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媒體高度關注腥羶色報導,導致民眾估計的數字比官方統計數據還高出許多

《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媒體高度關注腥羶色報導,導致民眾估計的數字比官方統計數據還高出許多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眾關心的大小事顯然都與當代新聞報導密切相關。這樣的現象理所當然,尤其是這個時代的媒體力量更是無遠弗屆。然而,不同文化與地區的民眾會如何回應特定的風險,以及他們整體而言會如何回應風險,媒體只是眾多的影響因子之一。

文: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

益普索-莫里的「無知指數」

不論各國的風險習慣或過去經歷的風險類型,全都會影響該國的判斷。根據一份全球性調查顯示,世界各國看待「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差異甚鉅。此外,各國人民有多了解相關風險、其看法有多符合實情,以及公民與政府能處理已知危險的程度、認為自己和國家領導者掌控眼前危機的程度,也都出現極大的差異。我們會在第9章進一步探索相關因子。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各國評估與回應風險的能力。

根據國際市調公司進行的「益普索-莫里風險認知研究」(Ipsos MORI Perils of Perception)全球性調查,每年針對超過30個國家與地區、數千名受訪者,調查人們如何看待犯罪與暴力、性愛、氣候變遷、經濟、健康、暴力、移民、監獄超額收容、人口成長與環境等議題。該調查在了解受訪者對每個特定議題的感覺(猜測)和現實中的差距,來計算各國的「無知指數」(Ignorance Index),不過,「益普索-莫里」不希望這個名詞聽起來像是在批評任何國家,因此改稱為「誤解」(Misperceptions)。

其中,大部分國家的受訪者通常會將移民人數高估兩倍以上,例如猜測自己的國家有28%的人口是移民,但實際的平均數字僅12%;根據研究指出,受訪者猜測移民人數高過實際數量的國家,通常也是最恐懼新移民的國家。此外,2017年接受調查的所有國家受訪者,全都低估過去18年測出史上最高溫紀錄的次數。實際數字是18年中有17年都破紀錄,但受訪者猜測的次數多為7至13年。

英國有71%的民眾認為刀械造成最多的凶殺死亡人數,但實際上刀械僅占謀殺案的25%。諷刺的是,刀械在南非的確是高過其他武器的致死凶器,但南非民眾卻認為罪魁禍首是槍枝。事實上,在美國與哥倫比亞,槍枝才是絕大多數凶殺案的致死凶器,但兩國人民卻低估槍枝所占的比例。民眾的認知或許也能部分解釋為何這些國家無法降低槍枝死亡率。

受訪者在評估各類議題的嚴重性時,香港、紐西蘭、瑞典的民眾猜得最準,泰國、墨西哥、土耳其猜得最不準。有些評估失誤是跨越國界的,例如2020年的報告共訪問32國民眾,結果所有國家都低估癌症與心臟病的死亡率。「益普―索莫里」政治研究所長史基納(Gideon Skinner)在發表報告結果時表示:「不過,許多國家的民眾同時也高估其他死因帶來的死亡規模,例如凶殺案、交通事故、自殺或藥物濫用。」

至於媒體上高度關注的犯罪與意外,以及青少年性行為等腥羶色相關報導,自然也強烈引發大眾關注,導致民眾估計的數字比官方的統計數據還高出許多。不過,並非所有頭條新聞都是如此,例如人們依舊低估女性碰上性騷擾的機率。此外,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民眾就一直高估失業率,低估本國相較於他國的經濟規模。在氣候變遷與再生能源方面,民眾的樂觀程度勝過現實情形。此外,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無疑會改變許多人對健康領域的觀感。

全球態度調查

同樣的現象也呈現在其他的調查報告中。2017年的「皮尤全球態度調查」(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顯示,89%的西班牙人認為氣候變遷是重大威脅,而以色列僅有38%的人如此認為。全球經濟情勢是88%的希臘人與77%的南韓人最關切的事,但同樣的議題美國人僅有37%,瑞典更是僅兩成民眾最重視此事。

2019年的「PwC執行長調查」(PwC CEO Survey)顯示,各地執行長的風險態度極為不同,特別是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對工作造成的影響」這項看法上。其他差異很大的事項還包括:憂心哪些類型的其他威脅,以及全球經濟成長的走向。2018年的調查則顯示,亞洲執行長的風險敏感度普遍高過西方。PwC的研究結果符合2017年另一項調查的結果,研究人員詢問300多位人工智慧專家,預期高階機器智慧會多快問世;換言之,就是詢問他們機器何時能把所有工作都做得比人類還要好。結果顯示,亞洲專家平均預測還要再過31年(2048年),北美專家則認為還要74年(2091年)。

民眾關心的大小事顯然都與當代新聞報導密切相關。這樣的現象理所當然,尤其是這個時代的媒體力量更是無遠弗屆。然而,不同文化與地區的民眾會如何回應特定的風險,以及他們整體而言會如何回應風險,媒體只是眾多的影響因子之一。舉例來說,根據研究顯示,亞洲人一般比西方人的風險敏感度高。當然,亞洲文化與西方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他們看待風險的方式以及各地因應風險的架構與制度也各不相同。

2012年一項對東京、北京與首爾市民的調查顯示,不同城市的受訪者對於發生災難的可能性與規模看法不一。該問卷以1分到5分來評分,平均答案超過2.5分,顯示這三個城市的受訪者整體而言相當關切風險:首爾最高,東京次之,再來是北京。2011年的福島地震引發海嘯與核能危機震撼日本社會,也難怪東京市民最擔心地震與核子輻射會導致環境汙染與成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