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前有礦場:亞泥案的勝訴與敗訴,讓族人擔負巨大又無可名狀的痛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經濟部礦物局統計報表顯示,全臺目前共有168個礦場,大多數集中在宜蘭縣及花蓮縣。雖然水泥產業扮演著臺灣經濟發展的要角,但過量開採及採礦權取得程序的不正義,也為臺灣社會環境蒙上一層厚紗。自1973年進駐花蓮新城山的亞泥,採礦近半世紀,族人的抗爭未曾停歇;直至今日,礦權的爭議仍在延燒,這塊土地仍舊找不回他的主人……。
文:kai limadjakan
圖:林家棟
1957年,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花蓮縣新城山礦權,在1965年到1968年間,花蓮縣秀林鄉公所進行土地清查,此處的原住民族保留地開始以「荒地放領」的方式——登記耕作權滿10年後便可申請所有權,開放及同意原住民申請。在土地轉換的過程中,亞泥於1973年秀林鄉內的部落,舉行首次水泥礦場的說明會。
當時礦區內9成的土地都未完成所有權的申請,但秀林鄉公所卻立即停止原住民族在礦區內的土地所有權轉換程序。
當時秀林鄉公所與亞泥一起召開說明會,鄉公所清楚地告訴居民:「這些土地都是中華民國的,借給亞洲水泥20年,20年內就會還給你們,登記有耕作權的土地,等到土地移轉完成就會歸還。」
那時,族人們對中華民國的土地制度、土地移轉的程序及效力都不甚明白,甚至將私人印鑑也統一交給鄉公所來處理。對於鄉公所所提林林總總複雜的土地轉換程序,僅能相信並接受。

爾後,當時根據「荒地放領」方式取得土地所有權的族人,訴請亞泥歸還土地卻杳無回音,礙於戒嚴時期的社會壓力,族人們難以發動抗爭、要求政府出面回應。1990年,亞泥繼續申請續租土地;1993年,亞泥承諾20年後歸還土地的限期已到,但礦場卻已生了根,再也無法遠去。
族人成立「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透過抗爭與訴訟,爭取自己的權益。1997年,監察院調查認定新城山礦場的土地取得,有明顯行政疏失,原民會在得知後,卻未讓族人繼續辦理已取得權利之土地登記,而是控告族人、塗銷族人的耕作權,最後官司纏鬥20年,原民會敗訴,但亞泥礦場的所有權爭議依舊沒有解答,而是回到鄉公所的原住民保留地土地權利審查委員會。
總統府在2018年3月啟動政府、亞泥、自救會的三方會談,總統蔡英文在第四次「原住民族歷史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裁示:「亞泥新城山礦場議題,由部落、政府與亞泥進行三方會談,謀求解決爭議的可能性。」在會中,蔡英文肯認亞泥案是原住民族所遭受的歷史不正義,並且需要國家修復與彌補不正義的作為。
部落獲得與亞泥談判、溝通的直接管道,對於長久以來的反亞泥爭議是一大進步,但因為長年的疏離,部落內的意見陷入嚴重分歧,在整合意見上便花費相當大的精力。而亞泥挾帶大量的資源,組成專家學者、律師團隊,屢屢在會議中提出專業詞語,如環境報告或是針對《原住民基本法》、《礦業法》的詮釋,缺乏資源且意見分歧的部落,只能依循亞泥的意向或是方案,難以有效提出反抗意見,甚至難以對話。
住在這裡,卻只聽見土地的哀鳴
「除了直接射殺我們,最有效消滅原住民的方式,便是將我們和我們的土地分開。」──1985年全球原住民議會聲明。

這裡的太魯閣族族人,最早的住居地在現稱天祥一帶,因太魯閣戰役,太魯閣族的十大家族被迫遷入現址。族人的居住位置,分佈在台八線的兩側,他們稱亞泥礦場為「上台階」。在亞泥進駐此地後,將上台階的族人遷到下方約20公尺的中富世部落,現居住在中富世的族人,是亞泥礦場真正的地主。
在抗爭現場拉起布條宣講的族人,已經44年沒有回到過祖居地,根植於土地的文化知識、祭儀已無處安放。太魯閣族青年yudaw說:「我們沒有意識去認識這片土地,因為我們對土地沒有感情。」1973年後出生的族人,因為與土地失根,無處學習屬於自己部落的文化。
這裡的太魯閣族人居住於礦場周遭,每日每夜被地震、低頻噪音、空氣污染影響。對亞泥挖礦程序已瞭若指掌的族人,甚至對每天早上10點與下午4點因爆破而產生的劇烈震動習以為常。隨著近幾年礦場開採的範圍離居處越來越近,爆破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亞泥礦場的輸送帶,距離部落不過10公尺,輸送帶不斷傳來的低頻噪音對族人所造成的傷害,難以想像。

生存與文化:交錯難解的選擇
在亞泥工作的員工組成可分為:外包廠商、協力廠商及亞泥內部員工3個部分,亞泥內部正式員工約有200至300人,協力廠商和外包廠商的員工數約是正式員工的兩倍,部落內的族人,大部分任職於外包與協力廠商。以職務升遷的角度來看,外包廠商員工是沒有機會升遷進到亞泥,獲得完整勞動保障的,僅有協力廠商的員工「有機會」能夠進入到亞泥的正式編制內。
是亞泥的正式員工與否,差別在於勞動條件的落差。協力廠商和外包廠商的薪資體制為「以量計價」,做多少算多少,任職的族人為了要賺取高額的薪資,幾乎天天上工,甚至有族人1個月只休息2天。或許族人們可以選擇到外地從事更有保障的工作,而不需以高強度的身體勞動換取薪資,但這卻也是族人們在亞泥礦場的包圍下,少數「高薪」的工作。若想留在原鄉與家人一起生活,哪裡還有更好的機會呢?
今年7月,礦權的展延因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的第21條規定,法院撤銷亞泥礦權展延。幾天後,反亞泥自救會奔走在中富世部落,試圖召開自救會大會,告訴族人此判決結果的意義。然而,許多受僱於亞泥的部落居民也要求居民簽署「連署書」,強調亞泥重視族人安全與權益,「許多部落朋友也都在亞泥、協力廠商工作,彼此感情深厚」,要求族人「支持亞洲水泥公司與玻士岸部落永續發展、共存共榮」,這些過程更登上新聞媒體標題──「礦權展延案遭撤銷 亞泥上訴部落7成支持」。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