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爭相投入電動機車發展,政府可以為台灣的產業鏈做些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跨國的技術與市場開發,到電動機車的商業模式擴展,台灣電動機車的產業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打造友善電動機車產業鏈的發展環境,政府又可以做些什麼?
在國際減碳趨勢、運具電動化的浪潮下,包含特斯拉、福斯、蘋果、亞馬遜等大型國際品牌,相繼宣布電動車發展計畫。台灣在ICT產業上具備強大優勢,特斯拉有高達75%的電子零組件由台灣提供,而在鴻海宣布加入電動車輛產業後,更是掀起了一波台灣在電動車輛技術的整合、加速市場開發的進程。
2021年10月,印尼投資部長巴赫理(Bahlil Lahadalia)專程來台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和Gogoro創辦人陸學森進行會晤,希望爭取台灣企業到印尼投資佈局,顯示印尼當局開拓電動車市場、推動產業轉型的決心。印尼政府計畫在2022年開始生產電動機車,2023年將整車零組件自製率達到40%,2025年盼讓國內生產的汽車超過20%為電動車。
2022年1月,鴻海與Gogoro聯手,正式與印尼投資部、印尼電池公司、Indika能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聚焦在包含電池芯、電池模組、二輪及四輪電動車輛產業的生態鏈開發,展現台灣電動車輛產業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除了跨國的技術與市場開發外,電動機車的商業模式也具有極大的擴展潛能。近期國內的共享機車業者GoShare與印尼Gojek集團合作,將一站式的整體解決方案輸出印尼市場,應用於Gojek叫車、外送等核心服務。台灣電動機車的產業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呢?
台灣電動機車產業鏈,有多少經濟潛力?
台灣電動機車產業在上游材料端,可分為電池材料、馬達材料與車體材料三大類別。而在上游零組件部分則包含靜子、轉子、矽鋼片、座椅、減速齒輪、板金、線束、車燈、避震器、彈簧、輪胎、輪圈等項目。
中游零組件與模組總成部分,則可涵蓋儀表總成、離合器總成、車架總成、煞車總成、電池模組、電力模組與電動馬達模組等。下游系統則包含電動動力系統、電池管理系統、傳動煞車系統、馬達控制器、充換電系統、車身車殼外裝以及發電機啟動馬達系統等。
從上述的項目不難發現,其實電動機車與燃油機車在產業鏈的組成上高度重疊,電動機車與燃油機車在零件上的最大不同,主要是在動力系統和後續排放的處理系統上。電動機車的興盛非但不會對燃油機車的產業鏈產生消滅或取代的效果,相反的,由於電動機車的可擴展性,對於前端的關聯性產業以及零售通路,皆可帶來可觀的乘數效果,帶動產值共同成長。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電動機車向前關聯基礎材料的產值加總後,其銷售額共達7706.3億元。而在電動機車零組件部分,是機車製造流程的中游產業,也是電動機車產業與大量批發、零售產業形成關聯的重要產業。根據台經院研究彙整其營業銷售總額共達1兆4806億元。
高仁山博士就指出,電動機車是100%台灣製造,可以帶動約2.1兆基礎工業配件及製造業發展,若是台灣能夠把握住電動機車產業推向國際,推估可以創造出20萬個工作機會及9900億的市場產值。
從教育及供應端改變:綠色就業的趨勢浪潮
電動機車產業除了能帶動整體產業的革新外,對就業市場也能產生正面的助益。2015年電動機車就業人口僅有100至200人,到了2020年則成長到2300至2400人,整體產業發展迅速,未來隨著產業規模擴大,可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透過電動機車產業引進科技化、智慧化的SOP,從前端製造到後端維修服務,整體工作環境與傳統維修業大不相同,符合新興人口的就業期待,也幫助青年就業轉型,從傳統黑手變成維修工程師,翻轉產業型態與就業想像。
以聯合大學為例,透過教育部補助成立「e動能機車修護實驗室」和「e動能關鍵組件量測實驗室」,從診斷、拆解、零件更換到組裝,均由學生親自動手做,藉以從中深入理解電動機車運作原理、特性及操作安全等各面向。其開設的高中生電動機車體驗營與相關課程,都在極短的時間內秒殺,顯示年輕人對未來傳統機車行轉型趨勢的期待。
不僅僅是學校在教電動機車,政府也投入大量資源來協助傳統機車行進行轉型。自2019年起,經濟部、勞動部、環保署聯合推動機車行轉型課程,累積已協助超過4318家傳統機車行持續進修,其中更有約800家傳統車行業者選擇參與電動機車的課程,也顯現出從業人員對於電動機車未來的發展期待。
提升電動機車產業潛能,國際間有哪些做法?
因應全球淨零碳排的政策趨勢,世界各國都加強對包含電動機車在內各項低碳運具的發展投入。英國政府發布交通運輸減碳綠皮書,當中承諾有28億英鎊將用在商業用途及個人使用的電動機車補助,並針對強化電池製造、馬達等戰略技術及基礎建設進行資源挹注。
印度作為機車大國,其電動化措施相當積極。最新的政策要求2023年4月後,將僅能銷售電動三輪車;2025年4月後150cc以下的機車更將全面電動化。此外預計將以電池容量為補助金額的計算基礎,每kWh補助約新台幣3600元(1萬盧比)。
美國針對電動機車提供聯邦稅減免10%,最高上限可達2500美金,折合台幣約6萬9千元。在包含奧勒岡州、加州、亞利桑那州等地皆有提供購車補助措施,此外也提供充電站的減稅措施、並對燃油車輛的使用進行管制。
德國目標在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機車,並規定購買電動機車可享有10年的車輛税減免。慕尼黑同時也提供每輛電動機車達1000歐元相當於台幣約3萬1千元的政策補助。法國也預計在2040年禁售汽柴油車輛,同時規劃不同級距的政策補貼。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