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客觀評價〈客觀評價習近平〉:來自權貴集團的警告——如果你再恣意妄為,我們都要拋棄你

客觀評價〈客觀評價習近平〉:來自權貴集團的警告——如果你再恣意妄為,我們都要拋棄你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海內外網友經常將習比做總加速師,其實他更像是續命師。如果當年上臺的是薄熙來,他未必不是另一個習近平。那些1%人的領袖魅力,以及知識淵博與99%的勞苦大眾和關係?如果他們不能造福百姓,讓人民擁有更多自由與民主,最後都是一丘之貉。

近日,一篇四萬字的長文〈客觀評價習近平〉在海外熱傳。如果不是對政治話題特別感興趣的話,這樣的長篇大論足以嚇跑一大波習慣快閱讀的讀者。但是在今(2022)年中共20大的背景下,此文的動機引發了輿論場的各種解讀。

有學者就指出,這篇文章的內容並沒有講出很多新的東西,不過是把以前大家知道的東西做了系統整理。此外,它還有兩處硬傷,全文多處將「一帶一路」寫成了「一代一路」,同時將毛澤東當作「中央文革小組組長」。

也有人分析這篇文章的動機,三分之二的篇幅講習上台以來在內政外交方面的不盡如人意,最後部分卻明顯地抬薄貶習,很大概率是薄熙來的勢力在反習,還有人認為此文作者是薄熙來的兒子薄瓜瓜。

這篇文章最早發布在海外中文社區網站留園網(6park),網站有新聞、論壇和生活諮詢等欄目,頁面設計頗顯復古。據維基百科披露,自2010年以來,留園網得到中國政府外宣部門的部分資助。另外發此文的作者「方舟與中國」在該網站的前一篇文章是〈客觀評價薄熙來〉,這似乎印證了一些學者的看法「此文的目的是體制內的人反習不反共」。

筆者花了兩天時間通讀了全文,不禁讚嘆作者斐然的文采、扎實的政治學功底和妙趣橫生的演繹手法。

就像閱讀一部歷史演繹小說,開頭對習的形象刻畫還是比較生動吸引人的,接著提到習的趣事,比如為了營造習的領袖親民形象,網路上出現了〈包子鋪〉、〈要嫁就嫁習大大這樣的人〉的洗腦歌曲。作者似乎有意刻畫習的狼狽形象,比如提到習多次聲稱自己最大愛好是讀書,在多個國際場合當眾念自己的書單,他樂此不疲的同時,台下的觀眾和中國人卻很困惑。作者還提到習在演講時讀錯字的情節,刻畫他的「文表而枲裡」,成為了世界的笑柄。

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對習進行精神性格分析,對於習的心理活動作出了不少主觀的理解。作者認為,縱觀習近平執政十年,會發現他性格比較強勢,在政策上也比較激進。但從人格上來說,他卻是一個被動者。作者還引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魅力型權威人格特質的觀點,認為習缺少一種領袖人物的天賦和素質,這項天賦對掌權者來說十分重要,甚至比軍權更重要,這就是領袖魅力。

作者認為,習近平為了重塑權威,擴大宣傳方式,大搞個人崇拜,來激發人們對他的好感;但他又欠缺自我支撐的優勢,因此難以留住人們的擁護。這讓習近平萌生了一種逆反情緒,他認為人民在改革開放下被過於縱容,以至於失去了對領袖的尊重。於是管控人們的思想,打壓宗教和異議人士。

AP_1821839962309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在中篇部分,作者重點著墨於習的經濟政策,提出了對一些人來說新穎的名詞。比如:三位一體(青少年、民企、商業寡頭)、「新國企」(國企PLUS)。

作者認為,習布下的一個經濟迷霧,在這道迷霧中,有一個三路並進的架構,而這個架構的第一層,就是青少年管理:引導青少年價值觀,反對過度娛樂;第二層,對民企的全行業下死手,習的政策不是為了規範市場,而是打算推倒重來;第三層,則是一場權力革命。這場革命的物件是那些財雄勢大的金融寡頭,它們披著私企的外衣,背後卻盤踞著一幫政治權貴。他們壟斷著中國的經濟命脈,並以此干預朝政。

作者認為,把「共同富裕」這個詞轉化為「集中共產」就便於理解了,習近平在籌謀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是以打擊私企的方式來擴充國企,以便讓他全盤掌握經濟資源;他要讓國營經濟回歸,當然並非以計劃經濟的方式,而是創建一種經過優化和精簡的「新國企」制度。

最後綜述部分,作者將習形容為逆流泅泳的帝王,還將他與慈禧和崇禎類比。同時將習和薄熙來做對比,作者毫不掩飾地認為,人們會越發地懷舊,尤其是懷念與中國政壇失之交臂的薄熙來。

對於習的結局,作者認為,習近平是中國近代的一個標誌性領袖,他像燈塔一樣顯示出專制政權的週期性困境。習近平很可能遭遇一個落寞的收場,對他來說,該來的總會來;人們不會固守不切實際的幻想,去跟隨他一起覆亡。

筆者雖然開始也被其標題中的「客觀評價」所吸引,但通讀下來,作者個人主觀臆測和情緒化的觀點頗多,難稱客觀,它僅可能代表了中共體制內高層的觀點,正如最後結尾說「而當大家都離去,只把他一人留在寶座上煢煢孑立時,也就是他的政治生命壽終正寢之時。」

若論客觀的話,連人類歷史上最大殺人魔之一的毛澤東都被「三七開」,但這篇〈客觀評價習近平〉基本上用委婉的語氣將習全盤否定,筆者不知道這能否稱為客觀。也許所處的位置和階層不同,對於習的看法也會有所差別。

正如文章所述,習上台以來不斷集權,思想和言論領域的自由進一步萎縮,這些大家都不會否認,但是其在照顧貧困人群方面並非一無是處。

共同富裕的理論並非源自習近平,早在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就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出了論斷,「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觀點在不少西方國家領導人看來都是沒有異議的。為了在當時還是計劃經濟的落後中國實現這一目標,鄧提出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從後來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不過是「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實現另一部分人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