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近期推薦詩集:《時間畢竟》充滿反差萌的詞彙系統、《我和我私奔》體現現代詩最終極的追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時間畢竟》這部作品,不只主題多元,在同一首詩上,也透過多元的詞彙系統,讓人感受到反差的魅力,也體現了詩多元、廣闊的可能性。陳怡安《我和我斯本》不僅延續她本來的輕盈、靈巧,這次詩作的餘韻、內涵又比上一本詩集更為深遠。
嚴忠政《時間畢竟》:主題多元,詩作充滿「反差萌」
2022年1、2月最值得期待的詩集,當屬嚴忠政的《時間畢竟》,嚴忠政1966年生,在文學界已經算是老師輩的人物,曾在2002年到2004年間,橫掃文學圈最具代表性的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也多次擔任大學駐校作家、文學獎評審,今年以前,也已經出版四本詩集。《時間畢竟》集結了嚴忠政從2016年到2021年間共72首詩。
這本詩集分為六輯,主題非常多元,例如輯一就有不少關於親情的作品;輯四的詩則多探討都市異化的人與符號;輯五〈金庸讀本〉中的10首詩,則彷彿寫給武俠小說的情書。
多元的主題,同時也呼應了這本詩集中,我覺得最迷人的技巧:充滿反差萌的詞彙系統。
寫作時,為了讓整首詩調性一致,大部分詩人會選擇同類的詞彙,例如有詩人喜歡「自然」詞彙,可能就會在一首詩中寫到「花」、「葉」、「月亮」、「草」,這些不同的詞彙,都屬於同一個類型,可以視為一套詞彙系統。而詞彙系統如果使用得當,就可以成功的營造氛圍。
而嚴忠政最厲害的部分在於,他可以在同一首詩中,使用兩套截然不同的詞彙系統,這些詞彙也許完全互斥,但不會顯得斷裂,反而能鍛造出新意,讓人眼睛一亮。例如詩集中的〈月亮明白〉這首詩:
又借來一次中秋
此前的嘆息已經是乾燥物
圓滿是目前可行的
最大容器⋯⋯
這月光與都蘭海
有一部份溶解。今夜所見
成為最亮的海平面
像不能指定的一個瞬間
幸福、微量爆裂物
像詩那樣的物種
要徹底死透
才有明明白白——〈月亮明白〉節錄
這是一首有關親情的作品,而詩中第一套詞彙系統就是與親情高度相關的「月光」、「中秋」、「海」。這套系統承襲自中國古典詩,每次提到親情必然會有這些意象出現,幾乎有點太順理成章、俗不可耐。
但是,嚴忠政在詩中加入了一套比較有「科學感」的意象系統,例如「乾燥物」、「容器」、「溶解」、「微量」、「爆裂物」,這些詞彙,在古典詩、現代詩中都很少見,而且使用的非常精準,讓這首詩充滿新意,不顯得無聊。詩中,「古典的親情意象」與「具科學感的詞彙」交錯出現,雖然有些違和,但卻又不斷裂,充滿反差的美感。
類似的作品,還有融合「武俠」與「科學感」的〈大師〉、交織著「典型愛情詞彙」與「機械詞彙」的〈六角螺帽〉、〈寫給他的退稿信〉則用「科學檢驗」的詞彙,來形容「詩的詞句」。
可以說,《時間畢竟》這部作品,不只主題多元,在同一首詩上,也透過多元的詞彙系統,讓人感受到反差的魅力,也體現了詩多元、廣闊的可能性。
- 參考資料:文化部:作家年表─嚴忠政大事年表
陳怡安《我和我私奔》:山的血脈,讓人讀到詩的自由
1、2月另一本令人驚艷的詩集,是20多歲詩人陳怡安的《我和我私奔》,陳怡安1995年生,大學時就積極創作,並在IG以「#安好詩」的hashtag,陸續發表作品。2018年,陳怡安就透過Fliper平台募資,出版第一本詩集《安好》,語言質地輕盈、靈巧,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今年2月出版的《我和我私奔》比四年前的詩集更上層樓,陳怡安不僅延續她本來的輕盈、靈巧,這次詩作的餘韻、內涵又比上一本詩集更為深遠,其中有關「爬山、接觸自然」的主題,更體現了現代詩最終極的追求:自由。
這本書的「輯二」〈介於沒有與所有之間〉收錄陳怡安接觸山林的經驗,同時也是我認爲最精彩的一輯。怡安一直都有爬山的習慣,兩年前移居花蓮,更常看見她分享爬山的照片,正如這本詩集的宣傳語「手腳並用的寫詩」,〈介於沒有與所有之間〉的15首詩,無論是內容主題還是文字形式,確實都展現了一種不同於都市作家「坐在書桌前、用手寫詩」的自由感。
這樣的自由,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她書寫山林時所用的的譬喻都非常新穎,「喻體」與「喻依」之間的連結極為自由,彷彿擁有兒童般不受拘束的想像力。例如〈野心〉用小孩在斑馬線上的遊戲,形容森林中輕巧踏過所有縫隙、不拖泥帶水的山羌:
遇到兩隻山羌
在光與樹影之間跳躍
像穿越斑馬線的小孩:
「不能掉下去
黑色的地方都是岩漿」——〈野心〉節錄
另一方面的自由,我認為是更內在的,來自她在詩中展露的世界觀。同為現代詩的寫作者,我常常好奇,怡安嚮往自由的人格特質與輕盈的文字譬喻,究竟從何而來,看過《我和我私奔》後,我才明白,她人格特質中「自由的血脈」,有一部分或許就承襲自山林。例如〈得過且過〉這首詩,很能概括她與自然的關係:
〈得過且過〉
星期日與星期一的縫隙
被壓縮成一個短暫的夢
車門即將關閉
得過
且過
通勤的上班族欠身
穿過時針與分針
旋轉的窄門低垂的眼睛瞄過
門縫裡遞來一封
被夾傷的信
得過
且過
戀人緊貼著牆壁
避開我的身體竹林計算過每片葉子生長的角度
通融陽光均勻地前進
細影在石階上浮沉
我用什麼去交換
小徑替我放寬了的自己
這首詩一如陳怡安過往作品的輕盈,只有短短的三段。第一段,陳怡安用三個畫面,說明都市上班族受困於資本主義的縫隙中「得過且過」的生活。第二段則描寫感情、關係中的縫隙:門縫中送來的信,因為挾帶令人心痛的訊息,而彷彿被夾傷;「戀人緊貼著牆壁/避開我的身體」讓兩人之間產生了空隙,在緊張的情緒下,這樣的空隙彷彿海溝一樣深。
資本主義與人際關係間的縫隙,都令人難受,但自然不同:竹林縫隙雖窄,但卻能通融陽光;小徑雖窄,但卻能讓她忘卻工作的壓迫、感情的深溝,讓他全然放鬆,感覺寬闊。
這首詩中,沒有任何艱難的典故,也沒有故作玄虛的自創詞彙,主題清楚明確就是「縫隙」。陳怡安卻能在三段中,延伸出「縫隙」的三種意涵:「工作形成的夾縫」、「關係中的鴻溝」,以及「自然所帶來的自由」,讓整首詩文字簡潔,但內涵深遠。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中透露了人與自然的「交換」關係。在文學作品中,文人時常形容山林像母親一樣,給予人類豐滿的收穫,但這樣的說法,很容易將登山「浪漫化」,忽略了爬山需要具備足夠知識、體力與經驗。
但長期爬山的陳怡安很清楚,山的給予是有代價的,所要付的代價可能是物理上的疼痛、負重或是寒冷,也可能是心靈的孤寂。但所換來的,是山「無法定義、無需定義」的自由。正如她在短詩〈為什麼上山?〉中所說的:
山是一個答案
我仍尋尋覓覓
一個最精準的問題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