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亞投行問題,在地台灣社會運動者與台裔美人社群的分歧

對於亞投行問題,在地台灣社會運動者與台裔美人社群的分歧
Photo Credit: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亞投行背後蠢蠢欲動的是中國區域地緣政治的魅影,或許沒有必要將亞投行完全簡化為中國的一項經濟策略,以促進中國追逐自身的地緣政治野心為其真正邪惡目的。但亞投行終究是和中國的全盤外交政策目標並存的,因此無法和中國的擴張企圖分別看待。

文:Brian Hioe(Brian Hioe is an M.A. stud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a freelance writer on politics and social activism, and an occasional translator. He is formerly a resident of Taipei, Taiwan.)

翻譯:William Tsai

加入亞投行或不加入,這就是問題所在嗎?

想想看,假如海外台灣人和台裔美國人社群在太陽花運動期間不是全力支持學生抗爭,而是極力質疑抗爭學生不懂複雜的經濟問題,進而完全忽視他們,說他們操之過急,這種問題最好還是交給政府決定,如此一來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確實,有些人就是用這種論調回應的,但海外台灣人和台裔美國人社群在去年三月,多半還是積極聲援學生,並呼籲全世界關注台灣民主政治的危機。那時,全世界各地都發起了聲援太陽花抗爭的示威遊行。

但馬英九政權片面決定讓台灣申請成為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AIIB)會員的舉動,卻在部分海外台灣人及台裔美國人社群中引發了和去年大相逕庭的回應。

張心心(Victoria Hsin-Hsin Chang)在「凱達格蘭媒體」(Ketagalan Media)發表文章,強烈質疑社運人士再次衝上台北街頭抗議亞投行的行動,繼而呼籲深思熟慮,不要太快認定亞投行必定損害台灣或侵犯台灣主權。在她看來,台灣社會運動者和公民社會的認知陷入了某種二元對立,她指出了兩種回應的立場:

「支持亞投行=支持中國=支持殖民併吞=不夠「愛台灣」=貪婪的中國人」

「反對亞投行=支持獨立=反對自由貿易=閉關鎖國=落後的台灣人」

張心心進一步指出,台灣公民社會的這些反射性回應,根本上還是台灣認同政治和反中情結在作祟,她因此呼籲「拋開族群和認同政治的眼鏡看清楚,亞投行問題就像接下來更多的問題一樣,也需要從歷史和比較分析的角度考慮。」

但張心心在提醒人們注意台灣主權議題,可能對台灣其他社會議題的思考構成阻礙之際,卻又把亞投行的衝擊輕描淡寫成「挑戰現今世界秩序的典範轉移」,認為亞投行實際上不足以和美國掌控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相提並論。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雖然張心心的文章並沒有冒險對亞投行有利或有害於台灣做出明確的論斷,她仍主張台灣公民社會對任何經濟貿易事務採取反射性行動之前,需要更深刻的思考,不該大驚小怪。這個問題最為弔詭之處,正在於馬英九政權決定申請加入亞投行的整個過程,完全重現了一年前太陽花運動爆發前夕的操作。

國民黨政府再一次片面決定推行讓台灣與中國經濟更加緊密結合的政策,而無視這樣的經貿協議允許中國經濟力量深入台灣,可能為台灣主權帶來的危害,甚至採用違背民主原則的手段推行政策。可是對這些海外台灣人來說,難道一次太陽花運動就夠了嗎?如果台灣再次發生太陽花運動,海外台灣人難道真的會轉而批判台灣的抗爭學生妄下論斷,過份盲動嗎?

許多台裔美國人社團去年聲援太陽花運動的行動與現在對亞投行議題的評價正好相反,而這種觀感並非張心心所獨有,而是廣泛表現出這些社群對亞投行的觀感。且讓我們以張心心的文章為引,探討台裔美國人社群政治傾向的特色。

海外台灣人和台裔美國人社群都毫不批判地重商嗎?

人們也看得出來,張心心在這個問題上呼籲公民社會不要大驚小怪,其實也隱含一種更為深層的重商心態。這也絕不是張心心獨有的。大致說來,這正指出了海外台灣人及台裔美國人的一種共同心態,在美國的他們往往比在台灣的同胞們更加毫不遮掩地主張重商的政治觀點。事實上,人們不但能夠看出,更應該指出海外台灣人及台裔美國人社團在這一點上和台灣在地人的認知是斷裂的。

畢竟,對於許多人而言,他們認為台灣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全球市場裡總得要有一個位置,而台灣現在已經因為不受國際承認而邊緣化了。反射性的反對一切與中國簽訂的經貿協議,是否反而損害了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張心心不只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更呼籲人們要深思熟慮。要是公民社會能從容不迫地慢慢想清楚這些問題,並且衡量對台灣經濟有利還是有害,而非不假思索地衝上街頭,那該有多好!

不過就算人們懷疑去年參與太陽花運動的大多數抗爭者,都只是憑著直覺的是非觀念行事,而不曾逐條仔細分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優缺點,這些憑本能行事的人,反倒證明了比那些鼓吹深思熟慮的人們更有智慧。要是我們去年都停下來好好深思熟慮服貿協議的利害,而不輕易採取行動,今天事情又會變成怎樣?

自發性對上法律秩序

要是沒有學生在那一刻採取的自發行動,我們也就不會看到台灣解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公民抗爭,更別提太陽花運動後公民意識的覺醒,以及公民覺醒所導致的2014年11月國民黨在地方九合一選舉中慘敗。

深植於海外親台灣社群當中的,除了重商觀點,以及對既定秩序強大的信念之外,還有他們對於冷靜理性政策思辯必須在法定適當程序中進行的認知。從這種論點看來,公民社會的自發性抗爭若是不受控制、無人指導,甚至有時未經深思熟慮,就是毫無必要且有害的。於是,他們極力強調贏得台灣的重大選舉,進而以遊說方式影響外國政治人物,尤其是美國政治領袖,也就毫不意外了。

民眾聚集於總統府前抗議亞投行。Photo Credit:臺左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