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土著的迷思》:正因不願意成為殖民資本主義生產體制的工具,馬來人背上了懶惰的惡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種斷定馬來人為懶惰的論述,是毫無根據的。觀察者既沒有針對這個課題進行實質的研究,也不曾與馬來人一起生活或交往。即便如此,這樣的形象依然形成了。它源自於馬來人對經濟作物種植業和對殖民資本主義種植園工作的消極反應。他們迴避了19世紀殖民資本主義體制下最具剝削性的勞動類型。
文:賽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
編按:本文摘自《懶惰土著的迷思》內容,作者賽胡先是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內容為分析西方殖民者如何構建殖民地土著形象,以及這些迷思的塑造如何加強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
斷定土著懶惰的外來觀察者從不費心去定義何謂懶惰。在其就菲律賓人懶惰的課題所提出的著名論述中,黎剎把懶惰定義為「對工作缺乏熱忱,沒有積極性」。懶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以「缺乏」特定素質而不是以「具有」特定素質為其表徵。
如果說一個人需要藉由工作來維持生計,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卻缺乏工作的意願和力氣,那就是懶惰。所以,這種懶惰概念具有下列組成元素:(1)對工作缺乏熱忱;(2)缺乏工作意願;(3)工作時缺乏力氣與熱情;(4)不關心工作結果;(5)不關心工作會帶來什麼利益;(6)不關心工作是否必要。
操作性定義的懶惰可以有很多種形式。讓我們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這個例子涉及一名五口之家的主人。
這名一家之主是年約40出頭的男子,他被公司裁退之後就拒絕再工作,把時間都花在白天睡覺、開車兜風或訪友上。他不時會打些零工,一個星期就那麼幾個小時,微薄的收入僅勉強足供家裡所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許可以說這個人是懶惰的。為了家人,他有必要去賺取更多錢。他對於自己拒絕工作的後果毫不在意。工作會給他帶來什麼利益,他也不在乎。如果一名漁夫表現出這幾種特點,那麼他就可以被稱為懶惰。
農民及其他階級的人也一樣。一個人如果慣常表現出那樣的態度,就可以被歸類為懶惰的人。但如果是由於個人無法控制的原因而短期失業,則不是懶惰;如果一名店員在沒有客人的時候無所事事地站在收銀台後面或在店裡閒晃,同樣也不應被形容為懶惰。
所以,懶惰的特點在於對需要付出辛勞與努力的情況予以迴避。一個人在情況允許時挑剔工作,那不是懶惰。但如果他迴避任何形式的工作,那麼他就是懶惰。
若按照上述操作性定義來評估,無論如何想像,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懶惰的說法都是不能成立的。大部分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每天都有定時工作。若非如此,他們就無法存活下來。
外來者也都可以看到,無數的爪哇人、馬來人和菲律賓人都在辛勤勞動。他們種田、捕魚、蓋房子、照料農場,簡而言之,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那為什麼懶惰土著的形象會發展成形?
其原因可從溫士德的一句評語看出端倪。他說:「由於他們是獨立自主的農民,不需要受僱工作,馬來人被賦予了名不副實的懶散惡名,此惡名又被其亞洲競爭對手刻意強化。」正是因為不願意成為殖民資本主義生產體制的一個工具,馬來人背上了懶惰的惡名。這是懶惰馬來人形象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馬來人與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的歐洲人在工作職務上沒有密切的接觸。
城市裡的歐洲人很少有接受馬來人服務的經驗。馬來人不是他們舒適生活的支柱。在酒吧、客棧、旅館和商店裡,都沒有馬來人為歐洲人服務。馬來人從事最多的是駕駛和園藝。
他們也不從事房屋建築、道路修建和書記之類的工作,簡而言之,他們沒有參與到現代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部門之中。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殖民資本主義並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它包括整個行政體系、學校及其他相關的活動。因此,如果政府修建一條鐵路,那些修建鐵路的勞工和那些經營鐵路的人員都會進入到殖民資本主義的網絡。
馬來人是間接透過公務員體系進入這一網絡的。他們為殖民資本主義操控下的政府行政部門服務。由於這種服務並沒有讓馬來人與歐洲殖民社群產生直接而經常的接觸,他們的服務就不會受歐洲人賞識。在殖民資本主義的整體生活型態中,馬來人沒有發揮功能。
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在他的旅行觀察中對此有所提示。他在關於檳榔嶼的記述中說了下面這番話:「在這遙遠的島嶼,外國居民能夠住在巧富歐洲風味的房子並享有一切舒適豪華的生活,事實上幾乎都得歸功於華人。在主人的吩咐下,華人管家阿鴻每天都會在餐桌上擺出豐盛的食物,其中有多種精選的水果,還有芳香怡人的花卉─這是主人熱情好客的象徵,而在這地球之一隅,熱情好客正是商人們最大的驕傲。」他對華人的讚許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華人必須受英國人法律的約束。他說:
在檳榔嶼,華人在他們所從事的各行各業中只有很少或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惡習也比較不那麼嚴重,因此要管治他們並不太難。這裡的華人只要受到適度的約束,就會成為最有用、最不可或缺的社會成員。
的確,他們會抽鴉片,會信口雌黃,而且一有機會就會變得不老實、狡猾、背信棄義;但儘管如此,那些爬到一定地位而值得信賴的人,會完全捨棄這些惡習,或者更可能的情況是,會以華人特有的巧妙方式,掩飾這些惡習。

相對於其對華人如何滿足歐洲人社群需求的描述,儘管他們有時候被認為不老實、狡猾、背信棄義,湯姆森一方面承認自己對馬來人的活動所知甚少,一方面卻又做出以下的評斷:
島上有大量的馬來人,比中國人多。然而,要指出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則困難得多,因為他們不從事任何行業或職業,他們當中也沒有商人。有些人受僱到種植園裡抓甲蟲、修剪樹木和耕作土地;但整體而言,馬來人都盡可能不工作;有些人擁有一小片園子,用來種果樹,另一些人則當水手,擁有帆船供中國人進行交易。不過,我不記得自己曾遇過任何真正的馬來商人。
島上散布著馬來村落,由幾間簡陋的小竹屋和兩、三簇果樹組成。這些村落多半靠海,他們沿海而居,偶爾捕魚,很多時候都在睡覺,而我相信,他們不論睡著或醒著,都總是嚼著一種由石灰、荖葉和檳榔混合而成的東西,以致嘴巴脹得鼓鼓的,嘴唇被染紅,牙齒覆蓋著一層黑垢。

關於威斯利省(Province Wellesley)的馬來人,他寫道:
威斯利省有許多馬來人,但他們並不在種植園裡工作,而事實上,我們連要說出二十分之一的馬來人口在從事什麼工作,也幾乎不可能。身為穆斯林,他們施行割禮,並經常祈禱。他們一生的其餘時間似乎都用來養育他們的大家庭,讓家人遵循父輩的典範,懶散地等待大自然慷慨供應他們賴以生存的糧食。
馬來男人在自己的家鄉稱得上是仕紳,他們不從事貿易,對其隨身攜帶的刀柄精美、刀尖塗有毒液的短劍深以為傲。
以上關於馬來人的有點是憑感覺做出的一般性描述,在當時十分流行。但這種斷定馬來人為懶惰的論述,是毫無根據的。觀察者既沒有針對這個課題進行實質的研究,也不曾與馬來人一起生活或交往。
即便如此,這樣的形象依然形成了。它源自於馬來人對經濟作物種植業和對殖民資本主義種植園工作的消極反應。他們迴避了19世紀殖民資本主義體制下最具剝削性的勞動類型。
延伸閱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懶惰土著的迷思: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賽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
譯者:陳耀宗(Tan Yau Chong)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