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俄烏戰爭第一週:短期優勢在先手攻擊的俄羅斯,長期天時地利人和在烏克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戰爭第一週結束,最危險的時刻可能就要到來。撐過這一段黑暗,烏克蘭或許就能轉危為安。
如今俄軍的勝算,取決於「阻止西方軍事物資送達」。
俄軍與白羅斯軍對利沃夫和日托米爾(位於烏克蘭西半部兩座城市)的空襲,目的就是讓援助不能東進基輔、哈爾科夫等地。阻止西方補給,俄軍才有足夠時間摧毀烏軍,否則就是俄軍後繼無力,俄羅斯被制裁大放血至戰敗。
西方也很清楚,所以波蘭才會挺而走線,大打戰爭擦邊球。相較於防衛性的刺針、標槍飛彈,蘇愷25和米格29根本是攻擊武力,而且波蘭還提供境內軍事基地,跟正式參戰的區別只在於有沒有正式宣戰。波蘭、立陶宛等國至今克制不宣戰,只是因為北約的集體防衛底線不能打破,否則就是世界大戰。
從提供軍事顧問、移交大量軍火,到開放軍事基地、實施大規模制裁,事到如今北約與歐盟已經離開戰一步之遙,西方正處在「必須支持烏克蘭」但「不能逼俄羅斯採取極端舉動」的艱困處境。如今各方都挺著時間壓力向前,將對方勢力驅逐消滅的最後機會可能很快到來。
軟實力雖好,但無法取代硬實力
烏克蘭人的英勇,打破俄羅斯三天拿下基輔的美夢,但面對亟欲消滅烏軍作戰力量的俄軍,烏克蘭還必須苦撐幾天直到西方援助到來,接著,還得持續作戰將敵人驅逐出去。
天助自助者,烏克蘭的自救贏得全世界的尊敬,連中立國跟原本姑息的德國都動起來支援。但俄羅斯的侵略野心會如此膨脹,實在是德國為首的姑息主義所致。德國軍力薄弱、避戰固然是二戰的歷史遺留,但過度迷信經濟利益、沉浸在軟實力與外交協商的美好泡泡中,已經導致許多烏克蘭軍民傷亡、近百萬平民逃離家園。
德國一味姑息俄國、諂媚中國,拖著歐盟綏靖中俄,終究逃不過應該面對的現實。歷史仇恨種下惡因,蘇聯再讓烏俄的恩怨發芽,而聯邦德國為其澆水、中國為其施肥,苦果卻是東歐各國與烏克蘭去承擔。
台灣必須深刻理解,作為民主社會與中等國家,最適當的辦法是發展防衛性武力。但防衛性武力不代表坐以待斃,應該學習烏克蘭的經驗,枕戈待旦抵禦外敵。
軟實力雖好,但無法取代硬實力。台灣前幾年迷信軟實力,甚至在馬英九時代兩岸一家親最高峰,有太多人自以為台灣經驗可以帶動中國民主化,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真正善用軟實力,應該是學習原本看似詼諧逗趣的澤倫斯基,用媒體拓展外交、爭取援助,讓軟實力與硬實力互相增幅,發揮更大的力量。
烏克蘭的經驗,彷彿是未來台海戰爭的預演。原本被歐盟、北約拒之門外的前線國家,如今是兩大組織最重視的存在。許多評論都說,台灣擁有海峽天塹,更難被中國軍隊侵略,但那前提是國防健壯、經濟強大、外交關係緊密而有力量才對。
正如歐洲安全的基石是北約,西太平洋安全的基石則是美日同盟。幸好台灣與美日關係在這幾年快速深化,這次烏克蘭危機,美國竟然特地派跨黨派卸任國安高層組特使團來台,表示美國十分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
然而烏克蘭從西方口頭支持到獲得具體支援,歷程之艱辛、代價之高昂,我們都應當引以為鑒。我們不能只將國家安危建立在他人的善意,忽視國際局勢的詭譎。善意必須有務實的手段,就像烏克蘭過去四年整軍經武,積極接觸北約歐盟,更在複雜局勢之間,向中國、日本尋求外交突破口。台灣得學學這份苦心孤詣,為將來的國家建構及早做準備。
別忘記,烏克蘭是個普遍受到承認的國家,而我們還不是。我們不可能僅憑孤軍作戰,就能在衛國戰爭中穩操勝券。要爭取外交支持,國際關係與國家地位的重要性極高,國民更必須團結向全世界展現決心與武德。
烏克蘭是一個良好的典範,有為者亦若是。衷心祝福英勇的烏克蘭人度過難關,迎來最終的勝利。
延伸閱讀
- 2022烏克蘭危機:關鍵倒數24小時,澤倫斯基的「烏克蘭保衛戰」
- 俄軍砲擊後控制全歐洲最大核電廠,烏克蘭警告:若發生核災影響將是車諾比的10倍
- 烏克蘭成立國際兵團號召外國自願者:當年攜手打敗希特勒,現在一起對抗普亭
- 俄烏戰爭最值得台灣學習之處,就是烏克蘭軍展現出「不對稱作戰」的威力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 2022-03-06 Visa、萬事達暫停俄羅斯業務,多間精品關閉俄門市,F1哈斯車隊與俄車手解約、終止俄贊助商
- 2022-03-06 普亭警告:在烏克蘭設置禁飛區視為介入武裝衝突、對俄制裁視同宣戰
- 2022-03-06 回顧俄烏戰爭第一週:短期優勢在先手攻擊的俄羅斯,長期天時地利人和在烏克蘭
- 2022-03-06 俄羅斯侵烏戰爭中的認知戰,剛好可作為台灣人媒體識讀的警惕
- 2022-03-05 《Chernobyl》:在俄國炮轟核電廠之時,重看切爾諾貝爾事件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