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外界譏諷「政戰部變統戰部」:面對中國認知作戰,為何未見國軍政戰系統發揮作用?

外界譏諷「政戰部變統戰部」:面對中國認知作戰,為何未見國軍政戰系統發揮作用?
圖為政戰學院校門|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其為政戰系統的存在辯護,不如自我改革,直面今日政戰系統的問題,透過政戰圈內外的辯論跟倡議逐一改革自身的問題並重新定位角色,「止謗莫如自修」才是政戰系統消弭外界質疑的唯一正解。

近日關於政戰角色的質疑跟辯護,在媒體的讀者投書欄上引發一場論戰。觀察家諸葛風雲在《自由時報》投書,主張將基層政戰職缺裁撤、簡併業務,並將相關人員經過複訓轉任作戰官科補實缺員。

該文引起政戰官出身的觀察家王文勝等人在《蘋果日報》、《上報》等媒體投書為政戰的作用辯護,並引述政戰人士的說法主張「不應該將政戰幹部裁撤,反而是應該在每一個營裡面擴編一個政治作戰連。」認為可以作為抗衡中國認知作戰的助力。

而質疑政戰存在意義者如「理工男」則在《上報》投書直言今日的政戰「代表傳統國軍的雞肋,徒佔員額能免則免,就使其在歷史洪流中流逝吧!」正反雙方互不相讓。

必須面對的政戰問題癥結

雖然筆者尊重這些為政戰系統辯護者的看法,但是筆者不能不指出今日政戰的問題,特別是這些為政戰系統辯護的前政戰幹部所諱言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1. 在面對中國的認知作戰上,為何未見到政戰系統發揮作用?
  2. 政戰系統如何因應退役將校社群遭到中國認知作戰影響?
  3. 政戰系統如何面對政戰退役將校附和中國統戰的事實?
  4. 如何面對前政戰幹部對於政戰體制積弊的指摘?

筆者將在下列分別加以詳述這些問題。

在面對中國的認知作戰上,為何未見到政戰系統發揮作用?

中國針對台灣進行認知作戰已經是眾所周知的進行式,但是在這當中,吾人看到的是以反統戰、心防為主要任務的政戰系統在這方面的缺席。在如何論述抗衡認知作戰、如何辨別認知作戰等層面上始終被動,甚至不如沈伯洋等民間研究者及國防安全研究院在這方面的耕耘。

儘管政戰人士積極以抗衡認知作戰作為肯定政戰系統存在的意義,但是今日政戰系統在抗衡認知作戰的乏力卻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RTS4U5IT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政戰系統如何因應退役將校社群遭到中國認知作戰影響?

眾所周知,今日軍方退役將校社群已成為中國認知作戰影響最嚴重的重災區,甚至蔓延至現役將校的情況,已經到軍事記者吳明杰所指出的:

以他長期接觸現、退役軍方人士的觀察,中共心戰達到的腐蝕效果已不容小覷,是必須關注的重大國安危機。

面對如此的局面,吾人不禁想問政戰系統如何因應?誠然,政戰人士會說他們已經作了不少檢討跟因應,但是為何仍然未曾改善此一情況?甚至已經轉變成中國伺機招募現役軍方將校的溫床,並成為國際媒體《路透社》所大幅報導的醜聞時,這難道不正是突顯出政戰系統難以因應中國統戰的嚴峻現實嗎?

如何面對政戰退役將校成為中國統戰協力者的事實?

不僅是一般的退役將校,為政戰系統辯護者所必須面對的還有政戰退役將校附和中國統戰的事實。

當政戰系統退役將領如許歷農、陳興國等人已成為中國統戰的附和者,被立委林俊憲諷刺「政戰部變統戰部」,甚至被媒體高調報導的時候,政戰中人始終不敢面對,更不敢挺直腰桿指責這些退將對於政戰系統的背叛。

反而讓這些中國統戰協力者毫無忌憚在政戰系統的紀念場合上以政戰前輩的身份公開活動,甚至利用這些場合發表疑美論及綏靖言論,間接附和中國的論調。

更不容輕忽的是政戰體系退役將校內部對於不認同統派意見者的排擠,從簡錫堦先生投書網路媒體《風傳媒》的文章透露,退役政戰官黃澎孝因為「批評某些將領的國家認同錯亂危機」遭其他退役政戰系統將校「排擠撻伐」的情況看來,在在突顯出政戰系統退役將校面臨「紅統化」的危機。

面對這些政戰前輩的蛻變跟「紅統化」,甚至可以擺出前輩的身份在政戰系統的紀念場合活動,為政戰系統辯護者在大談政治作戰在今日的戰略重要性時,是否該回望政戰系統自身是否正成為中國侵蝕的重災區?

RTXJ1UEP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如何面對前政戰幹部對於政戰體制積弊的指摘?

為政戰辯護者認為「許多批評政戰的人從出生到入社會只有在當兵那兩年甚至是10個月,又或者現在的四個月內接觸過政戰,而且還是基層陸軍單位的輔導長」言下之意認為批評者並未深入理解政戰功能。

但是吾人不禁要請教為政戰辯護者,請問之前曾在政戰單位任職的「何中尉」在《關鍵評論網》發表系列文章,所指摘的政戰體制問題,難道何中尉也是所謂「當兵那兩年甚至是10個月,又或者現在的四個月接觸過政戰」的其中一人嗎?

而面對何中尉指出的政戰體制問題,包括這些為政戰辯護者在內的政戰體制中人又對於自身的弊病反省了多少?改進了多少?無怪乎何中尉在文中感嘆政戰體制「教不出能為體制把關、除錯、保養的人,卻教出好多無條件替體制辯護的人。」

自我辯解不如自我改革

誠然,正如這些為政戰辯護者所言,在「混合戰」及「認知作戰」成為今日戰場顯學的當下,政治作戰重新找到其存在意義。

台灣的政戰系統看似是鹹魚翻身,但是政戰系統的沉疴跟積弊未除的當下,再多的擴編、提升位階、增加資源,都難以讓政戰發揮功用。

之前筆者在《六都春秋》為文強調,今日政戰系統的問題,在於內部文化、人事、意識形態、未來方向等各層面都必須徹底的檢討、改革,並將政戰跟部隊輔導業務分開,讓政戰系統專注於政治作戰領域;反之,只知提升位階、增加經費、擴編政戰體制,卻無相應的改革,只是適得其反,正如何中尉在前述文章所指摘的:

再好的花朵插在餿水裡都只會變成垃圾,再好的魚丟到樹上都只會變成屍體。力戰而敗是非戰之罪,不戰而敗是制度註定。

筆者認為這些為政戰辯護的政戰人士與其為政戰系統的存在辯護,不如自我改革,直面今日政戰系統的問題,無論是人事、內部風氣、意識形態、專業知識等層面都必須徹底的革新,透過政戰圈內外的辯論跟倡議逐一改革自身的問題並重新定位角色,「止謗莫如自修」才是政戰系統消弭外界質疑的唯一正解。

至於各界有識者面對這場政戰存在意義的論戰也不能坐壁上觀,而是應該從中意識到今日政戰系統的問題,積極督促主政者及相關主事者進行改革,才能讓今日的政戰成為真正抗衡中國認知作戰的盾牌,而不至於成為軍武界人士批評的「雞肋」,甚至被譏諷「政戰部變統戰部」的尷尬境地。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