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微光盒子團長談校園霸凌:直到跳樓事件發生,才驚覺兇手不只一個

【專訪】微光盒子團長談校園霸凌:直到跳樓事件發生,才驚覺兇手不只一個
微光盒子團長蕭羣諭|Photo Credit: 賴冠宏攝影、劉紀昕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霸凌往往源自一個小誤會,就導致了眾人一起攻擊當事人的結果。比如網路霸凌往往會因片面的訊息,引起眾多網友的輿論撻伐,但攻訐者和當事人往往未必彼此認識。所以若要減緩霸凌的現象,需要創造一個大家都更願意去理解他人的環境。

文:劉紀昕(微光盒子志工)

霸凌是很多人生命中共有的經驗,即便自己不是當事人,也可能身為旁觀者,看到周遭有霸凌事件發生。根據社福機構調查,全台有高達七成五的民眾曾接觸校園霸凌事件,而其中近四成是被霸凌者,更有四成人袖手旁觀,願意挺身而出者不到一成。當事件發生時,眾人時常關注的是事件中相對弱小的受害者,或為霸凌者殘忍兇猛的行為感到憤怒,但霸凌是怎麼發生的?事件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為何?而負面經驗造成後,如何慢慢處理心中的傷口,縱使難以痊癒,如何讓它不再發炎刺痛?

在微光盒子裡,接觸青少年孩子最久的人之一,是微光盒子的團長——蕭羣諭。在過去的四年裡,他每週和夥伴一同陪伴台北市安康社區的兒少,為他們打造一個家庭與學校之外的避風港。與孩子相處的過程,充滿了未知的挑戰與驚喜,羣諭過去也曾數次介入處理孩子間的角力,對於「霸凌」的故事並不陌生。結合自身經驗與專業,讓羣諭可以更熟稔的引導孩子,對於孩子間的霸凌關係,也有一番自己的見解。

「我們不一樣」造就霸凌起始

沒有人樂見霸凌的出現,但從校園到職場,所謂勢力不對等所引起的攻擊行為,卻在生活中持續發生,這就要追溯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人人好惡不盡相同,個體之間也難免會有喜歡與排斥兩股力量;但當討厭一個人所做的行為,演變成一群人討厭一個人,而對對方加以攻訐甚至排擠,霸凌就在所難免。所以若從霸凌行為的根本原因探討,不是光憑規勸就能被解決的。

「雖然霸凌這件事本身不對,但霸凌者本身往往不一定認為他正在做錯的事。」基於霸凌發生的前提,可能是被霸凌者本身就做了一些令人不滿的行為,或者被霸凌者跟別人不一樣,所以霸凌別人的人會因此覺得他有理由被人欺負,也因而認為其行為是理所應當,乃至產生排擠、攻擊等等的霸凌行為。總體來說,羣諭覺得霸凌是從個體本身的差異性,加上人數的不平等開始產生的。

當差異演變得令人不適

羣諭談到,來到微光盒子的社區孩子,很多都有在學校被霸凌的經驗。這些孩子先天條件可能就處於相對弱勢的狀態,不論是運動或者課業,與同儕先後天能力上的差異,使他們開始被嘲笑乃至排斥。越演越烈的攻擊行為,更讓被霸凌者對人產生排斥和畏懼。

有時,也會出現被霸凌的人反為霸凌者的情況。在當事人被霸凌之後,一種反應是要保護自己,就會產生類似於逃跑的行為;一種就是先去攻擊別人,作為主動的一方,免得再度被欺負。在社區裡,有孩子在班上被打或被嘲笑,就學到原來只要夠兇狠,就不會再被欺負。所以攻擊者並非先天喜歡作惡,有時常常是基於自我防衛的本能。

霸凌他人者常會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一方,而有些人則是一開始覺得霸凌人的行為很有趣。比如孩子嗆人時覺得好玩,但有時玩笑開過頭,對方開始不舒服時,就會有被霸凌的感覺。羣諭調侃道,如果有人說我很胖很醜,我會覺得可以接受,但有的人聽到就會覺得難過或自卑。所以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會構成霸凌,其實是根據當事人本身的感受。

跳樓事件發生,才驚覺兇手不只一個

談到霸凌,羣諭憶起自己國中的經驗。當時有位同學在無名小站上寫同學的壞話,小站的密碼被破解後,大家感到十分憤怒,往後的三年大家就持續排擠他。當時羣諭自己沒有直接地霸凌他,但因為對他有不好的印象,也是有意無意地疏遠他,但因其寫別人壞話在先,羣諭當時並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事。

直到後來,羣諭國中隔壁班的同學被霸凌,有一次下課的時候,那位同學往教室外的欄杆衝,並且準備跳下去。當時大家以為那位同學在玩,後來羣諭在教室裡考試時,看到他再度從衝出教室,並從陽台無猶豫地往下跳。在那一刻,羣諭才意識到霸凌這件事的嚴重性。談到國中的回憶,羣諭感嘆道:「平常我們用自己的角度思考,並不會知道別人的痛苦有多深。」

羣諭在校園裡帶孩子探討霸凌問題時,都會放一首歌叫〈兇手不只一個〉。這首歌是紀念一個國中因性傾向被霸凌而跳樓的小男生,歌詞內容的大意是——每個人都是殺人犯。或許我們並沒有做出殺人的行為,但在受害者死之前,沒有人會意識到自己做的行為,無論是在旁起鬨或者旁觀,都有可能間接造成對別人的傷害甚至傷亡。「這就跟很多社會事件一樣,今天出事後引起軒然大波,可是時間過去了,事情也就逐漸地被淡忘,大家好像沒有真的從中記取教訓,相似的事件也因此持續產生。」

霸凌之後,心傷多久會好?

羣諭略微沉默了一會後,聊起他的看法。「今天被欺負、被霸凌,他積壓很久了以後決定反擊,有些可能是良好的反擊,但有些孩子會覺得若變成霸凌者,就不會被欺負了。」此外,被霸凌的人有時會變得易怒,覺得世界上沒人可以信任,甚至跟陌生人見面時習慣帶著防備心。

另一種反應是逃跑。由於不信任他人,當陌生人來時,因為不確定對方是否心懷好意,就會下意識地想逃跑或避免接觸。「社區裡有一個孩子,見到陌生人時習慣先批評對方,一開始會感到有些奇怪甚至微微不悅,但跟他聊天之後發現,孩子過往的經驗中也被別人如此批評過,所以他先批評對方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先下手為強的心態。」

第三個反應就是不理人。孩子會認為只要先不理睬對方,就不會獲得不被理會的失落感。當孩子被霸凌過後,會想掌握主動權不先被別人討厭,因而產生事先的逃避或攻擊,或是不理人等反應。但上述的行為並不代表孩子學壞,而是先前負面的經驗,讓他逐漸習慣與人應對的模式。