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民進黨議員提名爭議:反紅統教育成功,但管媽的「動機」卻令人不解

【關鍵眼中盯】民進黨議員提名爭議:反紅統教育成功,但管媽的「動機」卻令人不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李正皓起底黃琳與陳聖文這個「前藍營人士幫綠營找中共同路人」事件裡,能看到台灣已成功築起「反紅統」的牆,有效將爭議人物隔絕於外,但綠營相關人士的後續回應卻十分耐人尋味,特別是高雄立委管碧玲的系列發文......

全球關注烏俄衝突和北京冬奧爭議之際,民進黨的議員提名過程,這兩天有個茶壺裡的風暴,悄悄在人們眼底下發生。

事件之初,是政論節目《關鍵時刻》固定班底李正皓,發布了一篇談「統派勢力趁年底大選滲透台灣」的文章,並點出民進黨新北市9選區(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烏來區)市議員參選人黃琳和台北市第六選區(大安、文山)市議員參選人陳聖文,都曾有著紅統的背景。

文章中,李正皓指出黃琳長期參與新黨黨務,且在2018年之前擔任新黨市議員陳彥伯的辦公室主任;陳聖文在2016年時則是洪秀柱的超級粉絲,還曾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面對面對談,對其表示自己的願望是「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到大陸工作或創業。」

李正皓一則貼文,引出羅致政與管碧玲接連回擊

在這個「前藍營人士幫綠營找中共同路人」的事件裡,有趣的不只是兩個被點名的人都屬於「英系」,綠營相關人士的後續回應,更是耐人尋味。

身為民進黨新北市板橋區立委的羅致政,在李正皓發文沒多久後就貼出「請不要繼續在黨內找敵人」一文,為黃琳靠女性保障名額保送的爭議闢謠,表示這是原有的制度,而非為他量身打造。針對其新黨的背景,羅致政委員也說道:

一開口就質疑別人立埸,甚至動輒貼別人標籤,是討論問題時,最廉價但也最不負任的態度,新北市第九選區的提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只因為某個年輕人曾經在其他政黨工作過,就必須要被質疑、被追殺?任何人曾經是他類,就不可能是我輩?曾經有過不同政治信仰,就不能有反省覺悟?難道這是我們期待看到的可以包容、訴求和解的民進黨?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非我族類、除之後快的台灣社會?

雖然義正嚴詞,但羅致政發文下的留言卻大多持反對意見,許多自稱為支持者的人表示「無法接受有紅統經歷的人」,甚至質疑羅為何要護航。

除了在地選區的羅致政,另個意想不到的參戰者則是遠在高雄,而且運作上偏向海派而非英系的「管媽」管碧玲。

管委員先是發了「『11寇2.0』,千萬不可以!」一篇長文,先分析民進黨過往幾次投票數據,接著直指李正皓訕笑民進黨抗中保台「顯然比較親統派」,並質疑如果黃琳、陳聖文真是統派滲透民進黨,那麼統派應該暗中竊喜,而不會揭發統派滲透民進黨?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

這篇文章也引發李正皓的憤怒,接連發文先指管碧玲「這麼盡力幫黃琳、陳聖文辯護,合理懷疑你在幫中國滲透台灣」,之後甚至直接表示護航黃琳的言論是管碧玲「想跳槽到英系的投名狀」。

雖然之後身為正牌英系的蔡易餘委員終於發聲,表示要提案初選的反滲透機制,但李正皓仍持續追打、提出關於兩人的更多新例證,管碧玲也繼續發文攻擊李正皓。

「反紅統」思維已深深建立是好事,更奇怪的是管媽的「動機」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到幾個有趣的現象。

首先,從羅致政與管碧玲兩人發文後的留言來看,大部分民進黨支持者在經過長期抗中保台的認知建立後,對於政治人物潛在的紅統關聯已經十分敏感,這項考量在他們投票時的權重,甚至可能超越政黨,或任何一位政黨大老的站台。

換句話說,雖然羅委員質疑難道「任何人曾經是他類,就不可能是我輩?」但這其實就是民進黨在覺醒潮過後征戰至今的核心概念,也最大成就。

只要看網路上那些藍白政治人物與張志軍或中聯辦合照時網友留下的評語,或陳柏惟立委任內時表示「中國國民黨不應該參加人權委員會」後一片讚聲,就能知道,民進黨已為台灣築起了一道厚實城牆,將與紅統有關的人物隔絕在外。

這個思維在台灣已經漸成主流,不論管碧玲、羅致政甚至是蔡英文,都無法扭轉。

民進黨高雄社群之夜 蔡總統輔選陳其邁(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若進入比較微觀的政治分析,這個事件中管碧玲的存在其實最耐人尋味:因為具有爭議的兩位市議員參選人非她選區、也不屬於她的派系,但政治資歷德高望重的管媽卻與不久前的市議員落選人連續筆戰,有如上駟對下駟,實在讓人難以了解動機為何。

李正皓發文點出的方向,指說這些都是管碧玲對英系的「投名狀」。

這背後的脈絡,或許是原本比較接近海派(湧言會)的管碧玲在海董林崑海離世後,認為派系話語權已被王定宇和趙天麟把持,需要尋找新的舞台,才會出現這番「公親變事主」的狀況。

但若進一步思考,若要動到這遠在天邊的大將,或許這並非管媽片面的投名狀,而是英系主動招兵買馬之後的結果。以管碧玲的輩分,可以幫助英系在原本掌握程度較低的市議員提名上出力,特別高雄市陳菊既有的勢力仍在,英系人馬若要在2024年後的「後小英時代」續存,收納地方頭人便成為重中之重。

但話又說回來,當蔡易餘提出「反滲透機制」後,若後續造成黃琳等人除名,將如同打挺身而出的管碧玲一記耳光,邏輯上仍不完全通順,可見這個事件台下的運作,應該遠遠不只大家看到的冰山一角。

隨著民進黨長期執政態勢越來越明朗,境外敵對勢力在台灣國內政治施展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在未來的選舉中,台灣權力分配角力可能將更大的轉至民進黨內部勢力與路線的鬥爭。

在此之下,總統屆滿卻又在任內最後一場地方選舉強硬掌握提名權的蔡英文,當然會成為各方人馬征戰的目標。李正皓一則發文引發多位民進黨立委為黃琳與陳聖文爭吵或許只是開始,在2022年地方選舉的提名塵埃落定前,還會有很多類似的大戲,不斷上演。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