演惺惺相惜、患難見真情的戲碼。

北京冬奧,本來就一場跨國性政治秀場

奧運從來就不是「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每一項賽事都背負著國家榮耀的使命,這不同於一般的職業賽事,不但有運動競技,還需要比照國際政治的運作原則,以及參雜著商業與市場的考量,主辦方通常是賠錢都會舉辦,因為這象徵著國家競爭力,還有統治者的顏面——要不是疫情肆虐難斷,否則主辦國勢必會舉國動員,做好各種宣傳工作。

同樣的道理放在極權國家更是如此,中國早把北京冬奧列入重要的政治議程,就算疫情在今年初捲土來襲,都必須確保京城安全無虞,顯然,中國不只要完成習近平承諾「安全舉辦」的指令,更要讓冬奧的政治效益對外「擴溢」(Spill-over)。

對台灣來說,冬季奧運會一直不受到關注,參賽選手人數也十分少,原本美國引領的「外交抵制」(Diplomatic boycott),台灣本來就無需有太多動作,畢竟兩岸關係的不穩定性,加上台灣對於「抵制與否」的決定並無太大意義,索性選擇低調參賽的態度。

北京冬奧開幕 黃郁婷何秉睿掌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北京冬季奧運4日舉行開幕式,台灣代表團由黃郁婷 (右)與何秉睿(左)負責掌旗

不過,台灣似乎輕忽了中國統戰的無所不在,當台灣選手進場時,雖然現場大會以「中華台北」稱呼,但中國媒體頻道並藉機吃豆腐改稱是「中國台北」,與此對照我國選手穿上中國制服的嬉鬧影片,這早已成為中國對台的宣傳樣板,而不是簡單「在運動界裡沒有國籍之分」可以帶過。

對極權專制的中共來說,所有的事務都是要服務於政治,體育也是如此。

利用體育之名向中國輸誠,極其可悲

持平而論,部分選手或許沒有政治敏感度,自然可以事後檢討,未來體育署、奧委會應該強化行前說明,以避免類似情事再發生。但是,政治人物的自甘墮落就讓人難以接受。

例如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自告奮勇接受中國邀約,不但出席北京冬奧的開幕式,還與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洪秀柱在座談中表態支持「反獨促統」,更迎合中共對台政策,表示「加速兩岸和平統一大業」、「台灣不缺席中國夢、民族復興」等「紅統言論」,這正好替習近平的「民主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背書。

洪秀柱與中共聯手利用北京冬奧對台進行政治宣傳,就算她不具代表性,但所屬政黨恐怕難辭其咎。

國民黨大選失敗 洪秀柱:黨主席應交棒青壯一代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

可悲的是,國民黨對於洪秀柱的言論仍不置可否,黨主席朱立倫甚至還四兩撥千金,認為洪秀柱的「促統論」是「兩岸對話」,顯然朱立倫有意淡化可能的政治紛爭;問題是,多數台灣民眾都很清楚中國的政治意圖,洪秀柱大辣辣向中國輸誠的言行,自然可以視為言論自由的一環,但她代表誰前往?以及她的言論是否等於所屬政黨的立場?一個全國最大在野黨的主席,應該有責任說清楚、講明白。

再者,洪行前告知主席時,朱立倫不但沒有阻止,還交付與台商溝通的任務,顯然朱立倫不但事先知情,甚至還委以事情,那麼洪秀柱與汪洋的會面談話是即興演說?還是早有準備?有需要對外詳加說明。

當許多民主國家選擇冷處理北京冬奧——就算沒有加入「外交抵制」,也採取「消極抵制」的方式,指派低階技術官僚參與——顯然這場充滿政治爭議的冬季奧運會,儼然已是國際政治權力選邊站的開始,在此之下,卻有親中人士甘於對中國卑躬屈膝,以從不關注體育發展的政客身分,慷慨激昂前往北京冬奧的現場。

這如果不是政治作秀,就是有著深層的政治利益盤算,再將這樣的言行對比西方國家抵制北京冬奧的理由,更猶如自甘墮落替北京冬奧擦脂抹粉。這究竟是認同中國侵害人權的劣跡?還是寧可與台灣主流民意交惡,也要與中國交流呢?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