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百萬Podcaster稱「應該要有合法的納粹黨」,檢方以「涉嫌替納粹辯護罪」展開調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巴西極右派總統波索納洛上台以來,巴西的猶太社群一直擔心納粹言論會「死灰復燃」,巴西的新納粹組織在2015 - 2021年間,已從75個上升至530個。
全世界風行的Podcast平台最近鬧出不少爭議,繼美國喜劇演員Joe Rogan因涉及種族歧視、百餘集節目遭Spotify下架後,巴西當紅Podcaster Bruno Aiub近日於節目上談及「巴西應該有自己的納粹黨」引發軒然大波,他後來道歉,並說自己當時是喝醉了。
31歲的Bruno Aiub(又稱Monark)是巴西人氣最高的Podcaster,他的Podcast節目《Flow Podcast》在YouTube上有360萬訂閱者,在Twitch上也有100萬訂閱。
週一(7日),Bruno Aiub在節目上與國會議員Tabata Amaral和Kim Kataguiri訪談中表示,「激進左派比激進右派擁有更多空間」,在他看來,「兩者都必須有(言論)空間」。他更發下豪語說:
「我比你們所有人都瘋狂。我認為應該有一個法律承認的納粹黨。」
巴西社會黨議員Tabata Amaral反駁他說,「當你的言論危及他人的生命時,言論自由就結束了」,她提到納粹主義將猶太人置於危險之中。
Bruno Aiub為自己的立場進行辯護,他補充說「如果有人想成為反猶太人,我認為他應該有權這樣做」。
而節目上另一位來賓、右翼議員Kim Kataguiri更是火上澆油,說他認為德國將納粹主義定為犯罪,是一個錯誤。
“Deveria existir um partido Nazista legalizado no Brasil”
— Levi Kaique Ferreira (@LeviKaique) February 8, 2022
“Se o cara for anti-judeu ele tem direito de ser Anti-judeu”
Eu tinha achado que ele tinha superado todos os limites no último papo de racismo, mas ele conseguiu se superar de um jeito… pic.twitter.com/h9Tf7g8TYg
這集Podcast在網路上引起廣大的憤怒。許多猶太協會、機構和政治人物譴責這些言論。
巴西以色列聯合會發表聲明,說「仇恨言論以及替仇恨言論辯護,對人類造成了可怕的後果,納粹主義就是最好的歷史證明。」
德國駐巴西大使Heiko Thoms也在推特上表示「捍衛納粹主義不是言論自由」,指捍衛納粹主義「就是不尊重該政權的受害者和倖存者的記憶,並無視它造成的恐怖」。
製作該節目的EstúdiosFlow表示,它已在所有平台上刪除了該集節目,並向猶太社群道歉。Bruno Aiub也在週二於推特上上傳一段道歉影片,聲稱他喝醉了,希望人們能理解。
巴西總檢察長已經以「涉嫌替納粹辯護罪」對該集節目展開調查。除了主持人Bruno Aiub,該集節目的國會議員Kim Kataguiri也是調查目標。
自巴西極右派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上台以來,巴西的猶太社群一直擔心納粹言論會「死灰復燃」,波索納洛的支持者以行納粹禮而聞名,他的一名助理也曾被指控在立法聽證會上比出白人至上主義手勢。
Para quem quiser ler sobre. https://t.co/yZHhEY3zJk
— Renan Truffi (@renantruffi) March 24, 2021
《BBC》引述人類學家Adriana Dias說法,巴西的新納粹組織在2015 - 2021年間,已從75個上升至530個。對涉嫌替納粹辯護的調查數量也猛增,聯邦警察數據顯示,2011年-2020年間,調查數量增加了900%。
Joe Rogan節目被控散播假訊息,巴西總統波索納洛給予支持
Bruno Aiub的爭議不免讓人聯想美國的當紅Podcaster Joe Rogan風波,他因在不同節目中使用涉及種族歧視的「N字」(N word, 指的是Nigger,黑鬼),遭Spotify撤下約113集的節目。
Joe Rogan因為在節目上與來賓對談關於COVID-19、疫苗、陰謀論的內容,讓許多音樂人揚言若Spotify不刪除Joe Rogan的節目,就要下架他們的作品。雖然Joe Rogan在美國陷入困境,但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卻在推特上公開表達支持。
「我不確定Joe Rogan是怎麼看我和我的政府啦,但那不重要。如果言論自由代表些什麼,那意味著人們應該可以自由表達他們的想法,無論他們是否同意或不同意我們。」
「堅守你的立場!來自巴西的擁抱!」
Rogan在節目上不鼓勵年輕人接種COVID-19疫苗,並提倡使用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來治療該疾病。波索納洛同樣是疫苗懷疑論者,他尚未接種疫苗,這對常常必須在國際間旅行的國家領袖來說顯得特別突兀,他也說「如果一個公民不想接種疫苗,這是他的權利,就是這樣。」
波索納洛笑說疫苗會把人變成鱷魚,吹捧抗瘧疾藥物氯奎寧和羥氯奎寧等治療方法,儘管研究表明它們對這種疾病無效。
新聞來源
- Bruno Aiub: Podcaster fired over call for Brazilian Nazi party(BBC)
- Brazil's Bolsonaro tweets support for podcaster Rogan(法新社)
延伸閱讀
- 《希特勒的賓客簿》:並不是每個國家都痛恨納粹,美洲有好幾個國家首領都非常景仰元首的魅力
- Joe Rogan超熱門Podcast節目暢談疫苗陰謀論,Neil Young要求Spotify撤音樂作品:有他就沒有我
- Neil Young抵制事件後,Spotify下架Joe Rogan百餘集節目,但原因與疫苗陰謀論無關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