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回顧俄烏戰爭第一週:短期優勢在先手攻擊的俄羅斯,長期天時地利人和在烏克蘭

回顧俄烏戰爭第一週:短期優勢在先手攻擊的俄羅斯,長期天時地利人和在烏克蘭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戰爭第一週結束,最危險的時刻可能就要到來。撐過這一段黑暗,烏克蘭或許就能轉危為安。

如今俄軍的勝算,取決於「阻止西方軍事物資送達」。

俄軍與白羅斯軍對利沃夫和日托米爾(位於烏克蘭西半部兩座城市)的空襲,目的就是讓援助不能東進基輔、哈爾科夫等地。阻止西方補給,俄軍才有足夠時間摧毀烏軍,否則就是俄軍後繼無力,俄羅斯被制裁大放血至戰敗。

西方也很清楚,所以波蘭才會挺而走線,大打戰爭擦邊球。相較於防衛性的刺針、標槍飛彈,蘇愷25和米格29根本是攻擊武力,而且波蘭還提供境內軍事基地,跟正式參戰的區別只在於有沒有正式宣戰。波蘭、立陶宛等國至今克制不宣戰,只是因為北約的集體防衛底線不能打破,否則就是世界大戰。

從提供軍事顧問、移交大量軍火,到開放軍事基地、實施大規模制裁,事到如今北約與歐盟已經離開戰一步之遙,西方正處在「必須支持烏克蘭」但「不能逼俄羅斯採取極端舉動」的艱困處境。如今各方都挺著時間壓力向前,將對方勢力驅逐消滅的最後機會可能很快到來。

RTS5ZZD3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軟實力雖好,但無法取代硬實力

烏克蘭人的英勇,打破俄羅斯三天拿下基輔的美夢,但面對亟欲消滅烏軍作戰力量的俄軍,烏克蘭還必須苦撐幾天直到西方援助到來,接著,還得持續作戰將敵人驅逐出去。

天助自助者,烏克蘭的自救贏得全世界的尊敬,連中立國跟原本姑息的德國都動起來支援。但俄羅斯的侵略野心會如此膨脹,實在是德國為首的姑息主義所致。德國軍力薄弱、避戰固然是二戰的歷史遺留,但過度迷信經濟利益、沉浸在軟實力與外交協商的美好泡泡中,已經導致許多烏克蘭軍民傷亡、近百萬平民逃離家園。

德國一味姑息俄國、諂媚中國,拖著歐盟綏靖中俄,終究逃不過應該面對的現實。歷史仇恨種下惡因,蘇聯再讓烏俄的恩怨發芽,而聯邦德國為其澆水、中國為其施肥,苦果卻是東歐各國與烏克蘭去承擔。

台灣必須深刻理解,作為民主社會與中等國家,最適當的辦法是發展防衛性武力。但防衛性武力不代表坐以待斃,應該學習烏克蘭的經驗,枕戈待旦抵禦外敵。

軟實力雖好,但無法取代硬實力。台灣前幾年迷信軟實力,甚至在馬英九時代兩岸一家親最高峰,有太多人自以為台灣經驗可以帶動中國民主化,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真正善用軟實力,應該是學習原本看似詼諧逗趣的澤倫斯基,用媒體拓展外交、爭取援助,讓軟實力與硬實力互相增幅,發揮更大的力量。

烏克蘭的經驗,彷彿是未來台海戰爭的預演。原本被歐盟、北約拒之門外的前線國家,如今是兩大組織最重視的存在。許多評論都說,台灣擁有海峽天塹,更難被中國軍隊侵略,但那前提是國防健壯、經濟強大、外交關係緊密而有力量才對。

正如歐洲安全的基石是北約,西太平洋安全的基石則是美日同盟。幸好台灣與美日關係在這幾年快速深化,這次烏克蘭危機,美國竟然特地派跨黨派卸任國安高層組特使團來台,表示美國十分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

然而烏克蘭從西方口頭支持到獲得具體支援,歷程之艱辛、代價之高昂,我們都應當引以為鑒。我們不能只將國家安危建立在他人的善意,忽視國際局勢的詭譎。善意必須有務實的手段,就像烏克蘭過去四年整軍經武,積極接觸北約歐盟,更在複雜局勢之間,向中國、日本尋求外交突破口。台灣得學學這份苦心孤詣,為將來的國家建構及早做準備。

別忘記,烏克蘭是個普遍受到承認的國家,而我們還不是。我們不可能僅憑孤軍作戰,就能在衛國戰爭中穩操勝券。要爭取外交支持,國際關係與國家地位的重要性極高,國民更必須團結向全世界展現決心與武德。

烏克蘭是一個良好的典範,有為者亦若是。衷心祝福英勇的烏克蘭人度過難關,迎來最終的勝利。

本文由恕我無法支持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