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各國監管機關反對,輝達併購安謀宣告破局,軟銀將獲得新台幣350億元分手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受到美國、英國以及歐盟監管單位的反對,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本來打算以660億美元(新台幣1.84兆元)將英國半導體設計公司安謀(Arm)賣給半導體設計巨擘——輝達(Nvidia)宣告破局,軟銀必須獲得12.5億美元(新台幣350億元)的分手費。
(2022/2/9 12:00更新)
軟銀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孫正義於2月8日表示,計畫讓子公司安謀(Arm)在2023年3月前,於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交易所首次公開募股(IPO)。他強調安謀作為主流的手機晶片設計架構公司,已經成功搶奪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在數據中心還有汽車等晶片領域的市占率,正在進入第2個成長階段。
對於本次安謀交易案破局,孫正義坦承:「我沒想到這些國家的政府會如此反對」,而他強調安謀和輝達(Nvidia)是做不同領域的業務,卻被各國以壟斷名義阻止了這場交易,最終讓軟銀放棄了併購案,因為他們知道再努力也不可能通過各國的監管單位許可。
《日經亞洲》報導指出,本來軟銀自2016年收購以320億美元安謀,接著在2020年和輝達協議,將獲得超過100億美元的現金和這家輝達最多8%的股份,換算當時股價約為 400 億美元,意味著,軟銀光是投資回報就獲利至少80億美元。隨著交易破局後,軟銀旋即啟動安謀上市募資套現,但美國因升息等種種原因,估值已經不能和過去相比擬。
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本來打算以660億美元(新台幣1.84兆元)將英國半導體設計公司安謀賣給半導體設計巨擘——輝達。不過,本交易案受到美國、英國以及歐盟監管單位的反對,半導體產業有史以來最大一筆交易告吹,而軟銀將獲得12.5億美元(新台幣350億元)的分手費。
ARM架構處理器,掌握行動裝置9成市場
安謀總部位於英國劍橋,主要產品是ARM架構處理器及相關外圍組件的電路設計方案,其產品多以智慧財產權授權方式賣給客戶,相較於競爭對手英特爾一條龍式的半導體整合模式,安謀結盟IC設計公司、半導體代工廠,形成「安謀陣營」與之抗衡。
受惠於蘋果和英特爾處理器的競爭,蘋果轉用安謀架構打造的Apple Silicon處理器,推出的13.3吋MacBook Air與MacBook Pro維持高效能表現;再加上與IC設計大廠輝達合作強化Arm架構筆電圖像顯示效能,獲得市場好評,進一步擴大Arm架構市場的發展。
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報告指出,預計2021年內以Arm架構打造的筆電產品獲利幅度將成長超過3倍。電子時報(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柴煥欣也指出,行動裝置市場也獲得空前成功,安謀開放平台已經拿下9成市佔率。
台積電旗下著名的半導體IP大廠工程師告訴《關鍵評論網》,安謀的崛起給了台灣IP大廠一個方向,證明了半導體一站式採購能夠獲利,也比包山包海的半導體公司(英特爾)有更多彈性。
許多人仍搞不清楚半導體設計和半導體IP的差異。業內人士以一座城市比喻,IC設計公司就像是城市設計師,規劃好道路公園以及商業大樓的位置,而IP公司就是設計一座座現成的公園或大樓,提供設計公司安排,大幅縮短了設計的作業時間。換到半導體業來說就是降低了研發成本。
安謀的成長引起輝達注意,輝達為了擴大生態系統,終於在2020年9月宣布收購安謀。不過外界多將焦點放在安謀的中立、獨立性,因為這筆若收購案成立,美國將擁有輝達圖形處理器(GPU)、英特爾(電腦CPU)以及安謀手機(CPU)3大核心產業,輝達也將掌握手機和電腦的核心處理器技術。
輝達併購安謀破局,軟銀獲得分手費達12.5億美元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為了化解外界疑慮,在收購記者會上不斷重申:「輝達有強烈的意願保持安謀的獨立營運,畢竟獨立營運的商業模式是安謀不斷擴大成功的唯一方式。」
安謀交易已經成為半導體史上最大的交易,高達660億美元(新台幣1.84兆元),引起包含高通(Qualcomm)和微軟(Microsoft)在內的少數依賴Arm IP的大型科技公司強烈反對。
再加上,美國、英國以及歐盟的監管機構對此案表達嚴重擔憂。2月7日知情人士向英國媒體《金融時報》透露,英國政界人士將安謀視為戰略性國家資產,也對於在哪裡上市喬不攏。英國方期望安謀能夠在國內市場上市,並於去(2021)年將交易案的審查層級提高到了國家安全。
同時,軟銀高層人士表示,由於美國市場的估值更高,集團更傾向讓安謀在紐約上市,並且利用各種方式抵抗來自於英國民族主義的壓力,但是最終不敵各界壓力,於2月7日董事會會議上決定放棄安謀。
知情人士指出,交易案破局,軟銀將獲得高達12.5億美元(新台幣350億元)的分手費,並預計在今(2022)年年底前首次公開募股出售安謀。他補充道,這次失敗將導致安謀執行長Simon Segars下台,由知識產權部門負責人 Rene Haas接任。
這次的失敗也宣告黃仁勳期盼利用安謀處理器,擴大鞏固輝達在雲端數據中心的成長,並且結合其擅長GPU發展AI和機器學習的願景破滅。
延伸閱讀:
-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扼殺下一代技術」提起訴訟,阻止輝達以400億美元併購安謀
- 【關鍵時事】半導體業最大併購案,NVIDIA買下ARM後可能「貍貓換太子」?
- 祖克柏積極投入元宇宙,但這麼多科技巨頭相繼投入AR/VR,為何不見起色?
- 全球化專業分工不再,英特爾將設立「晶圓代工廠」,劍指台積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