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真我,再讀德國作家赫瑟《流浪者之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瑟的《Siddhartha》對筆者意義重大,因為故事是赫瑟老先生消化印、中經典後,虛構悉達多一生尋找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真我」和「自我」過程,可以說是一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文、圖:張健文(2020年初起任葡文《澳門論壇日報》駐中歐文化評論員。柏林自由大學視覺暨媒體人類學博士研究生。文章散見於澳門《瘋刊》、葡文華人文化網站《Extramuros》、台灣《島嶼城誌》、葡萄牙《Buala》黑人文化學術網站、留尼汪《Chine Magazine》法文新聞網站等。學術論文則多發表於阿旺卡國際電影研討會年刊。)
兩年前收到一位澳門文化人的書評稿約,受寵若驚。收到這位澳門人的惠訊,當時剛好正在杭州短住數月,真的是給了筆者五年難得一遇專心閱讀中文的機會,當時因為在浙大旁聽俄文課,又深迷蘇俄文學,正在讀力岡先生譯托爾斯泰《復活》和戴聰先生譯帕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有很多文學和哲學的幻想,不過最後還是選了德國大作家、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瑟(Hermann Hesse)老先生的《Siddhartha》,姜乙先生譯《悉達多》,天津人民出版社印行,即台灣讀者熟悉的《流浪者之歌》。

這部大作,對筆者的意義重大,因為故事是赫瑟老先生消化印、中經典後,虛構悉達多一生尋找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真我」和「自我」過程,可以說是一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故事中悉達多又遇見佛陀,而悉達多、佛陀本為一人,令故事更「妙」之餘,更有尋找「真我」中的「我」之多層性,難怪有德國文學評論人稱此書為「聖經」。
最初是先讀過羅斯納的《流浪者之歌》英譯,看到最後流淚了,但這卻只是筆者在故事中有所感觸,當時並無、也沒想到要細嚼她的文筆。之後再「重新」閱讀德文原文之餘,反覆嘗味赫瑟老先生的文采,數處更是不停狂loop狂讀,多次熱淚盈眶。
於筆者而言,書中後部分的其中一個高潮就是喬文達親吻主角悉達多額頂時見到「眾生相」,筆者借用之以比喻拙文中的譯本選擇,是姜乙先生直接譯自德文的版本,抑或係港澳台讀者熟之的《流浪者之歌》,甚至是《悉達求道記》、《永恆的人生》、英譯、法譯、葡譯,根本不重要,又或者說全部譯本同等重要。於認識世界文學為因由,選讀其一即可,未諳德文的狂熱書迷則可全部儘讀,集其大成,必有裨益。
2019年短停杭州五個月,筆者幾乎每天打躉流連於杭州的一家新華書店,杭州社會主義式的「公共場所」似乎比廣東多,所以那家新華就順理成章成了筆者的圖書館,通常只看不買的磨爛蓆。《流浪者之歌》有好幾個譯本出售,因為要寫稿就隨手拿了一本漢譯,當時除了是執著於德文Siddhartha的古漢譯「悉達多」,似乎選擇此譯本的其他原因完全不值一提,不過姜乙先生把原書副題「一首印度的詩」譯出,則是重中之重。
文學大師、大文豪、詩人赫瑟老先生生前獵涉歐洲、印度和中國文學甚廣,又有亞洲經驗到訪過印度,德文原文到處抑揚頓挫,筆者在去年疫情禁令期間連續每天聽德國老戲骨馬蒂斯(又譯馬特斯) 誦讀不同片斷,有時甚至是有在聽一本中國古典經書德譯之感。

說到讀何種譯本根本不重要,那並不是因為筆者狂妄自大,而是《流浪者之歌》書中中國文化受印度佛教和西方文化都深入得似乎不見影蹤,融為一體,盡是佛家梵語,中文應何以繙譯,何以剖析,也似乎無足輕重,因為原文盡用梵語德文轉寫也沒有到處注釋,因為故事的內容已經解釋得一清二楚,佛家用語似只為點綴裝飾,赫瑟老先生似乎早已把印中兩國經典消化好,再融匯德國文化、西方文化,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世界文學」。
澳門《城與書》也有馬戈達用葡文介紹過赫瑟老先生的另一部大作,能隨之其後,亦感榮光。拙文絕非書評,也絕不敢亂評,可以說是一個學生的一篇讀後感。《流浪者之歌》是筆者至今唯一一部重讀得那麼瘋狂的著作,或許皆因作者意在借用佛家思想解釋人生不同階段的循環始終,而非拘泥於遠方異國情調的文化解釋。
筆者敬重的澳門學者鍾定瑤,數年前也在《城與書》中提到筆者的一部短篇實驗映畫拙作,那時正是筆者由信仰澳門後殖民論述轉變為西方社會科學的階段,今天繼續尋找新的信仰,或者說是消化這兩種信仰的完成階段中繼續尋找「自我」、「無我」、「非我」,赫瑟老先生給了筆者重大的啟發:人生就是擁抱世界,不同階段的「真我」,凡有終始。
(原文《尋找真我,再讀德國赫瑟〈流浪者之歌〉》2020年9月在《島嶼城誌》網上版登出,其後再於2021年4月印刷本第三期刊出。拙文為修訂版,刪去了當中不必要的文字。)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