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球》主角原型、MLB前球星小吉昂比逝世享年47歲,法醫判定自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洋基球員傑森吉昂比的弟弟傑瑞米吉昂比身亡,享年47歲,由於警方表示沒有跡象顯示有其他人涉案,因而判定為自殺。吉昂比曾捲入大聯盟禁藥醜聞,他曾於2005年3月向媒體透漏曾服用合成類固醇,而合成類固醇是種肌肉增強劑。
(中央社)美國洛杉磯郡法醫處今天表示,曾在電影《魔球》故事中留名的前美國職棒MLB奧克蘭運動家外野手傑瑞米.吉昂比(Jeremy Giambi)自殺,因胸部槍傷過世。
綜合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警方9日獲報趕到吉昂比在加州克雷蒙特(Claremont)的雙親住家,發現吉昂比身亡,享年47歲。
警方表示,沒有跡象顯示有其他人涉案,法醫處判定為自殺。
吉昂比的前隊友、退役投手齊托(Barry Zito)告訴《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吉昂比是「很慈愛的人,心腸非常軟,身為隊友的我們看得出來他當時內心深處有些掙扎」。
齊托這番評論是在法醫報告出爐前出現。
齊托表示:「我希望這可以成為一記警鐘,告訴大家別讓那些人孤軍奮戰,當親朋好友感覺週遭的人需要協助,必須相信自己的直覺。願上帝保佑傑瑞米和他的家人度過這段艱難的時間。」
吉昂比曾助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贏得1995年大學世界大賽(College World Series),1996年MLB選秀會被堪薩斯市皇家選中,1998年首度升上大聯盟出賽,之後在2000年加入運動家隊。
(吉昂比效力運動家隊時,被洋基隊游擊手基特〔Derek Jeter〕的拋傳刺殺在本壘前)
吉昂比在2000年到2002年效力運動家隊2個半球季。2002年運動家隊在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運用科學統計分析,帶著一群平凡球員打出驚奇球季,故事被寫成書並拍成電影《魔球》(Moneyball)。
吉昂比在2002年季中被交易到費城費城人,他的大聯盟生涯總共6個球季,平均打擊率2成63,敲出52支全壘打,貢獻209分打點。
吉昂比生涯最佳球季是2001年在運動家隊,當年打擊率2成83,出賽124場當中敲出12支全壘打、26支二壘安打。
吉昂比曾捲入大聯盟禁藥醜聞,他2005年3月告訴《堪薩斯城明星報》(Kansas City Star),他曾服用合成類固醇,而合成類固醇是種肌肉增強劑。2007年,調查大聯盟禁藥問題的「密契爾報告」(Mitchell Report)說,他是向灣區合作實驗室(BALCO)購買類固醇的運動員之一。
他的哥哥傑森.吉昂比(Jason Giambi)2000年拿下美國聯盟最有價值球員(MVP),兩人同是運動家隊友。傑森後來效力紐約洋基,因與台灣投手王建民同隊而在台灣享有知名度。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圖解MLB》:大聯盟禁藥事件如此嚴重,與球員工會的態度有絕對關係
- 【NBA】隊友間的紛爭也是球隊運作的一部分,有時甚至會帶來正面效益?
- 使用禁藥會讓球員變長打怪物是真的嗎?統計結果或許會顛覆你的印象(運動視界)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