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球員市場結構改變,湖人正在為去年夏天的賭注付出代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考量到就Westbrook的打法與歲數,確實難以想像會有下一支球隊願意付出頂薪挖角。尤其明年球季他也握有球員選擇權,倘若沒有發生太大的意外,他連續兩年替天使之城出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狀況⋯⋯
之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洛杉磯湖人在交易大限前的可能與不可能,最終在交易大限截止之後沒有任何異動的情況下,湖人被迫且無奈的只能夠接受現況。
據傳在大限結束前Rob Pelinka曾打電話給火箭,詢問Russell Westbrook和John Wall交易的可能性,只是在不願意送出首輪籤的決定後,湖人只能以靜默結束本季是否有機會轉折的可能性。
然而實際上湖人會陷入此窘境,卻是在去年休賽季就可預期的趨勢。先從湖人上季休賽期的處境來看,當時的紫金軍團急著希望將Kyle Kuzma、Kentavious Caldwell-Pope和Montrezl Harrell一起打包出售,可是他們三人卻是處於市場上的低點。
不管是投籃狀態極差的Kuzma,沒有太多發揮空間的Harrell,還是薪資大於實質貢獻的KCP皆是如此。

湖人一直希望能夠藉由這三人的薪資,去換取能夠幫助球隊更上一層樓的另一顆星,可是就資產交易的思維下,能夠在付出這三人後換來球星的機會卻微乎其微。
就如前一篇文章所提,湖人合約結構是處於極端值的狀態,這也讓他們在交易操盤上很難執行,特別是他們在暑假也沒有辦法清出足夠的薪資空間,來以大市場的規模說服吸引球星加入。
不過就在此時幸運卻也不幸的,Westbrook回到家鄉跟LeBron James和Anthony Davis討論之後,決定向巫師管理階層提出交易自己到洛杉磯的想法,才總算讓湖人有機會能在那個球員低點得到解套的機會。只是他們接下來就必須得承擔這名前MVP高達40M以上的合約,以及球風適性風險。
考量到就Westbrook的打法與歲數,確實難以想像會有下一支球隊願意付出頂薪挖角。尤其明年球季他也握有球員選擇權,倘若沒有發生太大的意外,他連續兩年替天使之城出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狀況。
球風與個性鮮明的Westbrook,幾乎在球季開始前就已經知道這項合作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的結果。2020-21賽季的下半季,Westbrook強勢帶領巫師殺入附加賽的表現,展現出他仍是聯盟相當具影響力的球星。James也或許正是因為看到了這點,才會向管理階層提出交易來Westbrook的想法。
湖人在James下場後始終缺乏一名足夠等級的持球點,這一直都是上個球季洛杉磯的隱憂。找來Westbrook之後,本來的設定就是期盼可以讓他幫助球隊解決問題,但他一些非受迫性的失誤不斷發生後,其實一直或多或少的傷害球隊。
同時本來期望能在James持球,讓前者擔任二號位角色的實驗也並沒有成功。外加上Davis大小傷勢不斷,以及本季極為低落的外線命中率,導致球隊所有問題不斷朝著最壞的情境發展。
原本預期去年夏天可能會是近年來最大的自由市場,但在許多球星如Giannis Antetokounmpo提前與母隊續約之後,整個市場版圖就已經脫離本來評估的規模。
且這個現象未來將會越來越顯著,因為各個球隊都不會希望自己手上握有的籌碼白白流失,轉而透過提早決定是否要先將手上球員變現成未來球隊運轉的齒輪。
當大咖球員越來越少出現在自由市場上,所代表的就是像湖人這類型的球隊,將不再能夠透過大市場的吸引力的優勢。
儘管小市場球隊中的球星能夠透過向母隊喊話,來尋求將自己交易出去的機會,但相對之下處於被動的情勢卻未必能達成自己本來的期待,同時大市場球隊就算想換來球星,也必須付出相對應,甚至更多的代價才能獲得期望報酬。

Westbrook與湖人之間的關係,就現況與情勢而言幾乎註定會綁在一起好一陣子,但這卻是在去年夏天湖人下注後必須面對的結果。場上三巨頭之間的化學效應,倘若能在下半季有所起色,那或許事情將有轉變的餘地,但假如依舊如上半季般,在各種糟糕情境加總的話,那麼天使之城這兩年的命運,恐怕要翻轉並不是這麼容易了。
更多Thousand在運動視界的文章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