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交鋒烏克蘭,台灣如何看待這場剃刀邊緣的世界變局?

美俄交鋒烏克蘭,台灣如何看待這場剃刀邊緣的世界變局?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北京而言,仔細觀察莫斯科的舉動和白宮的反應,才是北京未來針對兩岸問題或東亞鄰國進行混合戰與外交談判時,可以汲取的寶貴經驗。而戰與不戰之間,習近平學普丁的機率有多高?

二戰前,主導慕尼黑會議與希特勒斡旋的英國首相張伯倫,當慕尼黑協定簽訂時,歐陸一片讚聲,以為和平已至。希特勒的野望就只停留在捷克的蘇台德區。但這種「成則和平使者,敗則綏靖懦夫」的狀態,就在希特勒撕毀協議後,導致了張伯倫的一生罵名。

想當然耳,馬克宏不會不知道這段歷史。但在立場與手段上依循法國的外交傳統,這種必然性,讓他本人代普亭間接傳話,公開向烏克蘭政府敦促,履行2014年的《明斯克和平協議》是化解衝突現狀的最佳解。

但基輔方面堅持認為,正是因為俄國持續提供烏東分離主義者軍火支援,才讓基輔與烏東政權無法進行和平談判;面對基輔的指控,莫斯科方面則反駁烏克蘭根本無意保障烏東分離主義區域「憲法賦予的自治權」。甚至莫斯科與基輔雙方,除了烏東問題以外,對克里米亞主權問題,以及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三方面均無共識。

而普亭,更是將烏克蘭加入北約,視為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極端威脅,並且強調莫斯科方面對烏東分離主義的支持,是對全世界廣大俄語人口的支持。

普亭這種基於對烏東俄語人口的保護,以及對俄羅斯國家生存的防衛,因此出兵烏克蘭的說法,也與希特勒以保護德語人口,並維護德意志生存空間為名出兵捷克蘇台德區的宣稱一致。甚至連英法當年希望坐下與德國談判,並以捷克部分區域為緩衝的作法,也與當下德法希望坐下與俄國談判,並以烏克蘭部分區域做為緩衝的作法,有高度的類似性。

德法目前這種將烏克蘭「捷克化」的提案,姑且不論是否如後世史家詮釋般,馬克宏與張伯倫一致,都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空間進行戰爭準備;但二戰前的西歐,在沒有俄羅斯能源箝制、中國經濟依賴等因素的情況下,都無法綏靖希特勒;如今在這些負面因素當道下,又要如何用類似的方式綏靖普亭,這點令人高度懷疑。

RTX8913R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而除了法國總統馬克宏近期強力主導諾曼第機制,並期待德法做為歐盟代表能穿梭美俄烏間,提出三方都能接受的「捷克化」的「2014年明斯克協議的停火狀態」和平方案,但不受各方支持外;歐盟方面也有關於烏克蘭「芬蘭化」的提議。也就是,學習蘇聯瓦解前的芬蘭,以俄羅斯的意志為外交政策之前提,藉此換取芬蘭主權國家的獨立與領土之完整,形成類似宗主國與保護國或衛星國的關係。

但在烏克蘭國內反俄情緒旺盛的現況下,烏國民選總統澤倫斯基斷無實現「烏克蘭芬蘭化」之可能。烏克蘭今日的反俄情緒與台灣的反中情緒類似。烏克蘭內部,可能是因為烏東與克里米亞的親俄派或俄語區人,都已加入分離主義勢力。所以親歐派內部是沒有「芬蘭化」提案的。甚至自上屆親歐總統波羅申科開始,已將東正教「舊曆年」過年,改為羅馬天主教與新教主導的當代世界主流「新曆年」。

但台灣這邊,國語人口與台語人口基本無法分割,所以可能沒有「蘇台德的德語區」或「烏東分離主義俄語區」這類的問題;但台灣內部主動提要芬蘭化、中立化,積極強調要避險、不要站隊的聲音始終不斷。

雖然台海兩岸間目前的衝突尚未如俄烏間如此白熱化,並且台灣因海峽屏障,導致中國無法像俄羅斯對待烏克蘭的方式,以假民兵、真軍隊入侵台灣。但莫斯科指揮對基輔的作戰,結合假訊息、網路癱瘓、政黨收買等全面而縝密的對烏攻略,幾乎就是北京以其銳實力對付台北的示範教材。

在內有人主動發起芬蘭化;外有北京以銳實力結合共機繞台與外交封鎖等多方面不利因素下,扣除掉立即的戰爭危機,台灣的戰略處境並不比烏克蘭優質多少。

最後,戰略三角的難題對台烏兩國是一致的,無論是選擇抗衡、扈從,或是要避險,戰略目標一定要明確。烏國現任總統澤倫斯基為了在避戰與民意間妥協,持續選擇在美俄之間騎牆。針對美國催促烏克蘭進行戰爭準備,並且不斷對媒體放出消息強調俄羅斯的動員已經完成、發兵時程箭在弦上後;反而是基輔方面出來譴責華盛頓,認為華盛頓與倫敦是為了挽救自身民意支持度,因此刻意塑造莫斯科的侵略姿態,意圖將國內注意力轉移到國際事件上。

華盛頓方面,自然對基輔這種先「請求支援」、後「嫌東嫌西」這種首鼠兩端的行為表示極度不滿。

未來情勢會如何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現況如此之下,除了中國從美俄烏關係中尋求對台戰略的啟發外;台灣方面或許也該投入更多心力觀察俄羅斯侵烏模式對中國的影響,並檢討烏克蘭應對美俄的得失,才算是稱職的國際政治棋盤上的棋手。

本文經思想坦克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