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天界與凡塵,擁有神聖地位的印度牛也難逃棄養命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大部分印度人視牛為「母親」,但仍然有許多人是為商業利益養牛,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牛失去經濟價值,比如說不再分泌乳汁,就面臨流落街頭的命運。
文:林行健(中央社駐新德里特派員)
在印度,牛之所以神聖,是因為破壞之神濕婆(Shiva)的座騎,就是一頭名叫南迪(Nandi)的公牛。
根據印度神話,南迪是一位賢人苦修多年向濕婆求得的兒子。
某日,兩位造訪的賢人告知,南迪時日無多,於是年幼的南迪開始祈禱,希望扭轉命運。濕婆受到感動而現身,問他有什麼願望?南迪表明希望永遠追隨濕婆,濕婆於是將他變成牛形坐騎,帶在身邊。
在印度教的廟宇中,只要拜濕婆,通常也會拜南迪。
位於德里南郊、號稱有450年歷史的巴巴・拉圖瑞亞廟(Baba Laturiya Mandir),裡面就擺著一尊面向濕婆神像的黑色南迪銅像,有人為祂點蠟燭、掛鮮花,也有人撫摸銅像,虔誠祈禱。
寺廟管理員彭迪特(Munsi Pandit)介紹,只要向南迪祈禱,願望就可直達天聽,但願望要從南迪的右耳說,說時還要用手蓋住南迪的左耳,以免許的願「右耳進左耳出」。
在德里北郊,有一座羅陀-黑天廟牛舍(Radha Krishna Mandir Gaushala),顧名思義,它既是一座神廟,也是一座牛舍。
黑天是印度教三主神之一毗濕奴(Vishnu)的第8個化身,做過牧牛人,被視為牛群保護神,而羅陀則是祂心愛的牧牛女。
神廟不但敬拜黑天和羅陀這對模範愛侶,還飼養了大約50頭儀式用「聖牛」。而這些披著華麗布毯的牛隻當中,又以長著肉瘤、身上有梅花鹿斑點、牛角下垂的品種最為神聖。
廟的住持達斯(Ram Mangal Das)解釋,此一品種的牛格外神聖,是因為祂的特徵符合神話敘述,而下垂的牛角顯示出祂的溫馴無害。
被問及牛在教義裡有何作用?達斯說:「牛能幫助人類與天神連結。此外,敬拜牛可以讓我們達成人生的財富、欲望、道法與解脫等四大境界。」
家境優渥的信徒馬赫希瓦瑞(Geeta Maheshwari)對牛特別崇敬,到廟裡餵牛幾乎是她每天的例行公事。不久前,她家才剛從廟裡認養了一頭小牛,每月支付廟方照料費。
在印度街頭,到處可見牛群悠閒地行動,走累了直接伏在路上休息,往來車輛小心翼翼地繞過牠們,生怕害了牛命被送進監牢;對比汽車多數不禮讓行人的情況,牛確實受到禮遇。
此外,許多省分還立法護牛,就連憲法也明令禁止屠牛。如此看來,印度豈不是牛的天堂?但仔細觀察,似乎不盡然,因為許多在街上遊蕩的牛,若非被主人放養,就是遭棄養。

根據印度政府2020年1月公布的調查,印度街頭有超過500萬頭流浪牛;但動物保護人士認為,實際數字應該遠高於此。
許多城鎮可見到牛隻在垃圾堆裡覓食。2021年2月,一頭流浪牛在新德里以南約30公里的法里達巴德市(Faridabad)被撞,獸醫從牠的胃裡取出71公斤的塑膠袋、螺絲釘和其他物品。
達斯感慨地說,雖然大部分印度人視牛為「母親」,但仍然有許多人是為商業利益養牛,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牛失去經濟價值,比如說不再分泌乳汁,就面臨流落街頭的命運。
為了拯救流浪牛,印度各地有由慈善、宗教和政府單位經營的「流浪牛收容所」,羅陀-黑天廟牛舍就是一例,除了主廟,它在郊區還有一座牛舍,收留約3000頭流浪牛。
羅陀-黑天廟牛舍靠著信徒們的捐獻,以及販賣牛乳、酥油的收入,還能維持牛舍運作;加上部分印度人相信牛尿可以治病、牛糞可以驅邪及作燃料,這兩樣副產品也帶來額外收入。
但其他流浪牛收容所可能就沒那麼幸運。在沒有政府補助、牛舍爆滿、衛生條件差等情況下,規模大一點的收容所每年均會有數千頭牛餓死、凍死或病死。
為改變牛的處境,一些地方政府已在構思如何減少流浪牛的產生。以德里市政公司為例,去(2021)年就提議為牛植入晶片,一旦發現流浪牛,將嚴懲飼主。
然而,類似構想其實早在2005年就有人提出,只是直到現在都還未實現。印度「聖牛」想得到符合稱謂的待遇,可能還要再等一段時間。
新聞來源:特派專欄 遊走天界與凡塵 印度牛成千上萬遭棄養[影](中央社)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