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鬼滅之刃遊郭篇》:從「上弦之六」看花魁的業界潛規則,揭開吉原花街神秘面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希望讀完這篇的你,在《鬼滅之刃》電視動畫第二季中,除了欣賞Ufotable精心製作的熱血打鬥、登場人物的角色魅力之外,也能夠了解吉原背後的故事。
文:嘎拉嬉皮GALA
2019年現象級的話題動畫《鬼滅之刃》,於2021年秋季迎來了第二季。以「炎柱」煉獄開啟「無限列車篇」,將觀眾帶進大正時期急速行駛列車中,這個篇章裡我們得以見到蒸汽火車,與和洋混和的穿衣風格,以及穿梭夢與真實間的戰鬥。但接下來的戰場,將從封閉式的火車,轉移至自江戶時期以來日本最大的風化區:吉原。

《鬼滅之刃遊郭篇》揭開吉原花街神秘面紗
熟知日本流行文化的觀眾,應對於吉原不會太陌生。日本電影、動畫皆能見到花魁的身影。此次炭治郎、禰豆子與夥伴們與音柱宇髓天元前往燈籠高掛的紅燈區,為的是討伐「上弦之六」花魁墮姬與妓夫太郎。
年紀最小,約10歲左右的見習遊女稱為「禿」,在遊廓中擔任處裡雜事的工作,並且在姊姊身邊們學習。年紀約在15至16歲的青少遊女們則會成為「新造」,此時的她們已經開始接客,依照位階有著不同工作內容。階級名有番頭新造,留袖新造,振袖新造等等。
振袖為日本年輕女性和服,留袖則是多為已婚女性穿著,振袖新造為未來的花魁候補,留袖新造則為年紀稍長無望成為花魁的遊女。此時的新造們也會累積自己的客戶名單,以及儲蓄成為花魁的資金。

吉原的故事,得從花魁談起
花魁也不會直接上街拉客,而是採取「預約」制度。想要近距離見上花魁一面的客人,必須要向仲介者上繳所費不貲的金額,才得以一親芳澤;受到邀請的花魁,會在禿與新造以及眾人簇擁之下,穿上華麗的衣裳與髮飾,腳踏約二十公分高的鞋子,由隨從攙扶著緩慢前進──據說整套花魁道中服裝重達30公斤。
盛大的花魁道中遊行隊伍,從隊伍前端戴著傳統面具,跳著手古舞的人物,到男性侍從,新造與禿一行人浩浩蕩蕩往目的地前行,整場花魁道中如同盛大慶典,更增添花魁的尊爵不凡。

動漫遊戲及電影,流行文化中的遊女們
- 《藝伎回憶錄》
當2005年,改編自美國小說,章子怡主演電影《藝伎回憶錄》於影院上映時,不只面對非日本人詮釋日本文化是否恰當的質問外,還有藝妓非花魁的差異。
「賣藝不賣身」可謂是藝妓核心思想,藝妓為藝人意即為賣藝之人。藝妓們在水茶屋中工作,她們藉由歌唱舞蹈等才華吸引客人,並為客人遞上餐點與茶水。只是延續傳統漢語用法,於日文中持續使用的「妓」字,本來就容易為非日文母語人士所誤會,這一點與日本人溝通時需要格外小心。
- 《惡女花魁》
日本著名攝影師蜷川實花拍攝《惡女花魁》電影講述花魁的一生,並且詳細描述遊女們的生活起居。
其中有一幕為醫生為遊女們診斷性病,可以知道政府設立公娼制度,同時也會控管遊女們的健康狀態。該片中由土屋安娜飾演的女主角清葉從小在遊廓中長大,從禿開始做起直到成為花魁的她,看盡了遊廓中的權力鬥爭,她的個性剛烈,不願向勢力低頭,透過《惡女花魁》一片得以見到遊女人生中的美麗與哀愁。
- 《銀魂 吉原炎上篇》
少年漫畫《銀魂》其中一個篇章「吉原炎上篇」,也是將舞台搬到吉原。主角坂田銀時一行人要打倒的對手,是控制整個吉原的夜之帝王鳳仙。
作者空知英秋擅長將搞笑作品納進感人元素,以吉原自衞隊「百華」首領月詠一角,道出吉原遊女們並非是商品,她們也都是人類,她們也有自尊。該篇章中的吉原景色也是,夢幻炫麗且奪目。
- 《人中之龍》
此外,遊戲《人中之龍》中的地下桃花源:賽之河原,也將吉原的非日常景觀維妙維肖呈現在玩家面前。紅色木棧道,木棧道旁是紅色的紙傘,排列整齊的飄散花瓣的櫻花樹,好不漂亮。遊女們在木製窗櫺邊伸出纖纖玉手攬客。只是這些畫面皆在1958年戛然而止,因日本實行《賣春防止法》,赤線(風化區)被廢止,吉原從此走入歷史。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類的原始慾望怎會隨著賣春防止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泡泡浴,與歌舞伎町一番街男公關與女公關店的崛起。即使日本夜生活從此走向地下化,無法像公娼時期於檯面上大鳴大放,但吉原的影子依然存在。
希望讀完這篇的你,在《鬼滅之刃》電視動畫第二季中,除了欣賞Ufotable精心製作的熱血打鬥、登場人物的角色魅力之外,也能夠了解吉原背後的故事。
延伸閱讀
- 【動漫】日本王道漫畫為何普遍存在「階級制度」?從《咒術迴戰》、《鬼滅之刃》談起
- 《鬼滅之刃》為何爆紅?幽浮社的動畫製作、吾峠呼世晴的編劇技巧,以及令和的時代精神
- 【漫畫話經典】《鬼滅之刃》:同樣陳腔濫調的故事結構,為何是《鬼滅》成為現象級作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