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我的裡面有「他們」——不是多重人格,是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情緒的分身,用意並非是落井下石(害死自己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是保護個案,企圖完整自身。只是「他們」即使出現,也沒有聰敏的處理方式。
我的裡面有「他們」
在諮商時有某類個案,在晤談穩定後,他會告訴我「他們」的秘密。
「他們」是住在個案心裡的一群人,不同年紀、不同形象、不同性格,各有各有的生命,最少有兩個人,是黑與白的對立。有的是三人,第三個是小孩,黑跟白吵架時小孩只好無助地哭。最多有來到八個人,從童年到中年,然個案卻只有20歲呢。還有的時候,一些動物也在其中,有狗有貓,有的是安慰人的寵物,但也有威脅人的惡犬。
個案怎麼和「他們」相處?多數是旁觀者,他們做他們性格會作的事,個案只能承受,收拾殘局;其次是針對者,他們常常碎唸、辱罵個案,讓個案覺得自己沒用、情緒低落;少數才是和平共處,像是朋友,有人安慰、有人冷言冷語,不過朋友也幫不了什麼忙,不會代替個案現身解決問題。
這類個案不是雙重或多重人格,因為個案知道他們的存在,可以知道他們在討論,而且必須「獨處時」他們才會清楚對話。在多重人格疾患裡,「他們」稱為「次人格」,其想法、記憶、情緒、行為或身分感知各自獨立,次人格有替原人格行動或承受痛苦的功能,而原人格無法與他們同時出現,彼此無法連結,一團混亂。
這類個案介紹「他們」讓我認識時,能清楚區分他們之間的差別,所以個案還算是個主委,不過只能整理資料,無法下決定,常事到臨頭匆促執行。聽久了「他們」的模樣,我整理一下抓出共通特徵:
- 負面性格人物居多:像是無助的孩子、憤怒的男性大個、尖酸刻薄的大嬸、犀利批評的女強人、脆弱敏感的女孩等等。
- 只有中立人物,沒有正面人物:鮮少正向、活潑的人物,最多是「冷靜、理性、分析」的中立人物,習慣分析自身遭遇,理解發生什麼事,然後冷眼旁觀,結論是「原來如此,那也是沒辦法(所以被這樣對待也無法改變)」。
- 獨處時才會出來:個案獨處時他們才會出來對話,很少人認識他們,除非個案願意介紹。他們與個案看起來相依為命。
- 個案缺乏主見,無法決定任何事:他們的對話不是討論,是七嘴八舌、各說各話,個案無法整合意見,且多是退縮的行為,如「快回家躲起來」。
榮格也有「一號人格」和「二號人格」
心理學家榮格(Jung)也有這種情形,在他的傳記裡提到小時候父母感情不合,父親是牧師,平時忙碌不太管他,而母親性情反覆無常。小榮格常覺得孤獨又憂鬱,只好自己與自己作伴,以幻想遊戲自娛。大概在六歲上學後,榮格把自己的內在分成兩個人格,稱為「一號人格」和「二號人格」:
- 一號人格遵從每天的日常生活,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學唸書、認真學習。
- 二號人格則像個大人,多疑、不輕易相信別人,並遠離人群,接近大自然。
在12歲時,榮格意外受傷昏厥,在夢裡他掙扎生命有何意義,醒來後休學並在父親藏書室裡大量閱讀神學和宗教叢書,沉溺思考,他逐漸開竅,像是從濃密雲層探出頭來,他找到了自己,擺脫被別人意志掌握,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榮格越來越認同一號人格以及所發現的新自我,專注在學校學習,爾後那容易讓他沮喪的二號人格就慢慢消逝了。
孩子想像中的朋友
榮格在孩童時期的想像:不同人住著自己裡面,心理學有一個說法,稱為「想像中的朋友」。這是孩子正常發展所會經歷的一種幻覺,三分之一的人曾經有過,不過想像中的朋友不一定住在心裡,而且孩子們知道這些朋友可能異於常態,因為大人看不見他們。
另一種說法則是「假想中的玩伴」,顧名思義,主要功能是跟孩子一起玩,假想玩伴也是一種假裝遊戲,不一定要是憑空假想出來一個同伴,然後對著空氣說話,也可以是把布偶娃娃想像成一個人,或是在玩家家酒時、玩具戰爭時孩子一人分飾好幾角,互相對話,演出劇情。這類假想玩伴的遊戲,孩子能自己享受喜好(與想像同伴分享),甚至那個看不見的朋友,會鼓勵孩子產生勇氣嘗試新的活動。
假想遊戲對兒童發展是有意義的,想像家家酒時成員間的感受,代入不同觀點,表示孩子意識到別人也跟自己一樣有各種想法。
想像中的朋友或玩伴,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在孩子有壓力時提供安慰與放鬆,在孤獨與感到無能為力時提供陪伴,還能解釋許多不可解的成人世界。想像中的朋友似乎在孩子孤獨時(因為父母情感疏忽照顧而感憂鬱)更容易出現,他們扮演了不同角色,提供對話、整理、安慰與行為指引,以彌補孩子世界裡沒有其他真實的人存在的空白。
一般而言,對待孩子的那些看不見的朋友,順其自然就好了。不用挑戰他們是否真的存在,也不用強迫孩子放棄他們,孩子要帶他們一起出去玩也沒問題,放鬆地「歡迎新朋友加入」就可以了。父母若主動認識他們,反能更了解孩子的現況、興趣、恐懼和內心感受,因為「他們」都是孩子內在世界的化身。
成人時的「他們」: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想像中的朋友是孩子孤獨時,想像出來陪伴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該被照顧,所以創造出來的就會是朋友。若是被虐待的孩子或被父母過度漠視的孩子,會失去照顧自己的信念,也沒有被呵護的經驗,那麼在想像的過程中,就會被負面評價與負面情緒淹沒,從而創造出會傷害他、貶損他的人。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夠乖,所以該被處罰(此為內化的父母形象,監督著他)。
那麼當個案已經成人,在他心裡的「他們」該怎麼解釋呢?來諮商的個案,這些「他們」並沒有同伴的意味,感覺是眾生喧嘩、令人混亂(就好像房間很亂一樣),不是來照顧他的,反而會指責個案。
其實「他們」是個案被阻斷的情緒的化身。
被阻斷的情緒多是負面的、被排擠的、不被接受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像是憤怒、羞恥、軟弱、恐懼、擔憂、自責、愧疚、狂喜、失落、期待、驚嚇、屈辱、挫折……因為不知道怎麼辦也沒人教,過去只好壓抑或否認,把這些從意識裡「切分」出去,讓生活裡沒有情緒,只要遵循角色與任務生活就好。
被切分出去的情緒,類似核廢料封存在體內,無滋無味地過一天算一天。沒想到多年後身體抗議了,它說你埋得太多它快要爆掉了;被切分出去的情緒自己也抗議了,多年來它沒被正視過,於是出現諸多身心症。
然而如今個案生活穩定,為何不能得到安慰,反而出社會後變本加厲漠視更多?
仔細觀看也會發現這類個案無法與自己連結、無法與他人連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於是沒有未來。缺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像是童年的孤獨,他只能和自己說話,於是被切分出去的情緒化為人物:軟弱無助的小孩、憤怒不公的男性、狂罵粗話的女主管、指責批評的權威者……情緒才是核心,都是個案過去不能面對的情緒,如今通通變成擬人化,強迫自己與自己爭論。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