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寶典》:導演柯波拉將1940年代柯里昂家族的發展,視為美國資本主義的一種隱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適逢《教父》首映50週年,《教父寶典》一書獲得充分授權,評註詳實且圖文並茂,收錄導演、製片、演員、劇組人員在籌拍階段的傾軋角力、拍片期間的幕後趣事,也搭配新聞報導與影評人的說法,呈現這部經典電影全方位的觀點。
文:珍妮.瓊絲(Jenny M. Jones)
建築師: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
「我的意圖是要拍出一部道地的,關於義大利裔黑社會幫派的電影;他們怎麼過活,他們如何舉止,以及他們對待家人、舉行儀式的方式。」
——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於《時代》雜誌
當派拉蒙公司正式通過《教父》的製作案,覓尋導演成為一件艱難的差事。十二位導演婉拒了這個工作——其中許多位,包括彼得.葉慈(Peter Yates)的《警網勇金剛》(Bullitt)和李察.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的《冷血》(In Cold Blood),因為他們不想賦予黑手黨浪漫的色彩。(《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和《小巨人》(Little Big Man)的導演亞瑟.潘(Arthur Penn)太忙。《大風暴》(Z)的導演柯斯達.加華斯(Costa-Gavras)則認為它太「美國」。
派拉蒙公司的製片主管羅勃.伊凡斯與他的左右手彼得.巴特,坐下來細談,想釐清為何之前幾部犯罪集團電影都行不通,結果認定因為是猶太人拍的,而不是義大利人所拍。因此,他們開始搜尋義大利裔美國導演,但是符合條件的不多。巴特想起一位他見過的二十九歲年輕人;他曾在《紐約時報》寫過一篇短文,介紹這位一心想當導演,卻只能拍些「色情電影」,又稱「春宮電影」,來繳付大學學費的年輕人。
1939年,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誕生於底特律。他的父親卡麥恩(Carmine),為「福特週日黃昏時光」(Ford Sunday Evening Hour)廣播節目的指揮與編曲(柯波拉的中間名,即出自於此)。因為這位雄心大器的音樂家從事巡迴表演,柯波拉一家便經常四海為家。法蘭西斯就在這種沈浸著義大利遺風的養成情境裡長大。
九歲時,法蘭西斯感染了小兒麻痺症,一整年都宛然與世隔絕。這期間,他發展出對機械事物的興趣。他有了一部八釐米電影攝影機,開始拍起電影來;年紀輕輕就知道自己想當個導演。他在赫福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主修戲劇藝術,然後進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攻讀藝術碩士。
他在洛杉磯加州大學唸書時,作品產量極豐的B級電影作者羅傑.柯曼(Roger Corman)找上他(無數大有潛力的年輕電影工作者,也曾被網羅),請他幫忙拍一些所謂「垃圾電影」。1963 年,柯波拉與同樣畢業於洛杉磯加州大學的伊蓮娜.妮爾(Eleanor Neil)結婚。那時,他正在拍攝他的導演處女作,柯曼出資的《癡情13》(Dementia 13)。
在獲得劇本競賽獎後,柯波拉找到一份編劇的工作,寫了《巴頓將軍》(Patton)等幾個劇本。他又導演了一部電影《如今你已長大》(You’re a Big Boy Now),大致上可以算是《畢業生》(The Graduate)的先驅之作。這部影片使他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華納兄弟聘他執導《彩虹仙子》(Finian’s Rainbow);年輕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kas)擔任該片的製片助理,後來成為他的愛將,與他同樣有志於片廠體制外的拍片工作。
柯波拉接著繼續編導他自己的電影《雨族》(The Rain People),刻畫一位年輕、懷孕的妻子(雪莉.奈特,Shirley Knight)以及她對個人成就感的追尋。1969年,柯波拉開始將夢想付諸行動:他賣了房子,搬到舊金山,向華納兄弟公司貸一筆款,偕同盧卡斯與其他幾位理想主義的年輕電影工作者,創辦了一家獨立電影片廠。胸懷創作個人風格藝術電影的烏托邦願景,他們成立了美國西洋鏡公司(American Zoetrope)。
西洋鏡公司製作的第一個專案,是盧卡斯的未來世界科幻劇情片《五百年後》(THX 1138)。這部票房不佳的電影幾乎毀掉美國西洋鏡公司。華納兄弟公司重新剪接影片,終於以有限的行銷預算發行了事。西洋鏡公司經過大規模改組,新組成的高層對於美國西洋鏡公司所提的企劃興趣缺缺,他們要求返還六十萬美元。柯波拉試圖募款來拍攝廣告和教育影片,但沒多久就心灰意冷,只好聽從勸說來執導《教父》。
彼得.巴特早在1970年春就找上柯波拉,洽談導演《教父》事宜。柯波拉讀了小說,覺得低俗齷齪。他父親勸他說,商業電影的工作可以資助他想拍的藝術影片。他的事業夥伴喬治.盧卡斯則懇求他從書中找些喜歡的部份。他到圖書館去鑽研黑手黨的資料,發現各大家族瓜分紐約,有如經營事業般經營各自的地盤,非常引人入勝。柯波拉重讀小說,看出一個家庭的中心主題——父親和三個兒子——那已然是自成一格的希臘或莎翁悲劇了。他將1940年代柯里昂家族的發展,視為美國資本主義的一種隱喻。他接下那工作。
據鮑伯.伊凡斯稱,在大家「默認」之下,柯波拉於9月28日被宣布為導演。派拉蒙公司認為,柯波拉既然較乏經驗,他們聘用他這位義大利裔美國導演應該會遵照預算,並且言聽計從。不過,儘管柯波拉的確是義裔美國人,他倒不是片廠所設想的那種導演。
第一場爭戰係關於這部電影的年代設定。柯波拉堅決主張這影片要設在1940年代。他在近日的一次訪談中解釋:「對我來說,要教派拉蒙公司同意將電影設定在40年代,而不是70年代,會如此重要的理由之一是,片中許多故事都與40年代的美國有所連結:二戰之後美國的重生;麥克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美國的意象;那年代美國發生了多少事件;美國各大企業的興起。這些都是建構全篇故事不可或缺的部分。我無法想像,如果按照他們所計畫的去做,你要如何述說這個故事。」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