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11年「水果王國」福島水蜜桃、草莓準備來台?貿易商:會先觀望市場需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福島縣的水蜜桃、蘋果而言,2005年起的5年間,台灣是福島縣水蜜桃、蘋果等水果的最大出口國。
(中央社)行政院昨(8)日宣布福島5縣食品有條件解禁,日本政界領袖、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紛紛表達謝意和歡迎之意。福島縣水蜜桃農家表示,要種更多美味水蜜桃銷往台灣。
台灣在2011年311大震災及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後對福島等5縣食品(除酒品以外)實施管制,8日行政院宣布大幅解禁,讓福島等5縣許多農民感到很高興。
日本《福島中央電視台》報導,以福島縣的水蜜桃、蘋果而言,2005年起的5年間,台灣是福島縣水蜜桃、蘋果等水果的最大出口國。
2005年度福島出口量共62噸當中,銷往台灣數量有35噸;2008年度出口量共148噸,銷往台灣有114噸;2009年度出口量共124噸,銷往台灣有75噸。2010年度出口量共152噸,銷往台灣有21噸。
JA全農福島的副本部長宍戶藤市表示,現在福島的蔬果、大米等所受負面謠傳漸漸淡薄,給人的印象漸朝好方向改變。美國去年9月也已解禁日本食品,看來出口的大門將更寬敞。
福島縣的水蜜桃農家表示,
311大震災前出口很多水蜜桃到台灣,現在水蜜桃又能出口到台灣的話,感覺很安心,很期待讓台灣民眾吃到很多可口水蜜桃,尤其是311震災後,水蜜桃品種增多了,可以提供更多好吃的水蜜桃給台灣民眾。
《福島中央電視台》報導,2年前採訪過台北市市場業者,詢及如果福島食品解禁問題,結果台灣業者認為,希望福島縣派人到台灣舉辦說明會,讓台灣民眾能感到安心食用。還有業者表示,希望獲得有關食品檢查結果等的正確資訊。另有人表示,盼能用眼睛看得到的方式,證明食品安全性。
《中央社》記者曾採訪福島的安齋果樹園、丸清果樹園,業者特別拿出檢查證明文件,顯示檢驗結果未查出有輻射(放射線)汙染。
福島是「水果王國」,草莓、水蜜桃都知名
福島有「水果王國」之稱,福島具有盆地特有的氣候,夏天高溫多濕、冬天寒冷降雪量少,農民善於利用這種寒暖差距大氣候,種植水蜜桃、梨、葡萄等暖地性果樹以及蘋果、櫻桃等寒地性果樹。
其中,水蜜桃產量居日本全國第2名,因為在福島盆地成長、完熟的水蜜桃糖度高,果肉細緻,部分品種水蜜桃被用來獻給皇室。
名為「福春香」(hukuharuka)的草莓是福島人的驕傲,此名稱的意思是傳遞福島春天的香氣。資生堂公司位於東京銀座的西洋甜點名店「資生堂Parlour」本月推出的「草莓聖代」活動,就有使用福春香草莓的甜點,一份2600日圓(約新台幣636元)。
福島縣磐城市四倉町Wonder Farm綜合型農業主題樂園,設有販售蔬果、加工品的「森林市場」、烹煮當地農產品料理的「森林廚房」、製造番茄汁及番茄醬的「森林AGRI工坊」、栽培花卉蔬果的「花園與農園」等。
此外,由TOMATOLANDIWAKI(暫譯:番茄園磐城)公司與JR東日本合資成立的JR TOMATOLAND IWAKIFARM(JR番茄園磐城農園)在此設置溫室栽培番茄,年產量約600噸。除了提供遊客現摘,也製成加工品,包括推出番茄口味啤酒,是新開發商品。
貿易商:有符合規定、明確標示就會考慮進口
行政院宣布將於2月下旬有條件解除福島食品進口限制,貿易商表示,福島5縣特色食品包含蒟蒻、味噌、魚蛋加工類,台灣對進口食品檢驗一向嚴謹,只要符合安全數據、明確標示產地,會考慮進口福島5縣食品。
行政院8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有條件開放福島5縣食品進口,由於台灣民眾向來喜愛日本水果、零食,睽違11年,有哪些日本食品將再度登台,備受關注。
一名貿易商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指出,在311地震前,曾進口過日本福島的水蜜桃,由於產季接近8、9月,剛好在中秋節前後,台灣民眾有贈禮需求,政府解禁後,只要福島產的水果符合科學根據,在安全數值內,台灣也有市場需求,會考慮進口。
從事進出口水果業務長達16年的貿易商表示,台灣民眾較喜愛日本的蘋果、水蜜桃,近年較青睞麝香葡萄與草莓,以產地來說,蘋果以青森較為知名,水蜜桃則是和歌山與山梨縣,麝香葡萄主要從山梨縣、岡山縣與長野縣,而熊本縣的白草莓、粉紅草莓都有廣大市場。
不過,大型通路商透露,過去禁止福島5縣食品進口前,當地其實就不是日本食品進口來源主力,政府宣布解禁後,仍需要觀察一陣子,視市場需求決定是否進口相關產品。
行政院宣布有條件開放福島5縣食品輸台,未來福島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千葉縣開放品項產品,需檢附雙證;不過,野生鳥獸肉、菇類與漉油菜,將維持禁止進口。同時,宮城縣、岩手縣、山梨縣、靜岡縣生產製造菇類;宮城縣、岩手縣生產製造的水產品;靜岡縣生產製造茶類產品;宮城縣、埼玉縣、東京都生產製造的乳製品與嬰幼兒食品,也須檢附雙證。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羅元祺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