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惡臭與芬芳》:「牢籠」兩字,似乎比狗窩更能恰如其分地形容窮人發臭的住家

《惡臭與芬芳》:「牢籠」兩字,似乎比狗窩更能恰如其分地形容窮人發臭的住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嗅覺與氣味作為主題,哪怕是在今天,都還稱得上是極為新穎的主題,尤其在啟蒙時代之後,一般認為『視覺』已經成為五官中位階最高者,其他五官重要性相對下降,嗅覺更時常被視為是原始、甚至近乎野蠻的感覺體驗。但柯爾本在1982年便完成這部作品,確實堪稱大膽前衛。」──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將這些無窮無盡的文獻紀錄歸納剪輯,既費時又沒意義。這些文獻的作者,多少有些天真地採納了資產階級觀察家的眾多論點。比較有意義的做法,應該是將人們腦中雜亂無章的印象細細地釐清,尤其是,要讓世人知道所謂的重大歷史事件,或許不是一成不變的現實,而是一波新的感官認知,是對傳統再也無法忍受的不耐。菁英階層的感官認知轉變,與它所引發的一股抨擊浪潮,將帶動一場衛生革命,敦促我們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社會意象於是出現了大轉變。纖弱敏感的都市人害怕的爛泥與穢物,擊潰了以前鄉村帶來的美好形象,因此這時候的農民,比起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被當作一天到晚與糞水和雞牛糞打交道,渾身上下散發畜欄臭味的「鄉巴佬」。之前砲火集中猛攻公共空間臭味的都市人,則是逐步地擺脫掉了自己的排泄物,過了半個世紀後,市區窮人的糞便也幾乎快要清乾淨了。

城市與村的關係出現翻轉,都市成為一個沒有腐爛臭味,而且是個錢淹腳目的地方,在此同時,村依舊是貧窮與糞便惡臭的代名詞。重農主義的主張並不足以讓人開始質疑,這百年來——我們都是見證——城市人對外省移民的冷漠不屑,與他們對旅行者或觀光客的態度。一直要到等到引水工程、生產機械化、家用電器和生態主義普及之後,鄉村與城市之間才又看到了一種新的意象關係。不過,這不在本書探討的範圍之列。

這樣一小撮的刻板印象,拼湊描繪出了七月王朝時期,一群冒險探索家反覆述及的農民蝸居景況。這樣的論調很快地便停止了,因為讀者已經麻木,不再感興趣。自一八三六年以來情況一直就是這樣,皮奧里醫生的研究分析結果印證了這一點。人們居住地方狹窄、摩肩擦踵、缺乏空氣與光線、地板潮濕,兼之沒鋪石板;菸味、家禽家畜的糞便惡臭、與洗衣服和洗碗盤的髒水瀰漫,而且旁邊就是散發強烈酸腐發酵臭味的畜欄或乳製品工廠。

這些建構了農民的居住環境。汗水濕透厚重的「棉被」,家畜四處閒晃,人畜呼出的氣體交纏,天花板懸掛的一根根火腿,更加深了實地到場勘察者的不滿。但幾乎沒有人提及居民的身體清潔衛生問題。讓人憂心的是盤據農民住家的動物惡臭,還沒有人想到生活優不優雅的問題。標準的衛生規範還沒有推廣應用到農村,學者只能一味要求農民盡量遠離水肥,和他們飼養的雞鴨所排出的糞便,再來就是呼籲他們盡量開門開窗。

本世紀的後半,窮人的臭味似乎變得不那麼讓人憂心了。衛生方面的長足進展,使得它在工業臭味的進逼下,節節敗退。長期以來,農民、季節性的移工、女僕、門房,與從事某些特別需要和髒臭打交道的行業的人,例如:北方的「亞麻妹」,之前受到鄙夷與排擠的氣味,幾乎已成過去,如今反倒成為寢室裡大家互相打趣的話題。正因如此,左拉在小說《家常瑣事》(Pot-Bouille)裡,關於大宅邸裡僕役專用階梯的描寫才更值得一讀,文章中描寫一群不受歡迎的人來了,但大家對於他們可能帶來的危害,似乎已不再那麼嚴陣以待了。

醉鬼和流浪漢自有獨特的專屬臭味,這樣的說法似乎是在證明,無產階級的異味不再有害了。據龔固爾說,那是一種類似鰓角金龜(hanneton)的味道,經「市府認定,是街頭流浪漢,與睡在橋下的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們專有的一種特殊味道,即是苦役犯與監獄囚犯的味道」。這又轉回到地牢裡了。讓人困惑的無產階級臭味問題,討論至此告一段落。往後,針對有害氣味的探討,學者把目光移轉到了種族氣味上頭。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惡臭與芬芳:感官、衛生與實踐,近代法國氣味的想像與社會空間》,臺灣商務出版

作者: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譯者:蔡孟貞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一場由氣味引發的嗅覺革命 近代歐洲社會感官之旅
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代表作 台灣首度法文直譯中文本
知名作家徐四金創作《香水》的靈感泉源
腐臭瘴氣帶來警覺,花朵薰香賦予歡愉
透視人們如何藉此建構自我認同、區分身分階級、甚至防疫保命,
從不同氣味的認知與感受,走入近代歐洲人生活的世界

1790年,艾勒醫生展開一場氣味丈量行動,
行經巴黎近郊的城鎮時,他說道:
「這裡有淡淡的善良窮苦人家的味道。」

嗅覺,過去被視為獸性野蠻的象徵,因其虛無飄渺難以形容,往往被打入感官世界的冷宮。隨著十八世紀科學和醫學的進步,人們開始重視氣味中潛藏的危險,一連串消毒除臭、整治環境的行動旋即展開。在這過程中,新興的階級意識也和氣味聯手,劃分出社會貧富界線:氣味不僅造就出上層人士專屬的花園和鄉間別墅,化身為彰顯身分地位的識別證,更成為傳遞情感、撩撥情慾的絕佳途徑。

「柯爾本不只講了十八、十九世紀人們對氣味的厭惡,也談了香料與香水的發展、身體與疾病理論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變化、社交與社會階級。在這樣一本豐富的著作中,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議題。」——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書封_惡臭與芬芳(立體有書腰)_臺灣商務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