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俄羅斯真的會動用「炸彈之父」嗎? 談「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彈」的軍事用途

俄羅斯真的會動用「炸彈之父」嗎? 談「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彈」的軍事用途
2007年俄羅斯釋出的「炸彈之父」試爆畫面|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最多人討論的議題之一是外號「炸彈之父」(Father of All Bombs)的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彈(Aviation Thermobaric Bomb of Increased Power)是否會被投入到戰場上。

這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除了讓人們重溫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歐戰場的許多地理名詞,還有俄軍對烏克蘭核電廠展開轟炸之外,最多人討論的議題無非是外號「炸彈之父」(Father of All Bombs)的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彈(Aviation Thermobaric Bomb of Increased Power)是否會被投入到戰場上。打從真空彈在2007年問世以來,相關的傳聞已經有不少。

真空彈到底有沒有實戰經驗,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唯一比較獲得證實的案例,是俄羅斯國防部在2017年9月8日承認在敘利亞戰場上試爆了真空彈。當天俄軍出動Su-34攻擊機與Su-35戰鬥機,支援敘利亞政府軍攻擊伊斯蘭國位於代爾祖爾地區的據點,並動用「炸彈之父」狙殺了塔吉克出生的伊斯蘭國哈里莫夫(Gulmurod Khalimov)。

哈里莫夫1975年出身,於1993年加入塔吉克軍隊,曾接受過美國與俄羅斯的軍事訓練。筆者無法查證他是否有參加蘇聯軍隊的紀錄,但是看在俄羅斯人的眼中,一個出自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狙擊軍官投入伊斯蘭國,本身就是重大的民族恥辱,必須要清理門戶,動用「炸彈之父」只是剛好而已。由於哈里莫夫本身也遭到美國國務院通緝,這件事情自然是不了了之。

只是到底俄軍是否真的動用「炸彈之父」狙殺哈里莫夫,其實直到今天還存在巨大的爭議。畢竟光是Su-34投下的炸彈,其實就足以殺掉這個恐怖主義頭子了。因此關於俄軍是否真的在烏克蘭也動用了「炸彈之父」,還有網路上流出的各種影片,其實筆者還是相當存疑的。當然,這些疑問都不妨礙我們今天在這裡談談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彈這一款武器。

無論「炸彈之父」過去或者現在到底有沒有被用過,我們都不能夠排除未來俄軍動用「炸彈之父」的可能性。雖然就筆者個人的研究來看,「炸彈之父」或許是目前威力最大的非核子炸彈,但是「炸彈之父」終究不是核子武器,而只是爆炸規模比較大的真空彈。即便是真正被投入使用,就如同八二三砲戰時的八吋砲一樣,達到更多的其實是政治還有心理上的效果。

RTR1TRH7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07年俄羅斯釋出的「炸彈之父」影像

空氣燃燒彈的戰場運用

先撇開「炸彈之父」不談,我們首先要討論的是何為真空彈,這款武器與傳統炸彈的不同又在哪裡?真空彈一旦被投下,首先會抽空目標區上空的空氣,接下來引發超高溫爆炸。爆炸後產生的爆炸震波會比傳統炸彈更為持久,並以高溫摧毀其打擊範圍內的一切目標。由於威力過於巨大,對人體傷害過於殘忍,真空彈遭到日內瓦公約禁止。

最早試驗真空彈的國家不是俄羅斯與其前身蘇聯,而是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德國,奧地利籍物理學家馬里奧(Mario Zippermayr)在1943年測試了60公斤的真空炸彈。不過隨著納粹戰敗,相關技術流入了美國與蘇聯的手中,雙方隨即展開恐怖的軍備競賽。首先被投入實戰的空氣燃燒武器,為美軍在60年代研發的CBU-55凝固汽油集束炸彈。

美軍曾經以A-37噴射攻擊機與A-1螺旋槳攻擊機,在越南戰場上測試過CBU-55的威力。後來這款炸彈又被提供給越南共和國空軍,裝載在C-130上用於炸射1975年4月21日包圍春祿的越南人民軍,當場造成250名北越官兵死亡。不過美國提供南越CBU-55太晚,而且也只提供一顆的關係,還是沒能阻止西貢的淪陷。

至於蘇聯,則從美國在越戰中使用空氣燃燒武器的經驗中學到教訓,在1969年珍寶島衝突中首度以真空彈攻擊中國人民解放軍。接著在1979年到1989年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蘇聯紅軍同樣以真空彈攻擊了阿富汗的聖戰士,使用的經驗遠比美軍豐富。蘇聯的後繼者俄羅斯,更在進入90年代以後研發了肩射型的空氣燃燒彈頭PRO-A,並將它們投入於車臣的戰鬥。

「九一一事件」爆發後,進攻阿富汗的美軍又效法蘇聯與俄羅斯軍隊,以空氣燃燒武器攻打隱藏在山區中的塔利班(Taliban)武裝,取得驚人效果。考量到21世紀的戰爭將是以打擊恐怖主義的城鎮戰為主,美國與俄羅斯從2003年起開始大量研發空氣燃燒武器,崔生了「炸彈之母」(Mother of All Bombs)與「炸彈之父」。

RTR46QWY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4年一般真空彈在敘利亞爆炸後的遺跡

從「炸彈之母」到「炸彈之父」

上述提到的各種空氣燃燒武器,都還只是運用在戰術層級的規模上,而美軍在2003年測試的「炸彈之母」與俄軍在2007年測試的「炸彈之父」,則都是僅次於核子彈的戰略級武器。正式名稱為GBU-43B的「炸彈之母」,是以1970年3月22日首度投入實戰的BLU-82炸彈為基礎所研發而成,此一炸彈的研發目的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大範圍清空利於越共躲藏的東南亞原始叢林。

BLU-82可由C-130運輸機或者CH-54起種直升機投放,在1991年的波灣戰爭還有2001年以後的阿富汗戰爭中都被美軍使用。直到2003年,美軍成功試爆「炸彈之母」以後,才逐漸為後者所取代,並於2008年功成身退。「炸彈之母」重達9800公斤,擁有11公噸的黃色炸藥當量,經由GPS衛星導引投下後,爆炸半徑達150米。

一般情況下,「炸彈之母」如同其前身BLU-82是由MC-130E或者MC-130H等改裝後的C-130運輸機負責投放,雖然根據2018年的報導,B-52轟炸機經過改裝之後也可投放該型炸彈。俄羅斯在得知「炸彈之母」試爆成功後,懷抱著輸人不輸陣的決心,於2007年9月11日試爆了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彈,即本篇文章的主角「炸彈之父」。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