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可抓住古人智慧的精妙,但誰告訴你讀古文會變得更有道德?

古文可抓住古人智慧的精妙,但誰告訴你讀古文會變得更有道德?
Photo Credit: vlasta2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就該學到教訓,增加古文份量並不見得能讓人更有道德,與其寄望古人來拯救我們,我們先搞清楚這個社會不公不義的來源到底出在哪,可能還比較能安慰人心吧!

最近有兩個熱門話題,一個是有學者提倡讀古文可以拯救道德淪喪的台灣,另一個也和道德有關,那就是網路霸凌讓一名年輕楊姓女模輕生,社會針對網路霸凌一片熱議。

那我在這裡兩個話題一次滿足吧!我想說的是,古文教育不能廢,但我們也不能用讀古文變得更有倫理道德。古文是古人寫的,可以道盡人性,但無法改變人生。

小時被霸凌,靠著讀古文和佛法走過來

我從小算是個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呃,什麼叫作「算是」?因為看開了,就當作是人生經驗,也不太難過了……才怪。有陣子實在太常被人痛扁了,乾脆收費當人肉沙包給大哥們出氣。被打到頭破血流,還有有根肋骨還被打傷,都不敢讓爸媽知道。後來還被打成內傷,痛了幾年受不了了,才哀求爸媽帶我去看醫生,吃了半年中藥才好。

為何會被霸凌?因為我出生時缺氧了十幾廿分鐘,有輕微腦性麻痺,所以動作不太協調,不懂事的小孩都愛欺負班上長得或動作最怪的人吧。網路霸凌和校園霸凌當然不同,因為後者至少還知道是誰在欺負你。網路霸凌更惡質,因為可以是暱名的,或者混在人數中當鄉民靠北,很沒有GUTS。

小學時被欺負到受不了了,爸媽拜託校長處理。我們家和校長不錯,因為他太太開的幼稚園就在我們家隔壁,原本以為校長會認真處理。結果校長有一天怱怱在上課時進來我們那班,手上抱著一堆公文還在看,要我當場指認是誰霸凌我。我當時幼小的心靈怎麼敢當面指認,於是只好說沒有,校長也只冷冷地說沒有就好,掉頭就離開。於是回到家我就要背上欺騙父母的罪名,還被扁得更慘。那個校長還真是他X的王八蛋,我從此還能相信大人嗎?這讓我提早看清很多大人的智商和能力,很好……

於是就只能自暴自棄,作業不交考試亂考,長輩和老師當我是爛學生。到了中學,因為小學成績實在太爛,考不上我們那裡的中學,只好發配邊疆到老爸的故鄉去念書。離家背井,又繼續被霸凌,苦不堪言。所以,從小我就相信人生是苦的,一聽聞佛法就非常感動。除了佛法,讓我還有勇氣活下去的,就是中文課裡的許多篇章,尤其是古人寫的。

今年年初,參加了Readmoo主辦的「【犢講座26】何飛鵬×張曼娟的經典學堂:經典裡的現代智慧」,在講座中何飛鵬和張曼娟談起了古文的各種面向,有人生智慧的、情愛的、處事的、勵志的、唯美的,何飛鵬有本新書《自慢7:人生國學讀本》,他在講座和書中,談到他過去讀古文的心得,頓時中學時苦澀的少年時光的點點滴滴浮上心頭。

被師長唾棄、被同學霸凌,無心向學,我一直不知人生該何去何從,初中除了數理的科目,唯一還有點興趣的,就是中文課。我們馬來西亞中文獨中上的中文課,大概有一半是古文吧。每次上到古文,全班也都叫苦連天,我也不例外。可是,有些古文的篇章還真能打動人心,於是中文課就不只是學語文,常常也成了人生哲學課,看看自己的處境,對照古人人生中遇上的磨難,感動之餘也覺得自己的渺小,吃點苦不算什麼。

到了高中,同學比較不會幼稚地玩霸凌來霸凌去的遊戲了。另外一個人生的轉捩點是遇到不錯的中文老師,尤其是高二遇到顏龍章老師(1925-2006),他是馬華資深作家、詩人暨教育家,當我們中文老師時已經七十幾歲了,但身體不僅硬朗,還很開明,鼓勵我們就課文內容思索辯證。

顏龍章老師不僅教學認真,他很鼓勵我寫作,讓我受寵若驚,認識到自己原來是有用的人,於是才奮發圖強。

為何還要學古文?

我並非真的全都喜歡古文,有些古文我也覺得很無聊,可是有些篇章,卻深探打動我的心。現在還有印象的就有《諫逐客書》、《屈原列傳》、《報任少卿書》、《桃花源記》、《歸去來辭》、《後出師表》、《陋室銘》、《阿房宮賦》、《師說》、《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前赤壁賦》、《六國論》、《讀孟嘗君傳》、《芋老人傳》等等。詩詞就更多了,詩經、唐詩、宋詞、元曲都有不少喜愛的作品。

古人的智慧,當然不一定得要用古文才能傳達,可是為何還是要讀古文才能體會呢?因為人生智慧如果是一整篇文章,而不是幾句能朗朗上口的話,那麼最有智慧的,不就是論文了嗎?

所謂智慧,就是因為不神奇精妙,而是透過能朗朗上口、具文字美感、能觸動內心,同時打動感性和理性的心,那才是真正的智慧,若不如此,那智慧不就只是指令公式而已?人腦不是電腦啊。

即使把古文全都譯成白話,我們感性的心未必能像直接讀古文那樣折服,因為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感動就少了幾分。不如我們就把《古文觀止》中的佳句如:

  •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等等這些都翻成白話,看看讀古文還是白話,哪個比較能打動人心呢?我們該問問的不僅是理性的心,也要問問感性的心,感性和理性的心都服了,就是一輩子的智慧了。

而且有些古文的言外之意也無法翻譯的,台大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就指出司馬遷的《史記》裡頭,文字的運用就有言外之意,例如為何是「秦始皇」而非「秦始皇帝」,連司馬遷沒寫的,都有其用意,這如何只透過白話來讀?

不過,現在要來談國文教育,可能還是要有點勇氣吧?一不小心就被以為食古不化。去年一篇聯合報刊出「語言癌」專題,就引起許多論戰。許多人主張語言使用沒有絕對的優劣,指控某些用法不恰當,是霸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