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俄羅斯選擇全面入侵、局部入侵,或是不開打,普亭都有極高機率獲得政治勝利

無論俄羅斯選擇全面入侵、局部入侵,或是不開打,普亭都有極高機率獲得政治勝利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俄羅斯始終保有戰略主動,並且極高機率可以獲得政治勝利。

美國政府公開呼籲撤僑,並且宣布不會派遣美軍進入烏克蘭境內撤僑,還稱俄羅斯可能在最快在16日對烏克蘭發起空襲,俄羅斯也撤離駐烏外交人員,目前事態已經是進一步演進。美國的動作有2個意義,一是做好最壞打算,二是保留迂迴空間(美軍不進入烏克蘭,避免與俄軍直接衝突)。

烏克蘭跟俄羅斯會不會打起來?任何一方的答案都會是「不知道」。這是因為,普亭總統這次的軍事動員,顯然莫斯科在事前已有充分推演,主動將俄烏局勢推到危險邊緣的同時,還製造一個不可測的狀態,要讓美英北約盟國都無法妄下定論。

事態越難探測,越有必要探測普亭的真意。既然普亭不讓任何人精確預判他的下一步,我們只能回溯探討他的動機與戰略目標。從公開層面而言,俄羅斯的目標是「要求烏克蘭與北約落實明斯克協議」,也就是要求烏克蘭必須落實2014年以後對烏東頓巴斯地區的權力下放,並且保證頓巴斯的自治權完整。

俄羅斯配合監督停火,以退為進,禁止烏克蘭片面改變頓巴斯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態,再藉頓巴斯兩個自治共和國的動盪,令烏克蘭無暇顧及克里米亞。同時,也阻止北約的東擴以及對烏克蘭軍事援助。

莫斯科明顯知道,對烏克蘭與白俄羅斯的軍事動員,會促使北約增援烏克蘭與東歐。但普亭不介意,反而特地選在德國換屆、法國瀕臨大選、美英領袖國內支持度低靡的時間點,刻意製造危機,藉此探測北約的實力。下一步,是以戰(對烏克蘭)逼談(讓北約防線後撤),達成俄羅斯的戰略目標。

俄羅斯的戰略目標為何?美國圍堵政策之父肯楠曾經分析過,莫斯科的行動源於俄羅斯根深柢固的不安全感,史達林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緩衝地帶,並且藉由挑起危機來鞏固其內部統治。這個結論放在今天依然適用,如同新沙皇般的普亭,他與過去的沙皇沒有根本上的不同。

RTXG9JND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筆者列舉10點,讓大家一覽俄羅斯的戰略目標:

  1. 探測北約實力,藉此預測未來政治變化
  2. 阻止北約東擴,使烏克蘭成為緩衝地帶
  3. 烏克蘭境內扶植數個傀儡政權(最好的情況是連基輔當局都淪為傀儡)
  4. 恫嚇中亞,加深控制力道
  5. 完成對內部加盟共和國的控制
  6. 製造經濟混亂削弱歐洲、政治分化歐洲
  7. 製造政治壓力打擊美國
  8. 藉壓力強化與中國的合作
  9. 藉合作關係綁架與制衡中國
  10. 阻止或制衡日本與英國的行動

令人不得不嘆服的是,無論俄羅斯選擇全面入侵、局部入侵,或是不開打,只要俄軍沒有被打得落花流水,莫斯科都可以達到前五點目標,而後五點目標則是根據局勢變化而微調細節。從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俄羅斯始終保有戰略主動,並且極高機率可以獲得政治勝利。

我們將這些目標收斂,就能釐清最大的爭端落在「北約-烏克蘭-俄羅斯」的前線位置。俄羅斯的戰略主動,已經用不可測的軍事危機將北約諸國拖上談判桌。即便美英德法政府高層不停與莫斯科交涉,都已經讓普亭得逞,甚至越是交涉越能讓莫斯科摸清西方的虛實。

這些過程對台灣的意義極大,因為北約與俄羅斯的角力成敗,最少也會涉及拜登任內整個西方的政治信心,也可能牽動美軍在印太的軍事部署。更何況莫斯科的每一步棋,全部都會變成北京的參考棋譜,觀摩克里姆林宮的不可測,學習如何攪亂區域政治攫取自身利益。

原本俄烏情勢的第二篇要講天然氣,雖然台灣針對天然氣相關報導是最多的,但缺乏深度的探析。但因為美國帶頭大撤僑,台灣外交部也表明要25名在烏僑胞趕緊撤出,所以先改成談論俄烏大局。接下來幾篇會陸續解析俄羅斯這些戰略目標,以及西方的可能對策與變局。

本文由恕我無法支持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