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何中共批評國民黨搞「暗獨」(上):誰才是中國官媒批評的「頑固派」?

為何中共批評國民黨搞「暗獨」(上):誰才是中國官媒批評的「頑固派」?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似乎《中國人民政協報》有意將堅持「馬英九路線」的所謂「頑固派」,與大多數「愛國」的國民黨人區隔開來。而所謂「馬英九頑固派」的路線,指得正是馬英九所反覆強調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文:吳冠佑

最近發生在兩岸之間最大的震撼彈,毫無疑問是中國大陸官方媒體《中國人民政協報》以「暗獨」批評了兩位中國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並且明確指出國民黨搞「暗獨」對兩岸統一的破壞性大過民進黨的「明獨」。

《中國人民政協報》涉台主編高楊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強調他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國民黨內「極少數的頑固派」要有起碼的「民族大義」,應當早日「迷途知返」。

在文章中,高楊開宗明義指出台灣當下有兩股反對兩岸統一的勢力,一是民進黨公然標榜「台灣獨立」,另一則是表面「堅持一個中國」,實際上卻勾結美日「反華勢力」的國民黨「頑固派」。高楊雖指出國民黨「大多數人」還是深具「民族大義」的,卻又提到國民黨在連戰、吳伯雄和洪秀柱等懷抱強烈家國情懷的領袖淡出權力核心之後,逐漸失去了方向。

從兩名被批評的國民黨立委中,有馬英九擔任總統時的發言人,乃至於馬英九本人沒被列入高楊認知中懷抱「家國情懷」的國民黨領袖這點來看,似乎《中國人民政協報》有意將堅持「馬英九路線」的所謂「頑固派」,與大多數「愛國」的國民黨人區隔開來。而所謂「馬英九頑固派」的路線,指得正是馬英九所反覆強調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在這個路線之下,兩岸確實都堅守「一個中國」與反對台獨,只是雙方對於「中國」的認知仍採取各自表述的態度。國民黨所認定的中國,是指成立於1912年,領土主權涵蓋中國中國大陸,治權只涵蓋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中國大陸則始終只堅持沒有「各自表述」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主張台灣與中國大陸都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由於「國民黨頑固派」仍舊堅持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反對台灣走向法理獨立的同時卻不願意積極促統,從而為中共視為比民進黨還要危險的「暗獨」。然而整篇文章看下來,筆者覺得最值得注意的還是這句話「綠營中同樣存在很多不支持『台獨』的中間派,這些人同樣可以爭取」。換言之,這篇文章所預告的極有可能是中國共產黨在為自己與綠營的重新接觸埋下伏筆。

馬英九出席張祖詒新書發表會(3)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故總統蔣經國文膽張祖詒10日在經國七海文化園區舉辦「總統與我」新書發表會,前總統馬英九(圖)出席致詞回憶當年。 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111年2月10日

何為國民黨「頑固派」?

其實早在高楊以前,就已經有被習近平任命為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的汪毅夫以「頑固派」稱呼國民黨內反對兩岸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下的人士。他認為國民黨「反動派」與民進黨「台獨派」的主張在性質上都是「反動的」,因為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反對中共提出的「一國兩制」之下。汪毅夫特別強調歷史上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一國兩制」的,正是國民黨「頑固派」。

汪毅夫指出:

最早將「一國兩制」汙名化者正是國民黨頑固派。1984年10月8日,小蔣發表題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必勝必成》的專文,污蔑「一國兩制」是「盅惑自由世界,製造和平共存的假像」。小蔣也看出「一國兩制」的核心是「和平共存」,但他基於反共立場,不相信中國共產黨的誠意,而將「一國兩制」的大局說成騙局。

不過「頑固派」起初並不是被用來形容反對「一國兩制」的國民黨人,而是在中共推動「統一戰線」的語境之下,形容對日抗戰期間那些不願意接受中共領導的國軍將領,或者對中共有所防範的國民政府高層。因為在對日抗戰爆發了以後,共產黨發表《共赴國難宣言》,宣佈擁護國民政府抵抗侵略者,自然不能夠把整個國民黨都打成「反動派」。

所以從「爭取大多數,孤立極少數」的立場出發,中共決定將堅決反共的國軍將領與國民政府高層打為該被孤立的「少數」人士,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誠意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凡是在戰場上與八路軍、新四軍交鋒的國軍將領,如韓德勤、湯恩伯與胡宗南都被貼上了「頑軍」的標籤,至於其他沒有與共軍發生衝突或者根本上就親共的部隊則仍被中共視為該爭取的「大多數」。

而這個「頑軍」標籤的涵蓋對象與範圍,也是會隨著時空環境不同而有所改變,比如孫立人、張靈甫或者胡璉的部隊,在抗戰期間都被部署於第一線抵抗日軍,本身不會到共軍活動的地區剿共,因此仍不是「頑軍」。可是等後來戡亂爆發後,他們三人無一不變成最堅決反共的將領,手下的部隊自然又成為「頑軍」中的「頑軍」了。

至於蔣中正,更是沒有一天放下過對共產黨的戒心,時時刻刻希望消滅共產黨。因此抗戰時的共產黨表面上雖仍擁護蔣委員長,可私底下仍不點名的把蔣中正視為「頑固派」的最高領袖,就如同汪毅夫不點名引用馬英九總統2006年擔任國民黨主席時「兩岸統一是沒有時間表的『終極目標』」的發言一樣。由此可見,馬英九是當今中共「統一戰線」原則下不可公開批判的「頑固派」領袖。

RTS12978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中國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

談談中共與黨外運動的歷史

《中國人民政協報》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機關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個多黨合作的統一戰線組織。兼顧「國會」與「統戰」性質,確實是具備對台灣立法院事務發言的「層級」。祖籍台南的汪毅夫,先後擔任過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全國人民大會代表以及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常務副主席等要職,長期從事對台工作。

汪毅夫在擔任福建省副省長時,頂頭上司正是當時擔任省長的習近平,因此他也可以被視為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智囊看待。雖然是1950年出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理的廈門,但汪毅夫實為清朝末年台籍進士汪春源的曾孫,對台灣議題有超過多數中共黨員幹部的掌握。其中一個最大的差異,在於他明白外省人不等同於統一,本省人同樣不等同於獨立。

他中共在毛澤東時代是以反對國民黨的「台灣人民」為主要拉攏對象,無論是主張兩岸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的「統派」,還是主張台灣脫離中華民國獨立的「獨派」都不例外。只要願意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或者「頑固派」統治的台灣人,通通都是「新中國」的同胞或盟友。周恩來甚至還在1955年4月舉辦的萬隆會議上,默許陳智雄代表東京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