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哈利波特》沒有作者:《紐約時報》訂閱制廣告疑似「取消」JK羅琳,引發網上撻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寫出《哈利波特》的暢銷作家,JK羅琳最為人知的是她對於生理性別(sex)與性別認同(gender)的看法,也因此被冠上「恐跨症」等標籤,是美國「取消文化」中典型的案例之一。
美國自由派大報《紐約時報》本月7日在YouTube推出一系列呼籲訂閱制的廣告影片,在這四則強調種族、性別多元的廣告裡,其中一則提到「想像《哈利波特》沒有作者」,疑似要「取消」爭議性作者JK羅琳(JK Rowling),在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
為了突顯廣大訂閱者的不同背景及興趣,《紐約時報》的廣告中找來四個訂閱者—Lianna、Jordan、Becky和Vera—各自有30秒的時間講述他們的興趣、價值觀、與生活風格。每隻影片的最後都以同一句標語作結:「給獨立思考者的獨立新聞」。
其中一名叫蓮娜(Lianna)的黑人女性,在這則30秒的影片中提到,她透過《紐約時報》找尋不同觀點的和諧,包括打破二元對立、擁抱酷兒與多元種族文化等等,《紐約時報》似乎想透過這個廣告,吸引年輕、多元的讀者。不過其中一句「想像沒有作者的《哈利波特》」,卻被認為是在針對作者JK羅琳。
這句爭議台詞也被放在地鐵的廣告牌上。
There was a video ad in the DC subway today. I am going to post some stills from this ad, and you will try to guess what company is advertising. Fourth photo is the reveal.
— T. Greer (@Scholars_Stage) February 17, 2022
#1 pic.twitter.com/b4rhcM6ik9
這句「想像《哈利波特》沒有作者」的台詞,其實是2020年《紐約時報》一篇報導的標題—「哈利波特迷重新想像沒有作者的世界」(Harry Potter Fans Reimagine Their World Without Its Creator),內容提及JK羅琳對於跨性別的看法讓粉絲們心碎,他們試著將作家與作品區分開來,在同人圈中繼續創造魔法世界,甚至在同人小說涵蓋酷兒角色進來,報導引述一名非二元性別者的話,「我根本不需要JK羅琳。」
In their defence, it's referencing a specific article about 30-somethings with cauldron tattoos and "Proud Ravenclaw" in their bios struggling to deal with Rowling's opinions: https://t.co/TSD4lQruJ2
— Helen Lewis (@helenlewis) February 18, 2022
JK羅琳怎麼了?
除了身為寫出《哈利波特》的暢銷作家,JK羅琳最為人知的是她對於生理性別(sex)與性別認同(gender)的看法。像是2020年在個人Twitter上轉貼了一篇討論生理期與衛生條件的文章,不滿文章標題刻意不用「女性」來稱呼「有月經的人」,在LGBTQ社群引發激烈反彈(不只是女性才有月經,男性在接受跨性別手術後的也會有月經),跨性別者認為羅琳將他們排除於「女性」的身分認同之外。
羅琳後來辯護說自己「認識且愛著跨性別者」,只是認為「若生理性別不是真實的,便是抹去全球女性存在的事實」,並說自己並不害怕說實話。
但羅琳也被發現曾對一則形容跨性別女性為「穿裙子的男人」的推文按讚;並曾轉發一篇蘇格蘭警察在性侵刑案登記採用嫌犯自我性別認同的報導,抨擊「性侵妳的陽具人(Penised Individual)是一名女人」。
因為這些言論,羅琳被冠上「恐跨症」、「排除跨性別的基進女性主義者」(TERF)等標籤,是美國「取消文化」中典型的案例之一。
因反跨性別人士的言論飽受抨擊,羅琳成為了「不能說出名字的那個人」,在HBO近期播出的《哈利波特20周年:重返霍格華茲》特別節目中,電影的演員、導演都接受了採訪,但羅琳的缺席格外引發外界注目。不過也有報導指出,是羅琳和她的團隊拒絕了電影公司的邀請,並強調這與羅琳過去針對跨性別的爭議言論無關。
Disgraceful. Misogynistic. Downright insulting to exclude @jk_rowling from a reunion celebrating her own creation.
— Helen 💜🤍💚🦖 (@hgradfem101) December 29, 2021
Shame on @HBO - and the other cast members who shouldn’t have agreed to film this without her. https://t.co/xuh0U17Tid
各界怎麼看《紐約時報》這則廣告?
雖然羅琳不是最受歡迎的作者,但《紐約時報》這則針對她的廣告,同樣受到不少撻伐。
支持羅琳的網友說,「事實就是事實。沒有人能改變生理性別,就像你不能改變《哈利波特》的作者一樣。你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但現實仍不是你想的那樣。」
有人說,「讓『我不喜歡JK羅琳』成為你最突出的人格特質,與獨立思考完全相反。」反諷《紐約時報》主打的媒體特質與客群;也有網友表示,既然《紐約時報》想要「取消」JK羅琳,那她也打算取消訂閱《紐約時報》,並稱「一週0.25美金的價格,也不能說服我繼續訂閱一家如此藐視女性,甚至在廣告中以取消女性作家為樂的新聞報紙。」
美國當代小說家喬伊斯・歐茨(Joyce Carol Oates)在推特上表示,「(紐約時報)高高在上的態度令人震驚。我們來試著想像,一個沒有行銷部門、沒有編輯、沒有老闆、沒有專欄作家、也沒有忠實訂閱者的《紐約時報》。」
英國網路媒體Unherd副主編Peter Franklin指出,「《紐約時報》正在走一條危險的道路:過度認同他們讀者的主觀感受——實際上是他們對自己的感覺。這如果發生在寫小說上,已經夠狡猾了,但對於獨立、客觀的新聞業來說,這可能是毀滅性的。 」
更有網友說,「看看現在誰是那個『不能說出名字的人』。」
《紐約時報》怎麼說?
《紐約時報》資深副總兼行銷主管Amy Weisenbach表示,這系列廣告聚焦在訂閱者身上,是希望強調「我們的新聞不是單一的,我們的讀者也不是」。《紐約時報》以各種方式挑選了這系列廣告中的訂閱者,包括從過去的研究小組中招募,並在《紐約時報》的檔案中找尋適當的人選。
廣告中的訂閱者有的在吃早餐的時候看報紙,有的喜歡報紙上的填字遊戲,Amy Weisenbach指出,有的人看《紐約時報》是想了解政治,但也會玩《紐約時報》上的填字遊戲或閱讀藝術類的報導,他們可能關注食譜類的文章,但也可能關注氣候報導和意見專欄作家,Amy Weisenbach強調,「人們希望《紐約時報》能夠引導他們度過難關。」他們一直在尋找如何將正在發生的事與新聞報導在讀者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聯繫起來的方式。
《紐約時報》並不是第一個在廣告中針對JK羅琳的公司。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於2020年,羅琳的「月經言論風波」後沒多久,在官方Twitter發布了一張紅色帆布包的照片,並在貼文中寫道:「嘿@JK_Rowling 這是我們之前做的東西,我們想你應該會喜歡!我們還加入了純素泡澡球和研究跨性學者Paisley Currah的書,供你在沐浴時閱讀。」
Hey @jk_rowling here's something we made earlier, we thought you might like one! We've also popped in a vegan bath bomb and a copy of Trans Rights by @paisleycurrah for you to read in the bath! pic.twitter.com/RNbPsSTS88
— The Body Shop (@TheBodyShop) June 10, 2020
儘管美體小舖的推文似乎支持跨性別權利,但這則貼文在社交媒體上遭到批評,許多人認為不應該公然欺負羅琳。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Tags:
ASUS與NVIDIA聯手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頂尖軟硬體設備助藝術與STEM領域學生提前接軌AI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AI的影響力從業界延伸到學界, AI課程成為學生熱門選修,此類課程仰賴高效能工具。ASUS與NVIDIA看準學界需求,於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IAA)配置多台搭載GeForce RTX 40 系列筆電GPU的ASUS/ROG高效能,以頂尖的軟硬體設備,幫助師生輕鬆運用生成式AI技術創作激盪創意,培養前瞻藝術人才。
近年因應生成式AI的熱潮,AI對產業的商業模式、營運流程,產生顛覆性的革新。事實上,AI的影響力,也開始從業界延伸到學界,越來越多學生主動學習寫AI程式,或將AI工具應用到主修科系。透過高效能的軟硬體工具,教授在授課或學生實作過程, 得以無後顧之憂揮灑新世代創意。
本次產學合作由華碩提供經NVIDIA Studio認證並搭載GeForce RTX™ 4060筆電GPU的創作者筆電,包括ASUS Vivobook 16X、ROG Zephyrus G14、ROG Flow X16以及適合STEM學習的ASUS TUF Gaming A15,幫助同時跨藝術創作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在符合業界標準的環境中實作,激發無窮創作潛力。
應藝所專任助理教授劉辰岫:培養跨領域學生使用最新科技媒材進行創作
此次華碩與NVIDIA、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攜手,以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 合作形式打造前瞻藝術學習環境,考量之一就是應藝所訓練學生時,強調對新科技的重視程度。應藝所專任助理教授劉辰岫表示:「我們許多學生是跨科系報考,像是資工、教育、文學等,所上學風自由開放,也與時俱進。教學時使用最新工具媒材,讓藝術與科技產生深度融合,『跨領域』成為應藝所相當獨特的人才養成路徑。」

既然應藝所的師生在教學、創作過程高度依賴科技,ROG Zephyrus G14提供給師生使用後有哪些明顯的感受?劉辰岫舉例,教學過程會使用到3D建模軟體Blender,以及同步執行多個機器學習任務,因為ROG Zephyrus G14搭載GeForce RTX 4060 筆電GPU提供強大的運算效能,在處理複雜的3D建模訓練指令時,操作起來相當順暢,高解析度螢幕可以看到細緻的渲染視覺,對於師生在建模過程,確實可以加速流程。
另外,應藝所在教學現場相當重視腦力激盪的討論,進而嘗試打破藝術邊界,讓創意勇於馳騁。課程中如果人手有一台高效能筆電,不但可大幅減少運算時間,ROG Zephyrus G14輕薄好攜帶,可在任何空間進行討論、創作或展示作品,十分便利。

劉辰岫觀察到,學生透過ROG Zephyrus G14執行視覺化程式設計軟體TouchDesigner,在創建藝術作品之際,受惠高效能的NVIDIA GPU,可以處理更複雜的視覺效果,實現最高畫格率,加速生成出要渲染作品的指令;加上這台筆電相當輕巧,內建HDMI、Type-C和USB多種接頭,學生上課時能輕鬆連接到投影機或拿在手上,將藝術作品分享給其他人觀賞,有助於在課堂上把創意想法變成實際作品。
全球獲獎無數的ROG Zephyrus G14 搭載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筆電 GPU,高達 125W TGP,並具備 NVIDIA Advanced Optimus 與 DLSS 3 技術,解鎖頂級創作應用程式中的 RTX 和 AI 加速、可實現最大穩定性的 NVIDIA Studio 驅動程式,最佳化運算能力及效能超乎想像,加速創意構思,輕鬆迎戰多工任務。採用ROG Nebula 霓真技術電競螢幕,16:10長寬比,QHD 165Hz/3ms 面板, 100% PCI-P3 廣色域,搭配 Dolby Vision 影像技術,色彩準確度通過Pantone認證,畫面明亮、快速、生動,更有德國萊因護眼認證,不閃屏、抗藍光,揮灑創意開闢嶄新「視」界!了解更多:ROG Zephyrus G14
開放資源給其他學科學生使用,成為校內跨領域的創意激盪Hub
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 合作設備,也開放給陽明交大其他科系師生預約使用。因為看到越來越多STEM領域的學生,在寫程式作業的時候,受限私人筆電的GPU效能不夠優異,導致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對此,華碩與NVIDIA就針對理工相關學科的學生,鼓勵使用搭載NVIDIA GPU的華碩筆電,可加速驅動機械、結構和電氣仿真等數十種的STEM應用程式,展現高速效能;又或是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的學生,在處理大型數據集、訓練生成式 AI和機器學習模型時,可以更快獲得的分析結果。

事實上,過去十年間NVIDIA已經從一間以GPU為核心業務,進化成運算平台的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光只是顯示卡,還有橫跨其中的軟體及運算平台,例如有NVIDIA AI(企業級尖端人工智慧平台)和 NVIDIA Omniverse(創意協作開放平台)。幫助設計師、藝術家、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專業創作者,不再受限軟硬體資源,影響創作或演算的進度。
也因為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學習設備開放給各系所授課使用,有助於日後校內跨領域交流。劉辰岫教授回應:「應藝所是整合跨領域創意的樞紐,很多時候不同領域的師生都會在這裡做腦力激盪,加上應藝所的課程也有很多非本科系學生選修;以及我手上的計畫也會邀請建築所、資工所的老師一起參與,因此我們很期待未來這些資源的加入會帶動更多跨領域的創意激盪。」

ASUS與NVIDIA賦能空間價值,規劃講座/工作坊協助師生掌握新科技
除了提供軟硬體設備,ASUS與NVIDIA也期待能為此場域挹注更多創新能量。後續也將規劃一系列講座與工作坊主題,讓校內師生能第一手掌握產業現況,使用嶄新的設備來進行研發與實作。
例如NVIDIA將籌辦生成式AI主題的研討會,邀請領域的業界講師,教導學生怎麼設定、使用生成式AI來提升創作效率,藉此讓學生們認識到GPU在創作時的重要性。另外,NVIDIA也會規劃Omniverse工作坊,邀請教授和學生親自實作,了解Omniverse的特點和功能,有助於把Omniverse融入創作流程,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另一方面,深耕校園多年的華碩,以培育更多國內優秀技術人才為出發點,未來也會在此舉辦AI主題講座,邀請業師講授如何實際操作創作者筆電及相關應用,有助師生更了解產品特色,得以更精實地利用筆電創作,期待能具體提升同學的創意產出效率,以及擴大教授的研究能量。
當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先進國家的下個角力主戰場,台灣若希望在AI賽道不落人後,從教育往下扎根將是關鍵。華碩與NVIDIA攜手陽明交大,透過提供設備、講座等多元資源,有助於培養下一代AI思維,厚植設計人才的數位實力,期待台灣有朝一日成為AI強國。
想擁有最佳效能的華碩筆電,現在就加入華碩教育商店會員,學生/教職員登錄享專屬優惠價,首次登錄再送500元購物金!立即登錄:華碩教育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