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車是「網美式旅遊」新商機,但對海洋生態與小動物來說卻是惡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認為沙灘車的油煙、噪音、天天輾過自然棲地,對當地生物而言是多大的壓力呢?我寫出這些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吹毛求疵的文字,但你知道這雙打字的手,又清理過多少被沙灘車輾過的小動物屍體呢?
自從山林/水域解放,台灣的旅遊開啟了新的一頁,業者也開始探索可能性,許多處女地正被開發,而沙灘車業者就是特別積極的一群,花蓮業者更開發「天空之鏡」這套拍攝方式,乘上網美式旅遊的風潮,玩出新商機。
那麼,就來說說我對台灣「沙灘車」類型活動的看法(含一般體驗、飆沙、越野)。
個人認為,沙灘車是很有趣的體驗,也能活絡地方觀光⋯⋯嘿,以為這是業配文嗎?幸運的是,在TNL寫文章可以說真話,真話是我要勸業者,罵消費者:業者,遊客安全、生態環境和永續發展,多少還是要顧一下,好嗎?消費者,你們才是拯救台灣觀光業的關鍵,而你們卻選擇玩這東西?
遊客安全:沙灘車和潛水,在危險程度上有什麼不一樣?
先看看下列幾則新聞:
- 花蓮騎沙灘車摔傷下半身癱瘓 要求業者百萬賠償(中廣新聞網)
- 駕沙灘車遭浪捲走 神秘沙灘1天2起溺水意外(東森新聞)
- 違法!墾丁沙灘車飆山 不慎翻覆2遊客受傷(民視新聞)
「哪裡不死人?你是潛水教練吧,潛水也會出意外啊!」是的,沙灘車和潛水都會出意外,那差別何在呢?我覺得最大差別是由「監督管理機制」所維繫的穩定品質。
「你不懂!我們沙灘車很專業啦,任何產業都有老鼠屎,你們潛水教練也一堆很爛的啊!」字面上並沒有錯,然而一鍋粥裡有老鼠屎,跟一鍋老鼠屎還是有差別的。何況一項商業服務,在經過具有公信力的教學輔導、考核認證,並持續多方檢驗,才能長期提供品質穩定的商品,而不是維繫於人治,甚至維繫於人情關係。
在前面短短幾句話背後,我可花了30萬元長期接受專業訓練,考了10張全球通用的證照,在白金課程總監底下實習,每一項動作背後都是國際沿用數十年並持續更新的安全規範,從和客人簽合約那一秒鐘開始,看似輕鬆寫意的服務,背後是經過千錘百鍊的,大多數的「突發狀況」對我們來說都有標準作業可排除。
即使如此,我仍時刻擔心安全問題,例如:客人自身有狀況隱瞞、未遵照SOP、自然環境變化都可能造成危險,我們只能努力提高專業,盡可能將風險降至最低。
而沙灘車呢?它就像早期的潛水業,缺乏「實用」的輔導、經營、監督機制。

台灣政府的輔導認證能力很爛,這點無論沙灘車或休閒潛水都一樣,但休閒潛水並不指望那些不入流的玩意。因為潛水市場已趨成熟,品質口碑就是命脈,國際間幾家著名的休閒潛水協會都很嚴格,無論是入門證照或是專業教練證,都被國外知名潛點帛琉、馬爾地夫、澳洲的店家承認,這就是公信力,至少整體而言是有品質的。
所以潛水很貴,體驗將近3000元,考一張基礎證照就要15000元,而我要噴個幾十萬,才能拿那一張教練證走跳江湖,這背後都是一層層的專業堆疊起來的信用保障。
而台灣的沙灘車則呈現相反情況——亂七八糟的居多,有品質保障的則是鳳毛麟角,其保障只能靠業者摸著良心做事——然而就算業者摸著良心,整體產業缺乏系統性,就難以確保底下教練、設備一直維持高品質,這也是台灣傳產的通病之一。
從事觀光相關產業多年,自然坐過各地的沙灘車,小台自己開、大台教練開、叢林、海岸、河床......沒有一趟我認為足夠安全。我們都知道遊客很笨,不管平常在職場上多精明,進入觀光狀態後通常智商會下降30%,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需要仰賴觀光業者的照顧和把關。然而看過太多沙灘車業者,收了錢卻把客人置於高風險中,試問晚上睡得可安穩?
至於咱們的花蓮國,其沙灘車的監督、專業品質會高於台灣平均水準,能推翻文中的批判,打臉我嗎?
我真心希望能。
生態環境:你知道有多少被沙灘車輾過的小動物屍體?
如果「安全」是我質疑沙灘車的大義,那「生態」就是大義加私怨了。
我在保育單位從事志工活動多年,早對沙灘/越野活動積怨甚深,至於是什麼事?例如下列這則新聞:
「花蓮又沒有梅花鹿!不會影響生態啊!幹嘛拿墾丁的業者來比?」花蓮壽豐的山上,有一間標榜尊重自然環境的「梯田山民宿」,它有一項有趣的規定:晚上10:00熄燈,伸手不見五指,半夜只能打手電筒或循著月光走路。
為何要這樣做?
因為要留給動物喘息的空間,「光害」對牠們而言是生存壓力。

那麼回到主題,你認為沙灘車的油煙、噪音、天天輾過自然棲地,對當地生物而言是多大的壓力呢?我寫出這些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吹毛求疵的文字,但你知道這雙打字的手,又清理過多少被沙灘車輾過的小動物屍體呢?何況,這只是沙灘車的普遍情況,花蓮沙灘車的問題遠不只如此。
讓我來分享一下我昨天做夢聽到的故事,是個很正面的小故事哦:
從前有一處秘密海岸,岸上有漂亮的原始林,地底有神秘的史前遺跡。
漁民來了,他們帶著手網,在冬夜的浪濤聲中捕撈鰻苗。
青年來了,他們開了民宿,用自然共生的觀念接待旅人。
學者來了,他們採集文物,視若珍寶地研究和保護遺趾。
軍人來了,他們挖了壕溝,建立小範圍工事來保衛國家。
業者來了,他們將森林夷為平地,將遺址化成一片黃土。
動物消失了、森林消失了、遺址消失了,只餘黃沙滾滾,沙灘車在山頂和海岸呼嘯。
遊客毫不知情,也毫不在意,他們開心地拍著網美照。
等等,這故事哪裡正面了?欸嘿!在花蓮國,這就是正面。(具體事件和相關討論,可參考李志芬在「花蓮同鄉會」發布的討論串)
永續發展:哪一類的觀光活動,才能永續經營?
公共財是不具備「排他性」和「敵對性」的資源,講白了就是大家都享受得到,我使用也不會讓你用不到,例如燈光、國民教育。而不考慮相關法律的情況下,前段提到的海岸風景、森林動物都屬於「準私有財」,也就是資源雖然是大家的,但我有機會獨佔它(敵對),大家各憑本事(不排它)。
「所以就是先搶先贏囉?」
對,台灣人最擅長把這種小便宜佔到極致,盡可能把準私有財通通變成私有財,並且將其價值消耗殆盡,很少考慮到永續和共享,其思考模式大致是:這些資源我不用完,別人也會用完,那我不就虧了?所以趁能用時大力消耗,免得吃虧。
而我認為,這類不考慮永續的觀光業經營思維,長遠看來統統不值得鼓勵,因為消耗環境賺快錢,就是在害死下一代。
最新發展:
-
有爭點就不排審?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拖延《海洋保育法》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7月前
-
《海洋保育法》卡關的同時,海洋生物正在凋零——政府何時才能兌現立法承諾? 1年前
-
【野人山海經】在恆春偏鄉當部落志工:「野化」之後,我對荒野生活的愛遠大過於都市 1年前
-
環團珊瑚礁體檢12年結果公布:小琉球的珊瑚已過生態韌性臨界點,自然恢復的機會非常低 1年前
-
【野人山海經】我在墾丁國家公園當生態解說志工的日子:原來工作內容不包含和妹子在海邊打沙灘排球 1年前
-
【野人山海經】離開台北辦公桌來到澎湖將軍嶼,他們與魚共游、與海共生的模樣,令我著魔了 1年前
-
【野人山海經】不久前我還是天天打電動的宅男,直到花蓮壽豐開啟了我的「水系生活」 1年前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