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的王牌:官大元》:硬著頭皮上場後援,我那健康的「轉運手」終於卡住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職業球團支付球員高於一般產業平均薪資的報酬,所以好好比賽、貢獻專業本是職業球員的天職。可是當球員的身心狀況不佳,為了合乎價碼、回報球隊,甚至爭取明年合約,不惜拿自己最重要的身體健康來當賭注;一直都是職業運動難解的習題。
文:官大元、洪紫峯、卓子傑
卡住的轉運「手」
和近年單隊一、二軍合計投手總量三十多名的豐富兵源不同,我新人年代所效力的老兄弟球團,當時還是採取精兵政策,投手人數常捉襟見肘,扣除掉在一軍的主戰投手十二位,二軍的輪替投手就只剩下三至六個,其中還包含身上有傷的。
那個特殊的時空背景對選手而言有利有弊,優點是因為人手短缺,教練團對選手表現不佳時的容忍度比較高,會多給一些機會;而弊病當然是「好用一直用」,容易累積職業傷害,影響生涯發展,最顯著的就是後援投手的使用頻率。
可能對比許多職棒選手來說,起步甚晚的我,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一雙比別人健康的手。走過二○一一與二○一二賽季,除了一般的出賽疲勞和一些小酸小痛外,我一直都未受到嚴重傷勢襲擾。
直到二○一三年。
那年是我出賽頻率和投球數量最多的一年,下半球季開打沒多久,也就是七月份左右,我的身體就開始發出抗議訊號。可是為了球隊戰績及自己明年的合約著想,我一直忍著不舒服的感覺。
許多球迷可能不太清楚,一位後援投手實際投球的總量,並不是責任局數帳面上的十幾二十球而已。
並不是每個先發投手都像德保拉(José De Paula)一樣,場場保底一百一十球、吃下七局,讓後援投手能在穩定的時間打卡上下班;當先發投手失常,牛棚投手無論領先、落後都有可能登板,而且隨戰局演變,隨時都要做好被派上場的身心準備,由於無法肯定什麼時候會登板,所以每場比賽過程都要熱身很多次,在一軍比賽極度高壓的情況下,反覆熱身、停止、再熱身、再停止……這樣的循環過程對於手臂是一種負擔。
棒球運動裡投手的手臂是消耗品,作為勝利組的牛棚投手,撇開實質登板頻率和登記在冊的用球數,常見場景是當先發投手五局用球數已達八十球,或早早面臨失分危機,熟悉的電話鈴聲就會在牛棚響起,此時對應的中繼投手群就會起來熱身,倘若先發投手安全下庄(化解危機),中繼投手就會停止熱身回到一旁待機,倘若場上的先發投手反覆出現這種「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局面,牛棚投手就必須跟著這種節奏反覆熱身、停止、熱身、停止,這就是非先發投手的職責與宿命。
很多時候,後援投手在球隊失分危機出現時就得起身準備,直到警報解除後才能坐下來喘口氣。但戰局多變的棒球賽中,常是牛棚投手剛坐下沒多久對方攻勢再起,又得重新起身活動;所以在實際登板前熱熱停停兩三回是家常便飯,一場比賽下來實際加總的投球總量也是非常可觀的。
二○一三年賽季進行到八月的某個禮拜,由於當周我已經連續後援出賽三場,所以那禮拜的第四場比賽賽前,總教練告知我會讓我休息一場。
由於提前被告知當天休兵,於是來到球場後我和防護員就按著休息日的步調進行例行恢復、治療。豈料球隊帶著領先進入六局上半時,教練突然跑來問:「你等一下可不可以丟第七局?」
當下我先看向防護員,心裡滿是慌亂。防護員則是皺著眉頭扶著我肩膀上的電療器,眼睛盯著我正在冰敷的手肘,一語不發但明顯是在暗示:「這種情況?不合適吧?!」
「收下來再加三點!」正當我還在思考怎麼答覆教練時,教練突然補上這一句。
所謂「加點」是球隊內部的獎勵機制,為了表揚特定球員在比賽裡的特殊貢獻、美技演出等,獨立於月薪以外的加碼獎金。
可是現在讓我陷入煩惱的並不是額外獎勵要拿多少……是我的手臂還能乖乖聽話嗎?
「好,但我不確定來不來得及……」
我背叛自己的手臂回答教練,但我當下真的不是為了錢,而是那一刻教練團和隊友都把目光焦點集中到我身上,我不想讓大家失望,希望能幫助球隊守下勝利。
我看得出來防護員有點生氣,可能部分是因為我的任性,也可能部分是對教練的決定表示抗議,但他依舊相當迅速地幫我撤除掉身上所有的治療用品;而在我身旁目睹一切對話的隊友,也收起驚呆的表情趕緊跑去幫我拿手套和釘鞋。
「挺住啊!朋友!」我快速換裝、跑向牛棚區,到開始拉球熱身的過程中,一直對自己的手臂這樣信心喊話著。
比賽來到第七局,我真的上場了,最後我也順利完成了任務……
但——我的手——真的快不行了。
寫下這段經歷,並不是要翻舊帳檢討教練是否使用過度的議題,單純想表達,世界很大、領域很多,我們無法認為凡事都能有一致的標準解答。對我和教練來說,職業運動這份事業,很多時候還真無法用一般日常生活的眼光來看待。
團隊的戰績是由球員的表現和紀錄堆疊而出;而表現和紀錄又提煉自球員所奉獻的身心代價。職業球團支付球員高於一般產業平均薪資的報酬,所以好好比賽、貢獻專業本是職業球員的天職。可是當球員的身心狀況不佳,為了合乎價碼、回報球隊,甚至爭取明年合約,不惜拿自己最重要的身體健康來當賭注;一直都是職業運動難解的習題。
有位朋友曾在自己的臉書上寫出這樣的一段話:
如果有件事情,
做了,
能得到榮譽和掌聲,但卻得傷害自己賠上未來;
不做,
當下無法獲得認同,但可能可以讓你保有健康。
到底,該怎麼選擇?
老實說,一直到現在,已經在職棒打滾十一個年頭的我,依舊沒有明確答案。我知道身心健康很重要,但我仍無法壓抑自己的戰鬥衝動和運動員天生的求勝天性。
我現在面對「個人健康」與「工作責任」的平衡,不再將其視為選擇題,而是一道申論題。對我來說,身為職業球員,得知道兩者之間還有哪些細節緊緊聯繫著。若你希望我說出我的個人見解,我會說——練習。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